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另類說法
2006/01/31 02:49:46瀏覽1256|回應5|推薦9
卑瑪師兄回答 錦瑟女士諸問,十分詳盡。相信 錦瑟女士必然有相當的體悟。

我以一個旁觀者來看所對答的字句,認為其中一兩句有必要為其他非深學的讀友做註說,以免落入邊見。


>
>達到慧,才是真智慧,才有「成佛」的條件
>

站在純佛法的立場,似乎有必要在邏輯上做一些界定,以免誤導。

佛法的理念認為,眾生的佛性是本來俱足的。是本有的。是不需要向外馳求尋找的(不假外尋)。所以「成佛」並不需要「條件」。

佛法的理念認為,眾生本俱佛性之所以不能開展,是因多生以來一切粗重習氣、無明障蔽(淹蓋)所致。


如果依字解句式地來拿揘 錦瑟 的字句,一不小心就會誤以為,得要「得到」個「智慧」「才能」成佛(其實絕大部份的人都是這麼樣的認為的)。

這就淪入了以此代彼的邊見。

修學戒定慧的目的,只是幫助學人掃除障蔽自性的一切無明。


>
>心心念著成佛,那不又是一種「執著」嗎?
>

執著成佛利益雖不可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可逗引初基學人修學的熱忱。站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立場,歷代大德都少有戒止,此其一也。

進而言之:當無明在修學過程中遂漸減少了,自性開始透出一些光明以後,見性、見道的喜悅,足以鼓勵學人深學,這時就不必利用「想望成佛利益」來做為「逗引修行熱忱」的誘因了。


「頓」「漸」分別

見到自性光明,就是頓悟。當然,同屬見性頓悟,仍有相當的階段、層次上的不同。

相信每個稍曾用過功的,或宿根深厚的都有類似「開悟」的經驗;但是,每個有類似經歷的學人,也都必定經驗過開悟以後又再次回復迷茫的情形。

這不是說先前的開悟不實在,而是我們深厚的習氣障蔽了光明的透出。

睹見自性光明,嚐到開悟的喜悅,而又有意深學,進而藉修行而遂步穿透、消除層層迷惑的,就是漸修。

卑瑪師兄說得好:『頓悟和漸修,其實沒有衝突。』



本文於 2005/04/20 發表於 《聯合網棧.心法》

---------------------------------
回頭看一看,單單這樣備份舊作,實在顯不出整段對話的精彩之處。
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人家的精華全攬過來,加續在後面,也沾一沾智慧風采吧。


2005/04/20 卑瑪多桀的貼文:

般若就是智慧。沒有般若,就無法達到菩提涅槃。

細分,智與慧又不同。智是「闍那」,強調對法的抉斷力;慧是「般若」,強調對諸法空性的理解。但二者常混用。

佛法與其他教法不同的是,其他教法都強調戒與定,唯有佛法強調戒定慧,而慧才是解脫之門,戒定只是其基礎。

在〈答涅槃〉中說,煩惱的寂滅就是涅槃。煩惱要如何寂滅呢?

靠戒律嗎?戒律固然重要,但戒律只能控制行為,不行貪欲之事不代表心中沒有貪的煩惱。

靠定嗎?定也很重要,定能幫助我們觀察、了解並控制我們的心。但是,出了定,煩惱仍然升起。

所以解脫要靠慧:了知一切法本來是空,無可執著。即此了知,便可解脫。

但要說明,此一空,是性空,不是了無一物的空。如果了無一物,又何來萬物萬相?

所謂性空,是說萬物沒有固定的存在,一切依緣而起。因緣起時,可生萬物;因緣滅時,萬物俱滅。

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的本質是空,空中因緣顯現諸色相。

心和色一樣,不離緣起性空。所以《金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空,生其心是相。


------------------
錦瑟 的回應、再問:

也就是說戒與定,都在一般人的境界;而能達到慧,才是真智慧,才有「成佛」的條件?

如果,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成佛」,六祖不是說「一念悟,眾生即是佛;一念迷,佛也是眾生。」可見,「成佛」是修行的目的,但心心念著成佛,那不又是一種「執著」嗎?


