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07:58:46瀏覽3634|回應15|推薦59 | |
發現自己離不開醬油的滋味,是在數年前上遊輪做八日遊的行程裡。 2003年底,我們全家(娘家加婆家)上阿拉斯加遊輪做八天七夜的賞冰河行程,Celebrity遊輪的美食叫人一口接一接的吃個不停,吃到第四天晚上,嚐到一道泰式炒麵的主菜,驚為天人,讚不絕口。隔天晚上用餐時,又對服務生大讚那道菜的美味,貼心的服務心竟請廚師再替我做一道這份當天晚餐不在菜單上的菜。 奇怪的事出現了,前一天認為的美味,再吃一次卻失去了那份驚艷的感覺,叫來兩盤全家分食的麵,我連半盤都吃不完。反覆思量,才想起來,泰國菜裡有東方醬油做調味,連著吃了數天西餐的味蕾,想念從小到大、鮮少兩三天不沾的醬油味,那天的美味,竟是思鄉之味。 小時候,家對面就是阿公阿嬤家,他們開雜貨店,阿嬤晚上菜煮好了,就放在桌上,有空的人就輪著上桌吃。桌上的菜,常常不在我的眼中,在阿嬤喊著「不吃飯,要做仙啊?」的口中,有時和妹妹拿著碗,裝了白飯,直接淋上醬油,就口吃下一頓飽餐。 老爸的其中一道拿手菜,就是滷味。一鍋放了五花肉、蛋、油豆腐、黑木耳、白蘿蔔裡,加入醬油一起滷個幾小時,就夠一家吃好幾餐。餐間嘴饞時,再摸到廚房裡撈一碗好料出來,默默到客廳吃完了事。要到下一餐開始時,被其他人嚷嚷「怎麼油豆腐/黑木耳沒有了」,老爸隔天再上菜場補貨下鍋續滷,吃到大家都膩了為止。 老媽的私房菜雪裡紅,也是醬油醃碎肉後,與切碎碎的雪裡紅拌炒、醬油對水及太白粉勾芡後的美味,一般是當做一道菜來吃,但隔天早上拿來下乾拌麵更是美味。 到美國唸書後,得自己覓食,到亞洲人的超市一看,天啊,以前只知道醬油有牌子的分別,這下子架上還有老抽、生抽,以及加了各種口味的醬油,到底該選什麼呢?看看牌子,似乎「龜甲萬」像是比較熟悉的牌子(小地方,連金蘭醬油也沒),先買了回家試試。這一試才感慨,原來在台灣過的日子太舒服,隨便那裡的醬油都順口,我這新買的日本醬油真是死鹹,只能拿來滷東西(加水滷),而無法搭配一般料理。 過了一兩年,有機會到舊金山灣區探親時,在舅婆的推薦下,自許多各式台灣品牌的醬油裡,選了金蘭鼓舌醬油,從此,它就是我不變的選擇了。每到補貨時間,一定買個三五瓶放在櫥裡備用,以免有缺糧之虞。 為什麼那麼喜歡醬油呢?以前並沒特別注意,嫁做人家媳婦後,才想起我與醬油的起源自外婆的菜。小時候有一段時間長住外婆家,煮了一手浙江好菜的外婆,最擅長紅燒菜,再加上端午節自製的江浙肉粽,那用醬油過米的黏密米飯,讓人每每食指大動。醬油自此就長住在我的血液之中了。 怎麼是結婚之後才想起外婆的江浙菜?這又說到我婆婆雖然是山東人,可是她結婚前少入廚,也是嫁入江蘇人家後,跟她的婆婆學做菜,這有了一身江浙菜好手藝,每晚的菜色裡,自然也少不了燒得金黃的紅燒雞、紅燒牛肉,以及各式醬油滷製品。每回只要有紅燒肉的日子,女兒兒子一進家門,一定大喊「肉肉」。 醬油對我們家是這麼的重要,在節省成本的情形下,我們家共有三種不同用塗的醬用:便宜又大桶的醬油(滷味用)、日本柴魚醬油(沾醬用),以及金蘭鼓舌醬油(紅燒菜用)。當然,有危機意識的我們,除了便宜又大桶的醬油可隨時買外,另外兩種醬油都可以在我家櫥裡隨時看到有兩三瓶候命。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