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能夠承擔起「一念三千」的修行,才能承擔起觀音菩薩「三十二應」這種觀念
2022/06/24 07:39:48瀏覽182|回應0|推薦1

 2019 (大年初二) 佛法問答 [一念三千] 1:33:00

[一念三千]的兩層積極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hwSmn09AE&t=41s

 

2019.02.06 法藏和尚,於台南楠西 萬佛寺 齋堂開示

主講者: 台灣楠西萬佛寺住持 傳持天台第四十六代沙門

Notes

[健康] –飲食健康 心情調適健康 身體上動的健康 心靈健康

「農禪」有機種植

有健康 修行佛法, 有力道

「性命雙修」也有人這樣倒過來修 道家是也

但佛家「禪修」有人會太執著 雖然有些道場有所謂「動中禪」或「甩手功」; 傳統佛教,連禪堂都不做這; 在禪堂外才做, 像「少林武術」作「易筋經」, 作拉筋的動作, 它是不准在禪堂內作, 更不能在殿堂作, 因為「恭敬」的關係!

我們在殿堂裡頭, 甚至連「背」都不背對佛像, 何況甩手甩腳, 扭來扭去。當然, 現在有一些儀軌,已經不太在意這些, 有些是方便考量, 如半大專營。 有時, 如另外時間,單獨或集體先做, 如進大殿前,在大殿外作! 進大殿內, 就要收心,不作怪異動作。

 

[一念三千]—是很重要的修行。但「禪宗」不是從此處下手。

[一念三千]—明朝末年清朝初年, 有「蕅益大」師曾批評「禪宗」, 說「禪宗」現前之後, 使得漢傳佛教,命如游絲之存在, 似有若無。

現在各各禪宗道場, 確實也存在這類問題--「有禪缺教」, 有禪的深奧, 因為禪法強調「以心印心」, 結果很多變成是「自以為是」的情況。

又「禪法」具有一種自我理解的強調,容易淪為增長自我見解, 而不受調整, 致使有些學禪的人傲慢, 不與人討論, 他們不容許你挑戰其的想法。

這在蕅益大師當時, 就已經看得很清楚。

為什麼「天台宗」在末法時期一直被強調?

 雖然一兩千年以來, 在「三武一宗」時稍有末落,它總是要被恢復的,

為什麼? 因為它有, 「可信度」, 第二 它具有「文字引導禪修」,

第三它具有「祖師禪」和「如來禪」的合體--他具有「祖師禪」的直悟功能,和「如來禪」的教理引導功能。所以, 它能接引「中機」以上, 到「上上根機」,它都能接引。而不致於流於「口頭禪」。

 

[一念三千]-- 這其中的核心, 就是一念三千的「概念」。

有人說「坐禪的脾氣大」: 「講經的架子大」--因為講經時,要迎請代佛講經說法者; 講經時要上座; 講完經咬頂禮, 十分有威儀, 就被人講成架子大。其實不是,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如此, 乃至南傳佛教講經時,也有藏儀。即「代佛陞座」講經的意思, 本來就是要「尊敬講法者」的意思。

中國有「三師」--即「一法 二戒 三剃度」

傳法給你的師父, 才是你最重要的師父; 因為依據佛法,可以導引你生起「解脫見」; 所以, 「法」最重要; 「一切供養中, 以法供養為最」; 換句話說,「 法」是一切修行的導引; 怎可以只按一位禪師的說法呢? 不可以。

第二, 是傳戒給你的師父;

第三, 是剃度你的師父; 剃頭簡單, 選好日子,準備好剃頭刀, 衣服幫你準備好,糾集信眾主中餐就可以剃; 剃完之後, 修行在個人。

 

早年唐朝的禪師, 進禪堂前, 得先把「南山律」集結的手冊, 叫「律學手冊」, 名字叫「行事鈔」讀熟了, 才准許你進禪堂。

到宋朝之後, 不但這個規矩沒有了,連「用佛法去思維禪法」的能力都失去了。

所以, 才開始「參話頭」。

到了南宋之前,日本有些禪師, 到中國來學,學到的其實已是中國「中、末流」的禪法,沒學到「唐朝以前」, 特別是「有戒律」為基礎的禪法。這些日本禪師, 只知道「參話頭」的概念,傳回日本, 直至受「明治維新」影響, 自成一套。

