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5 03:37:12瀏覽504|回應1|推薦15 | |
單身時,不只要學會獨處,而且要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光,讓自己不是為了逃避孤單,而草草與另一個人結合,從此步入大半生更深的心靈孤寂。 偶而一個人上餐館吃飯,一個人去看場電影,一個人逛街,看展覽,或者一個人開車去兜風,甚至,一個人到海邊走走,看著沙灘上拖著長長的一個身影。 欣賞那個被上帝擁在祂掌心的身影。 也許你飛說錯了,不該說是學會獨處,而是學會和自己相處,做自己最好的聽眾,學著認識無人時,可以面對赤裸的自己。 學著珍惜自己是上帝賜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學著一個人的時候不自憐,而是自樂。 學著和自己做朋友,因為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的人,會更懂得如何在群體中,和別人做朋友; 不會因著沒有伴就驚惶失措的人,才不會在婚姻中因為怕孤單而被別人掌控,或去掌控他人。 * 不過,單身時,也有另外一個陷阱,就是落入一個人生活的習慣裡。 這種習慣,享受也罷,怕的是很多時候,所謂一個人,只不過把自己當室友,同在一個屋頂下,知道對方存在,偶而點個頭,講兩句無關痛癢的話,並沒有深刻的交流,卻因為習慣了,自己和自己平行存在,漸漸,懶得與人交集。 這模式嵌入現實後,就算沒到山上修道去,在公司,朋友圈,教會,小組,也會自然不再與人交集,只是平行存在,互不干擾,對他人生命裡的喜怒哀樂,漸漸失去感動。 當一個人的心遠離群體,即使人不住在孤島裡,也會像寄居蟹一樣,越活,真我越萎縮。 所以,認真投入某個群體,是破除這種習慣與人平行存在的咒詛的最好方式。 喔!不是一個人等,不如兩個人等,兩個人等,不如和一群人一起等的理由,而是生命需要與其他生命交集,才會繼續成長,開花,結果。 等著另一個人來到,在生命幽光處交會,震撼彼此,愛情,不是唯一的路。 事實上,越健康豐潤的生命,越能夠與其他健康豐潤的生命持續產生美麗的碰撞;對同性是如此,對異性是如此,對朋友是如此,對愛人,配偶,也是如此。 你飛總是勸著周遭的單身朋友,在等候路上,要找到一個有歸屬感的群體,好好投入那個群體生活,在裡面琢磨著生命的美味。 很可惜的是,你飛同時也看見許多單身朋友在不同群體當中遊盪,不注入真心,只是遊客,也許尋尋覓覓,唯一目標是找對象,或者蜻蜓點水,只想模糊孤單的黑影,填補時間表上的空白。 * 這年,張文決定為自己尋求一個神蹟。 身為家中老大,媽媽早早就告訴她:「妳長相普通,聰明才幹也不突出,我們家也沒有特別好的背景,所以,妳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就看你自己努力多少!」 因為知道媽媽愛她,那話張文聽進去了,往後,無論外表或是內在,張文都特意用心,所以站在一群女孩子當中,她總是屬於「優質」那群:外表整體看來相當不錯,學歷談吐也有。從高三起,她和很多「條件不錯」的女孩一樣,開始經歷被追求,約會,交往,分手的青春歲月。 大學時代,有過一段深交的戀情,但是男友的家世太好,讓她很有壓力,並且男友母親從第一眼就不很喜歡她,雖然沒有硬加阻止,但每次相處,張文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冷淡。後來他們分手了,因為她想出國念書,男友家人堅決不放獨子出去,本來講好她拿了碩士就回來結婚,但等她買了機票打包準備回來之前,卻聽到男友和一個名媛雙雙到歐洲去深造的消息。 她憤怒男友的背叛,但不怎麼傷心,因為兩年的分離真的會叫愛情濃味沖淡,甚至,產生澀味,兩地的距離讓她對兩人的結合有了更多考量,她知道自己個性不玲瓏,豪門生活會讓自己痛苦。另外,她在國外認識了上帝,成為基督徒,對整個人生和婚姻的看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她不確定他是否能認同。 當然,「被棄」是痛苦的刀痕,砍在心上沒有不流血的,可是那段情傷的確在剛回國時,沒有花太多心思去療養,就很快在投入新的生活過程裡漸漸結疤。 她找到一個相當不錯的工作,也加入新的教會,團契,在裡頭開始活躍起新生活。那樣,充實熱鬧了好多年,月曆一張一張撕下,張文並不曉得什麼時候起,心裡的某一個角落,產生了泛黃的斑塊。 大概越過三十五那個山頭之後吧!生活,漸漸在兩個點中間畫連連看,工作,一個人的窩,兩點之間聯成無數的線,但看起來,永遠只有一條線。 上班的部門都是已婚同事,午休在公司餐廳也許可以碰到一些其他部門的單身職員,但是她的個性被動,天天坐在那裡點差不多的東西吃,坐同一個角落,並沒什麼機會和人認識,交談。已婚女性同事總忙著用午休時間出去買菜,為孩子添衣物,或者不停打電話給家人,偶而能到餐廳坐下來吃頓飯,也都是媽媽經太太經,她插不上口,還弄得細心的人會擔心她的感受,要特別照顧她,於是她退出那圈子。 有一段時間,部門文書美林好心拿著便當來陪她坐,她是兩個孩子的媽了,離婚好幾年,但長相比張文年輕美麗,個性又活潑,張文覺得和她在一起,就算有人注意到,眼光也在美林身上。後來,她又找了個藉口不到餐廳吃飯,只是想躲開美林,自己每天帶個三明治和果汁在停得老遠的車子裡吃,一個月一個月下來,她覺得這樣的午餐方式也挺好,就沒有再回到公司餐廳裡去。 不上班的時間,她打理點家事,三不五時回南部家去看父母,週末,逛個街,看看展覽,聽幾個演講會,在人群中穿梭一陣子,算是「出了門」,但沒有走出自己的天地。 喔!星期天她仍是要上教會做禮拜的。從國外回來後,她一直相當熱心於信仰活動,連續在一個教會的青年團契裡待了非常多年。但是随著年齡漸長,從前一起的單身弟兄姊妹有的結婚了, 有的有固定交往對象, 有的已成為父母, 張文在裡頭,從被照顧的小妹妹,長成多數人的大姊姊,到後來新加入的大学生幾乎要喊她「阿姨」, 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再屬於那個群體。 但, 教會除了單身團契, 就是家庭團契, 她知道自己也無法因著年齡而進入那個話題圍著婚姻孩子轉的群體。 於是, 她從核心慢慢往邊緣移動—這過程有一兩年吧! 遺憾的是, 好像沒什麼人發現---或者, 大家也覺得這樣的改變是正常的? 從那個單身團契淡出後, 張文並不是那麼習慣地蛻變成一個只有星期天作禮拜的基督徒. 雖然她告訴自己沒關係, 只要繼續讀聖經, 禱告, 參加特會,休息一下也許可以更真實地建立自己和神之間的關係。 不過,這一退,是讓張文退成了不換殼的寄居蟹,不換殼,就只好讓自己的身體習慣受限,不長。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