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18 23:01:28瀏覽598|回應2|推薦17 | |
這是一個吊詭的感想,參賽之後得迎合評審的喜惡,然而評議的結果乍聽精確,卻還是很隨流的標準,中獎者說他因為堅持自我,所以可以贏得獎項,我則是感覺得獎作品的不怎麼樣,應該拜不怎麼樣的評審所賜?! 美麗不該侷限於黃金比例原則,拿臉部整型來說:按著標準的比例所"做"出來的臉,猶如同一廠牌出品的芭比娃娃,美則美矣卻缺乏另一種令人玩味的特色,肌膚垮掉之後的面皮更叫人倒退三尺,每個動過工的面皮竟都擁有差不多的鬆弛部位?!原來人們追求的美麗,只是多數"專家"所界定的"制式標準"美?! 人間對美的認定原則,本多來自於自然界,即使是乍見突兀,也含帶極其精密的數學比例,在學理的研究立論下,人們的創作可以藉由學理一窺堂奧,但如果以學理來界定創作規則,則產生了本末倒置的制限模式,無法超越這樣的制限,則藝術會面臨死亡,對藝術的評鑑亦然,評鑑者的敏銳要超越制限,成為一種更自由的觀點. 我們在觀察一個部落面部表情的同時,會因為那樣的風霜深受感動,這種感動在崇尚保養的時尚演藝人士之中卻未曾得獲,那種感動來自於大自然中陽光,空氣,水的蘊育,即使在都會叢林的捷運車廂裡,個各為生活奔走的庶民也都會比媒體寵兒富有生命力. 現代人受太多資訊教育的宣傳引導,用傳媒們的宣傳來界定美的標準何在,所以多數的人無法去愛上自己的外貌,因為總有更精緻的東西放在前頭,放棄洋娃娃式的無生命美感,我們需要能夠驗證生命何在的美,在外貌之前,永遠先放上"精神"的內在,這樣的自信質感將因你接受了自我,而顫放光采.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