台灣有些長老, 過去去日本留學,又把那套學回來台灣。我們觀察其中帶有很多人文的想法,卻缺乏「一念三千」這種承擔。

而天台宗自古以來, 不需要從外傳回叫法,因為它所有教典,都在漢地。

雖然有一段時間, 「經書」流落到日本和韓國去,但不是「修法」。

「修法」一直在中國。後來「經書回來, 只是在印證「修法」。

其中, 「禪法」中很重要的的「一念三千」,是禪修主要的「緣境」。

「緣」就是你觀察的對象。

能夠承擔起「一念三千」的修行,才能承擔起觀音菩薩「三十二應」這種觀念。

譬如說,觀音菩薩如何救人呢?「憑神通」!

 那「神通」怎麼來?

你有沒有? 那是一個怎樣的理論? 「有神通」就是「一念三千」的概念。

但「一念三千」常被學「唯識」的人,認為「心為萬物之主」,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被那個「唯心觀」所混淆。

因為,「唯心」也是一心啊。

而「一念三千」的「念」是今心:「今心」叫「念」, 就是當下能念的心,「今」就是當下, 而容易被解釋成是「唯心」的。

其實, 「天台宗」既不是「唯心」, 也不是「唯物」。

我們知道, 科學是「唯物」的,很多科學家認為人之思考, 是因為腦波在波動, 而等到腦細胞不產生腦波時, 就叫「腦死」, 人的意志就消失了。所以, 出現生命是「偶然」, 而結束生命是一種永斷; 這是科學家的「斷滅見」。當他在人的位置上, 他認為人有思考,  可是當人沒有生命時,人的思考就斷滅沒有了, 沒有未來。這很危險, 而這些科學家都沒有大腦,他們不曾思維過一件事情:如果說「能量是不滅」的,那麼思考的過程中, 難道不是能量的作用嗎?而所產生的解讀的能力,不也是一種能量嗎?!

而解讀所產生的認識, 不也是一種的能量?!

但如果當你死亡, 你的認識都跟著消失了,它在宇宙中, 跑哪裡去?

科學家答不出來。 這就是「唯物」過失。

那「唯心」有沒有過失?

「唯心」的過失,相對少很多。何以故?

因為「苦」從「心」來;「造業」從「心」來:; 所以, 修行「離苦」也從「心」來:

這種邏輯本身的缺失,相對就少很多。

但在邏輯上, 最終的挑戰是「萬法歸心 心歸何處」?

「心」到底是永存的? 還是也是生滅的?

還有,這念心的流轉機制,又是為何?

這就形成了大乘「唯識」當中, 很嚴重的一個修行的挑戰, 或者說, 關於「第一因」的挑戰。這在當年的印度, 也是爭論很多。

而這種問題, 在哲學上, 被認定為是佛陀當年,並不急於透過哲學來解決,因為不解決, 依然可以透過修行, 讓你了脫生死。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關係, 你仍然知道如何解脫。

至於「心如何作用」? 在最後在你覺悟時,還是可以理解。

因為人類的語言,並不能說得清楚。不能說清楚, 是因為你沒有那個經驗。

你看, 這串念珠是白的,對一個從小天生眼盲的人來說,你跟他說念珠是什麼顏色, 是沒有意義的。

但在一般人生命經驗中, 沒有白顏色嗎? 有, 但你對天生眼盲的人解釋不來。

假設我都是眼盲的人,對一個悟入[實相]的人而言,他怎麼跟你解釋「實相」?

有沒有語言可以解釋? 就如同「白」, 你如何解釋給先天盲眼的人理解?

聽得到名詞, 但不曉得內容意思, 也就是, 「白色」這個概念, 對他是沒有意義的。所以, 當聖人跟你講「實相」, 跟你講「不思議」, 跟你講「一念三千」, 名詞你可能聽到了, 但其「實質意義」, 你並「未經驗過」, 因此在思維中, 就不存在意義。

「我有一顆明珠, 不可舉世人」就是這樣的概念。

我悟入實相,但你是瞎子,我怎麼跟你講「實相」是什麼呢?

 

探討「一念三千」的時候,就是套討其「本質」。

而「一念三千」的「本質」是「實相」。

「實相」就是「三諦圓融」。 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一路聽下來, 對你而言, 只是文字而已, 你並無概念。

所以, 我最怕人家問這類問題。但不說又不行, 所以怎麼說呢? 祖師怎麼說?

