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09 04:44:26瀏覽787|回應0|推薦5 | |
民國三十五年五月十七日,一位才五十三歲的國府官員,晚上在南京居所因急病去世,床邊只有醫生和預定駐韓大使邵毓麟在旁,淒涼寂默。這個消息當天深夜,就由主席待從武官皮宗敢上校報告給蔣主席,第二天清晨,主席就召見邵,主席當時滿面戚容,極為震悼,詳細垂問當時的經過,並指示邵暫緩赴韓,先辨理治喪事誼。主席並親題悼詞,政府明令褒揚,備極哀榮。另由張群撰文、許世英書丹、吳敬桓篆額碑銘。喪禮的規格超過了院長級,可是大部份的國人都沒聽過他。 他就是王芃生先生,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抗戰時委員長的智庫,對日情報分析的精準,遠遠的超過了美英兩國。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更是遠遠的超過了任何一個文武官員。 王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大,在華盛頓會議中,年青的他準備了豐富的資料,聯合英美兩國,迫使日本將山東歸還中國,成就了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外交戰的勝利。其後又在土耳其和日本大使館任外交官,西安事變前先生返國面見委員長,就曾勸委員長不要赴西安。後來又預測日本將對華開戰,結果不久後七七事變就發生了。他又面陳委員長,日本將攻淞滬,再南下封鎖中國的海岸線,建議早作西遷的準備,結果又一一應驗。於是委員長請他成立了國際問題研究所,聘請了很多留日返國的學生,包括了很多台灣留學生,如謝南光、連震東、李萬居、蔡培火、謝東閔、郭天乙、謝掙強、林嘯鯤、李月友、陳新安、蘇鐵化、許顯耀等,工作除了部份是潛間至偽滿及南京汪政府,以及留在日本的朋友聯絡,主要就是就公開或半公開的資料分析預測日本的動向。除了國內幾次會戰外,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預測日本要發動太平洋戰爭、日德簽約和日俄簽約.... 民國三十四年春,就預測日本年內必定投降,國府要做好一切準備。 抗戰勝利後,此時的國際問題研究所進入了風雨飄搖期,因為沒有需要了,解散了又太可惜了,想併入外交部,外交部怕尾大不掉,只肯納入情報司下面。情報系統想要,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又不肯。王芃生去逝後,在邵毓麟代理主任時,奉命解散,數十位青年學者,各奔前程。這個名聞中外,對日本情報分析,比美英還要快、要準的機構,終於走入歷史。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