再,又是如何達到這樣的修行呢?禪宗自六祖之後,似講求的是「頓悟」,如何「頓悟」,不就是要靠修行而來,有了認識,才能悟嗎?但書上說,神秀一派講究的是「持修」,這與六祖的「頓悟」,又該如何分別?


問題很多,大概我的悟力不夠。


----------------------------------------
卑瑪多桀的回應(用不同顏色分開,以為問答分別)

錦瑟說:
也就是說戒與定,都在一般人的境界;而能達到慧,才是真智慧,才有「成佛」的條件?


卑瑪多桀的回答:
約束自己身行的叫別解脫戒,定中生起的叫定共戒,得道後自然生起的叫道共戒。

所以,若就基礎而言,戒和定是一般人的境界;就高級的戒和定來說,就不是。但是,高級的戒和定,與智慧有關。沒有智慧的持戒,不叫持戒波羅密;沒有智慧的禪定,不叫禪定波羅密。六度皆然。


錦瑟說:
如果,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成佛」,六祖不是說「一念悟,眾生即是佛;一念迷,佛也是眾生。」可見,「成佛」是修行的目的,但心心念著成佛,那不又是一種「執著」嗎?


卑瑪多桀的回答:
是的,執著成佛,亦是障礙。所以《金剛經》才說,實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

雖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亦無有眾生可度;但是為了度眾生,誓願成佛。這便是中道。


錦瑟說:
又是如何達到這樣的修行呢?禪宗自六祖之後,似講求的是「頓悟」,如何「頓悟」,不就是要靠修行而來,有了認識,才能悟嗎?但書上說,神秀一派講究的是「持修」,這與六祖的「頓悟」,又該如何分別?


卑瑪多桀的回答:
這個問題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盡。

頓悟者,頓悟自性;漸修者,漸修(對治)煩惱習氣。頓悟和漸修其實沒有衝突。

但是,修持雖可漸漸斷除煩惱和習氣,卻無法修出一個自性來。漸修的人如果知道自性是本來如是的(也就是本覺的菩提),那麼漸修就無礙於有一天頓悟。

如果認為漸修可以修出佛性(也就是法性或自性)來,那就是見地的問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oyana&aid=164406

 回應文章

yadu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螞蟻也是三度空間的生物
2006/03/14 15:29

螞蟻也是三度空間的生物,只是有人認為牠是二度空間而已,這是認識的問題!

人的智慧與佛的智慧也是認識的問題,其實人與佛之間,沒有甚麼差別,差只差那一念而已,所以一念之轉,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頓悟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建基於此,漸修之所以可期,亦有賴於此認識,否則,佛世界只是烏托邦而已!

yaduo


野渡 / 原鄉人客棧

梅花居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是人間識神,見性才成佛
2006/03/14 10:51
修佛的目的在那兒?即使心如明鏡台,無半點塵埃,終究還是凡人,寄望死後成佛靠得住嗎?螞蟻是二度空間的生物,螞蟻國中最聰明的,還不如三度空間的一個老太婆;同樣的,人間的智慧,在佛看起來只是井底之蛙而已。

yadu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紅塵的凡人自有凡人的智慧
2006/03/14 00:36

紅塵的凡人自有凡人的智慧,這非文字禪,如果凡人沒有智慧,則怎麼修也成不了佛!

修行不是形式,而是心境,漸修也好,頓悟也罷,起心動念,而形諸行!

面壁千年,若心氣難平,難求自證!

yaduo


野渡 / 原鄉人客棧

梅花居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見性才能成佛
2006/03/11 23:39
現今最糟糕的事,就是修佛者都在玩文字禪。修佛的目的就是要即身成佛,像廣欽老和尚就做到了。「頓悟成佛」,台灣四大名山有幾人頓悟了?持修才有能量突破空間,見佛所見。開智慧也要成佛才有智慧,人生當局者迷,有什麼智慧可言?

yadu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精采的問答
2006/02/07 00:27

拜讀孔先生精采的問答釋疑,佩服先生為傳佛法的苦心!

yaduo 謹拜


野渡 / 原鄉人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