「天台宗」怎說?

它告訴你「什麼不是白」,而剩下一個可能性,讓你等待悟入。

它用這種方法講, 它不是不講。

如果不講的話, 任何一種都可能變成白, 那你會完全沒有對象可對付, 你沒有方向可對付。

所以,告訴你哪些不是白之後, 即告訴你方向在那兒, 讓你的眼睛, 漸漸明亮起來,用這個方法給你。所以, 天台宗在著個概念上, 顯得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特別是在末法時候,「教法和悟性」都極其低時, 教法微弱, 悟性更蹧。這也就是末法時期, 強調「念佛」而不強調「參禪」的原因。

因為末法眾生是以「我執」作為「參禪」的基礎,而非以「實相」」作為參禪之基礎。

他在「參禪」過程中, 是在建立「我」「我的知見」, 甚至是「我有修行」「我在修行」這種概念, 它寧可相信「我」, 而不相信「佛的不可思議」。那這樣就麻煩了。就好比表一個學生, 天生什麼都不懂, 卻又傲慢, 真正老師不能將法放在他身上。

 

能參禪的人, 心事非常柔軟的, 非常的開闊; 他對於各種的法門, 他都有一定的認識,這才有辦法。我曾聽廣親老和尚說, 他之前是「參禪」的, 後來他教人「念佛」的原因他說「參禪過程中,盲路太多」!你根本無法選擇。

因此就必須選擇像「一念三千」這種觀念,作為引導。

 

什麼是「一念三千」呢? 「介爾有心」謂之「一念」。

「介」是很很短的意思。「爾」是當下。

你一剎那的當下的念頭,成立了你的世界。

我們什麼時候沒有念頭? 睡覺時也有念頭, 不然怎麼作夢?!

死掉後也有念頭。在人間和陽間那個太平間時, 人只有一剎那「悶絕」。

「悶絕」不是沒有念頭, 是暫時沒有「浮塵意識」而已, 還是有個「我」, 他有隱然「我」這個的念頭。

 

「唯識」學上講到「第七意識」--它有很深很細的「我」,所以, 它才會醒過來。譬如, 我們說「作頭七」,有人說見到或感覺到亡者回來了,那是什麼原因?那是亡者還有一個自認為「我」的意識, 所以它一定要回來。

有一位中醫師的父親, 是標準儒家訓練出來的老師, 儒家說「未知生, 焉知死」,他是要你更在意人生,了解人生, 不要在意死亡。而恰恰是,我們應該從死往返照來生活, 因為, 死是活著的延續。

但儒家沒有這個概念死了就是什麼都不存在了。或者是「人死為鬼」就勇為鬼, 沒有輪迴的觀念。這是儒家的盲點。

這位父親從女兒小時, 就跟她講說「人死如登滅」,是標準準佛絞索說的「斷滅論」。結果有一個因緣, 他去大陸看病, 然後因搶救不及,而突然死在大陸北京,他的幾個女兒就飛去北京看父親, 因在封棺之前要看最後一面,她爸當下七孔流血, 她們當時有感覺, 是爸爸再跟她們說話,說「人死不是如燈滅」。 還有  她們去, 什麼事都沒做,沒去沒事, 一去見到面就七孔流血。那是巧合嗎?

兒女和父親友一種心電感應,後來他的弟弟也因此學佛。

人死之後如果沒念頭, 怎會七孔流血?

念頭傳遞,只是不透過科學家所認為的那個細胞而已。

或者說, 是西醫概念下機器,檢測不出死人的細胞, 因為機器是檢測, 是以活人為對象。人要有動作和能量, 它才能檢測出來。

睡覺時作夢, 依然有一個「我」, 不然不會感到恐懼。

「有一個念頭, 就對應出一個世界」--你的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 差距大不大? 

