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東完美伴旅(C):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2009/12/17 10:33:06瀏覽6595|回應0|推薦5

  Vincent 今年三度來到花東縱谷,是前所未曾的事!而其中三次都停留旅遊之地就是「池上」;今年三月時沿花東縱谷南下到池上「日暉渡假村」,悠閒的游泳池及渡假健身而後北返;11月時來欣賞秋收的金黃大地及「池上稻穗音樂會」;今天(12/13)第三度來此就多多瞭解「池上米文化」之旅!

  日據時期,池上鄉所種植的稻米品種主要是旱稻的品種(再來米),後來才從日本山形縣引進「蓬萊米」種植。由於池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稻米生長,所以「池上米」因而成為進貢日本天皇所使用的稻米。

  池上飯包的故事要從「佳豪池上飯包」創辦人李朝義祖母開始說起。昭和初期,陸續有移民從台灣各地遷入池上開墾。池上便當的始祖也由台北三重埔來到池上,居住在池上火車站前,並且於昭和十五年(1939年)開始以販賣「番薯餅」為生。

  光復之後,因為當時貫穿花東縱谷的東線鐵路是窄軌,從花蓮到台東一趟就要跑七、八個小時,火車一靠站,常有饑腸碌碌的旅人下車找東西吃,所以,他們覺得這些旅人出去到外面,還要餓肚子很可憐,所以他們以同情之心,改賣竹葉包飯糰,也就是第一代的御便當。池上生產好吃的米,大波池中還有溪蝦,李朝義祖母把蝦、肉、菜 包在飯裡做成三角形飯糰,上面再灑一點芝麻,用姑婆葉包出四個飯糰,這就是早期的飯包。幾年之後,池上飯包改用木片盒子盛裝,把飯裝在盒底再把菜放在飯的上面。後來菜色有些變化,但包裝一直不變,經過李家三代傳承,一直賣到今天。

  後來民國77年池上飯包店因火災而歇業,其後又遷移區池上火車站原址;民國89年創辦人李朝義將技術與店面轉移給悟饕(宜蘭的集山實業),悟饕除了池上飯包外,台灣第三好米出產地台東關山的關山飯包,也在隨後被悟饕併購;悟饕使用的也是正宗池上米,但始終不是「正牌」的池上便當。東海岸除了福隆的鄉野便當外,另外二個正宗飯包老店都被悟饕併購。東部飯包至此應該算是悟饕的天下了吧?有這段歷史,才能發展出這樣美妙的滋味。

  悟饕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記錄飯包的演變過程,從簡單竹葉包的古味飯包演變至今竹片悟饕飯包,介紹便當的各種食材:香腸、薑片、梅子、米飯、肉片、豆干、蝦米、青菜等等,更展示古早農具與廚房—灶,讓遊客在吃著美味便當的同時,更認識一個飯包成形的歷史與用心。還連續三屆被評為優良連鎖加盟總部。目前全台灣已經超過200家悟饕池上飯包!

  悟饕池上飯包:
http://www.wu-tau.com/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 TEL:089-862326 http://www.wu-tau.com/in_ban.html





玉里鎮收割稻草為迎賓展開”稻草裝置藝術”….民間的藝術大師啊!!



走外環道路(興國路) Bypass過玉里鎮





安靜柔和的秀姑巒溪,夏季是大水泛舟的好樂趣!



台鐵舊有鐵道改建設為自行車專道,沿秀姑巒溪堤防風光美好!







印象派大師”米勒”來花東縱谷畫『拾穗』一定會是充滿陽光與豔麗!



「樂天‧知命‧縱谷情!」….一定要幸福喔!



台九線縱谷公路308K 東里附近上「六十石山」金針花海區







從玉里、富里、池上、關山、鹿野是台灣優質的大米倉!



台東縣政府在縱谷公路設立縣界碑「歡迎光臨台東縣」,這就進入台東池上鄉



Welcome to 池上!







池上便當是東部最有名的餐食,花東縱谷好山好水所生產出來的池上米,加上台鐵往來班次,池上鐵路便當名氣響亮!









悟饕池上便當總店特別購買鐵路車廂及普通號座椅來懷古與美食相配合!





排隊人潮及一位難求可見池上便當的媚力



口味眾多而且70~80元價廉物美!





Vincent 及採訪團都吃這種黃金排骨便當;精選黑豬排骨肉佐以高級配料醃製,加上振動拍搥酥炸至金黃色,肉質鮮嫩口感香酥夠味!





緬懷創業70週年而設立「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小包裝的池上米(3公斤220元)



不同米廠多樣米選擇





池上也是東部客家人族群大本營,米文化加上客家文化!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設在二樓 免費參觀!



可以臨窗眺望稻田吃米食飯包







池上飯包的故事…有曲折滄海桑田的一段:從花蓮到台東一趟就要跑七、八個小時,火車一靠站,旅人下車找東西吃,所以池上飯包廣大受歡迎!



池上生產好吃的米,大波池中還有溪蝦。把蝦、肉、菜 包在飯裡,池上飯包改用木片盒子盛裝,把飯裝在盒底再把菜放在飯的上面。









古早的農具文物,是池上稻米文化的辛勤!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ncent1070&aid=359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