理論上講,是逐漸蛻變的, 通常是一段時間沒見, 才比較容易感覺或看出時間所造成的前念和後念的差異, 特別從小孩子的成長, 年年差異大。

而當你一段一段每天看時, 看一年或許都不容易看出差異, 就像「溫水煮青蛙」般, 不容易看出何時會煮到掛掉,等到感覺受不了時, 就不太有機會逃離。

這就反應了人的心靈,有一種特質,對於短暫的時間內,所產生的變化, 他的心是粗糙無法分別的。念頭的轉變,對映出外在環境的改變, 這是很難察覺的, 特別是當天天在一起時。

你自己世界的轉變, 你自己很難察覺。 譬如, 你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在一起生活三年, 你感覺她們就是你的弟弟妹妹, 好像沒什麼特覺察到。

你天天和你那念心在一起, 你幾乎不知道心念的改變。換句話說, 它所投影出來的世界, 你都認為從頭到尾,就是同一個世界, 而其實是剎那變動不同的世界相續相, 如夫妻感情, 父子的關係,師長的因緣、 道友的善惡, 或隨著年齡變化, 對善惡的事情, 感知不同, 或從善緣, 變成無緣, 或無緣便惡緣, 都有可能, 無緣會變成遠緣, 遠緣之後再變惡緣, 也不一定, 變成某一種染緣。

譬如有前世是道友, 這一世有人分別投胎成不同性別,因為熟悉, 所以談話特別投緣,就如果認定彼此是自己對的伴侶, 其實只是道友; 或同班同學而已, 就是曾有一定的善緣, 但可能也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在其中。 所以, 或許女的會想,要不要更愛男的? 或誰要更愛誰?

而其實, 可能誰更愛誰, 誰就倒楣。

在愛情的市場當中, 誰放的感情越多, 誰的本錢就越大, 而回收就相對困難, 因此, 受害就相對嚴重。

但是還是有人甘心受害, 這就是過去的有緣當中, 有善惡緣在兩人之間, 而每個人都有「我執」之故。

你在個人的生活中,是短暫的小變化, 你完全察覺不出來, 所以, 每個念頭所投影的世界, 雖然念念都在改變各種關係, 但你就是沒察覺。這就是佛陀說的「人間無常」。

我什麼時候會體會「人間無常」很深呢?

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看蒲松齡寫的「聊齋異誌」,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比較像是對政治的冷靜觀察, 屬於黑色幽默型。

蒲松齡寫的「聊齋異誌」一直有兩個概念—[鬼不必然可怕] 鬼和人一樣有感情, 整本書談的,是「人鬼戀」。

第二的概念是「我們的相愛, 是有時效的」, 如果每次相見,都用掉一張卡片,而當你只有一小疊卡片,一下子就用完了:所以, 到底是一年見一次?,還是每天見一次?

你手上卡片的總量沒變,所以人的感情,是有「存量限制」的。

原來, 見面一次少一次。

就如同「打佛七」, 每打一次就少一次, 就是這個概念。

難不成你可以永遠天天和你老公見面?

當然,你們現在許多人,恨不得不少見面。

你跟你自己也是見一次, 就少一次耶: 每天照一次鏡子中的自己, 見一次就少一次。所以,蒲松齡寫的「聊齋異誌」, 從頭到尾講的就是「人間無常」。

所以過一年就少一年: 見一次面就少一次: 愛一次就少一次。你準備好了嗎?

年輕人總認為以用不完的卡片,對不對?

每一次見面,就要交換一次卡片。交換完了, 就沒有了。

年輕人總以為可以揮灑浪擲,我們為年輕人非常擔心。

有時眼看這傢伙快掛了, 但他卻毫不自覺。

而年紀大者, 離掛掉更近。

所以, 我們知道閻羅王在那裡, 刁根煙, 撬著二郎腿,跟你打招呼。

我們是已經懂得害怕的年齡, 但年輕人不太懂。所以讀蒲松齡寫的「聊齋異誌」, 只敢恐怖, 但不知道如何解決。

 

一到大一,我才開始接觸佛法之知見,才知道是這樣解決的。

每一「念」都在變異,所以你現在所有關係, 都隨著你的一念一念在變異。這是很可怕的, 你無法阻擋這樣的變異; 無能力阻擋變異; 你甚至亦無法導引變異,而成為你可控制的未來。譬如, 你無法控制你極愛的人, 或極想要的東西,在突然間的變異之下消失了, 所謂的「死亡」「無常」。你準備好了嗎?

 

這就是「一念三千」最積極的意義。

它告訴你: 任何時間起的任何一念,都是再也無法回頭: 而未來, 你也無法決定或控制, 如果你不是一個修行人的話。

這時候, 你會生起想掙脫的念頭,你必須超脫「一念三千」的概念。 就譬如你搭高鐵, 你望向窗外,剎那的景緻都在變化,剎那都在變化,車以時速兩百七十行進著,剎那變化, 何時停過?

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每次你望向生命的窗外,每個念頭從來沒有停過一剎那, 而景緻也一直在變化。但你都覺得等到目的地再說吧, 也就是說, 「一切等我死了再說」。所以, 你一點都不緊張。

 

天台宗講「一念三千」的第二個意義是,生命中所見的每一件剎那的事情,都是再也回頭不了, 而且同時就在決定下一秒。

然而,我們一直在損失那個機會。 我們的生命樣態, 是由每一秒每一秒堆疊出來的, 不曾跳過那一念, 你懂嗎? 醒過來沒?

「一念三千」就是你的生命樣態,都是每一念每一念堆疊出來的。

它不是哪個人為你建構起來的,都是因為你的每一念啊!

所以,為什麼要你們來參加法會? 來法會,好歹你的念頭,是跟著佛法在做堆疊。

你可以想像,如果你現在在家裡,正在幹麻? 看電視、 打牌、 吃東西、 生煩惱、 夫妻吵架, 或者一群佛弟子跑到國外去, 有沒有?

所以, 我要把你們攬回來。

今天在臉書 Facebook上留言, 有沒有人看到?

我說「希望大家真正動起來,不要只是指尖上嚮應網路道場,按讚。

臉書幫我計算這幾年, 共得到一百八十三萬個讚, 這完全沒意義, 我的寺院, 還是蓋不起來。因為都是指尖按讚, 都只是網路道場。

大家看直播, 也許翹個二郎腿, 嘴裡啃著瓜子, 暗著遙控器, 偶爾瞄一眼,這邊抱狗狗, 那邊抱貓貓,這些事沒關係啦。

但是,為什麼師父希望你來到道場?

你來堆疊每個念頭, 都是對的念頭。

讓你知道, 生命的轉變是在一念一念之間的轉變。

不是等一段時間再轉變。

你不要等到佛七, 進念佛堂念佛, 你懂嗎?

你的生死就在一念一念之間流逝掉, 你知道嗎?

這就是天台宗講「一念三千」另一個更積極的意義。

每一個念頭,都在轉變你生命的樣態。

所以, 念佛、 拜佛、誦經骯拜懺,是最有效的,

因為, 它們絕對比你用「靜坐」 來得有效。

因為, 「靜坐」可以打呼、 妄想、 自以為是。

但如果你閉眼「念佛」的話,收攝「身口意」-- 心不往外看, 嘴巴念佛, 念的是[聖言量], 聖言之量; []就是聖人證明, 證明所言絕對是對的, 正確無誤的。

 

而你正在念這個,而不是念你自己這個[]

將來可打「禪七」或「靜七」, 但不是現在, 因為大家念佛念得不足, 懺悔懺得不足,如果你坐在那裡,「業障」一直現前,一直攪和著, 就會把你導引到錯誤的地方。

 

所以首先, 你得先把過去惡念一一消伏其影響力,然後才能將每一念每一念,建立在正確的方向上, 當你靜坐時, 你才能跟著正確的念跑。

若你從未求懺悔, 也從未正念思維過,只懂得一點點佛法, 就自以為是,你靜坐坐在那裡, 你的思維,會隨著你的自我見解而顛倒。

更蹧的是, 你還認為那是對的。那就完了, 因為那是你靜坐中想出來的, 你會人為他是很值得的。

這就是古人說, 如果你業障未懺盡,不要去作「靜功」的動作。

以前我們親近懺雲公時, 他也一再跟我們交待。否則, 你會隨著那個錯誤, 時間就這樣空過。

當你懂得「一念三千」的意意和目的後, 再來探討它的「實質」說的是什麼?

「一念三千」的「實質」就是, 在一個念頭中, 展現出生命的全部所有的樣態: 第一念從從感覺、對象、人到萬物, 到第二念還是。

為什麼你會人為有一個客觀的世界,你認為你死了, 它還在的世界, 叫「客觀」世界? 因為你的每個念頭, 轉化很小, 以致於你感受不到因念頭,而所產生的外境變化。結果, 你誤以為所有念頭, 都是同一念頭, 然後,每個念頭所展現出來的,是世間極微小的變化, 而你又沒察覺。進一步, 你誤以為有個固定的外在的世界在那裡,你知道嗎? 而這就是你的誤解。

每個念,都在形成一個世界。

但是, 當你誤解那個世界是不變時, 這是個嚴重的錯誤: 把「無常」謂之「常」:是「無常」的世界, 你卻誤以為是「恆常」。

如何修行呢?

觀察把這一念, 當下的「無常相」、「空寂相」、「作用相」及「實相」, 「無常相」謂之「真空」、「作用相」謂之「妙有」及「實相」謂之「中道相」; 「空」「假」「中」「三諦」同時存在。

這個即使目前不知道, 你還是得到它的利益, 就是你必須每個念頭都是對的。難啊, 所以多來寺院裡,寺院裡看到的、 聽到的、吃的、 用的的、 感受的,聞的, 都是與你的世俗無關的。

在世俗中, 你一開窗戶, 就聞到隔壁的烤肉味,樓下在悶煮雞腿, 然後樓上的在吵架,你就感受這些。人家就找得到你,長你來作這個那個的, 你就很世俗, 對吧?

見的、聞的、嗅的、鼻子聞的、 耳朵聽的、眼睛看的, 都是世俗。

若你來寺院, 接觸到的就不是這些。

你看到的是出家人, 聽到的是佛經, 聞的是道場的味道,和供佛的氣味, 做的是為供養護持三寶, 所作的任何事。 是不是?

尤其退休的人生, 應該在寺院過才對。

 「兒孫自有兒孫福 也自有各的問題」;

你死,他們也不能替你死, 對不對?

如果沒學佛, 你死了, 他們也不知道要為你作什麼事。

而就算能為你作些事, 也是假諸他人, 七分功德, 他得六分, 你的親人, 才得一分, 又何況他們那麼忙, 做得那少, 你如何期待為你做什麼。

你要為自己做。

寺院不是做「 資源回收」, 而是做「資源整合」--你們人生偉大的資源,你們的人生將會產最偉大的未來。

為什麼?

因為以前都是被綁架的,被丈夫、被妻子、 被兒女、被事業、被社會、被所謂的「責任」綁架。 現在就可以放下啊, 這才叫「退休」嗎。這才能活出「你」來。

既然在第一次的人生歲月當中,「出家」的列車, 沒讓你搭上,就得搭上現在這列車,懂嗎?

所以今天就把身份證, 交到知客師父那裡, 住下來不走了。沒騙你, 退休的人生要這樣規劃, 才有價值, 才真正是對兒女好, 沒騙你。將來你死得漂亮, 兒女也省錢, 他們樂得如此。與其你繼續在家裡嘮嘮叨叨, 看到兒孫念兒孫, 看著兒子黏兒子,人家看你這樣,會厭煩你。

但如果你在寺院, 念佛念得光光鮮鮮,自自在在的, 你的兒女羨慕你, 而且因不常見面, 你偶爾回家, 被奉為上賓。這樣的人生, 是不是比較有尊嚴一點。犯不著在兒女之間輪流住。

有人對號入座, 不要說師父說話很狠。兒女自有而女的問題。

這樣忙碌逼迫的人世間, 你想要兒女媳婦對你多孝順, 不要強人所難啦!

自己過出偉大的推修生活, 比較重要。這就是[長照2.0]最好的版本。還沒死就將你照顧好, 照顧到死, 自在地死,連疾病救護都免了,早點來登記, 寮房位子有限。

 

現在多了「聖天宮」, 當家師父去了兩天, 就打電話跟我說,「師父, 這裡真好, 環境好, 很清幽, 空氣好, 早上起來又有雲霧, 好漂亮喔」。他很少這樣羅曼蒂克。那是「佛母」選的地方, 在烏山風景區內, 整個山頭的開基第一 間寺院, 就是「無極聖天宮」, 往後才有三四十間, 五六十間的廟出現。

退休生活,要在三寶當中, 長期照護, 才有價值, 並且減低社會負擔。

目前,瑞典和芬蘭的老人,從失能到死亡, 這中間時間有多長, 你知道嗎?兩個月。 意味著因為不能動,要靠菲傭外勞, 要靠勞力來幫他把屎把尿,餵他吃飯, 整個家庭要全副武裝, 去照顧不能動的他到死。

 

那台灣呢? 在八年到十年之間。2015年的統計資料是,照顧時間長達是 7.6年。 2018年社會局的人告訴我, 最新數字是9.8年。意謂著當人臥病在床,不能自主自理,要躺9.8年。多少人願意?這也意味著作人兒女的, 要二十四小時緊盯著這樣失能的人,長達9.8年, 而且還在增加當中。台灣這樣怎受得了?

中國大陸十三億七千萬人, 如果每個人都來個 9.8 年,怎麼樣好的經濟發展,都會追趕不上,而被拖垮。

屆時, 只有像照護行業會一枝獨秀。這太可怕了! 你現在能不為死亡著想, 將來就是你兒女的浩劫, 你懂嗎?

而為人子女的人,不把爹娘度來學佛,將來將士你自己的浩劫。不要師父沒訴你。台灣從2015 2018年短短四年間, 7.6年增加到 9.8年。

瑞典和芬蘭現在要求, 要從2 個月降到2星期。 這是什麼狀況?華人有句話「好死不如歹活」,所以, 不准拔管,拔管好死,爹 /娘你給我歹活。那時, 你已經無法反抗,你被插管綁在那裡。

你想念佛也太慢。你家人要請師父幫你開示, 對不起, 師父很忙。 平時叫你來, 你不來。現在你活不了, 又死不去了,才想到師父, 要師父去看你。

 

自己都不替你自己好好想想。 台灣人這樣, 真得太可怕了。

失能中間, 長期不動, 身體長褥瘡, 皮破、長蟲、見骨、發臭,兒女要更加強幫你翻背, 但是你全身僵硬,幫你按摩, 你又會痛, 不舒服, 但是你又罵不出來。請個外傭, 偷偷捏你屁股,那你的大腿,沒人知道。

 

你們還笑得出來?怎麼辦?

把退休的人生, 奉獻給三寶。

你一分供養三寶, 三寶十分還給你, 三寶慈悲啊。

三寶不會跟你照算, 三寶一定多還你。

特別是在末法時期, 一分道念, 有十分感應。

為什麼? 因為末法時期難有道念啊, 而你願意起道念, 修道念,當然就感應宏深。

CP值最高的就是這個。

在親密的關係,業障一來,因緣一消, 睹面不相識, 你知道嗎?

我大二就體會到這個道理我幫人助念,那時剛學佛, 那蠻勁簡直不可遏抑。整天打聽哪裡有死人, 就去幫忙助念。當時還組一個「義勇助念團」, 哪裡有死人,就往哪裡衝。當時剛學佛, 看死人還是稍微會害怕, 但是要義勇嗎, 所以, 去的時候, 就特別坐在亡者頭旁邊, 這樣念佛, 亡者比較能聽得到,我念佛的口水, 他也聞得到。那個位子,通常沒坐, 除非有助念師父去。

有一次去幫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助念,我們去的時候, 就看到她先生坐在那裡, 顯得很疲累,按台灣習俗, 一般夫妻不在同一空間; 若妻子死, 丈夫通常不會在那兒。

我們的想法是,只要不哭泣, 越多人助念越好。

再來是一定要掀開看到臉部, 念到看到亡者笑。

「阿彌陀佛, 趕快笑」

心裡頭想「趕快笑」, 那「阿彌陀佛」是念出來的。

那時是三更半夜,我糾集她們親屬, 來加入助念。

那時的我是理平頭, 穿白色襯衫, 下面穿練武的那種燈籠褲, 然後穿僧鞋, 手裡拿著一串鳳眼菩提念珠, 一看就是準出家人的樣子。

後來亡者老公也加入, 要助念,但是它看到他妻子的臉是看得到的,非常害怕。

你看, 妻子才剛死, 丈夫就不敢看。

台灣人買豬頭放冰箱, 天天看, 也不會害怕。你這個死人頭, 他就怕。

什麼道理?

那丈夫說他不敢靠近,我說我們「義勇助念團」就是掀開面對頭顱助念, 不能蓋起來, 這樣才是對亡者的尊敬啊, 那時, 我們也對亡者講開示, 亡者不會反駁, 所以好講, 他都說Yes。大部份助念到後來都會微笑,七八成。

她的老公這樣, 給我很大的打擊。

這不是男生女生的問題, 是「因緣一到」就是如此, 形同末路。

我在助念過程中, 看太多了。

我不是對緣沒感覺,有緣, 我們就好好珍惜, 把「世緣」轉成「佛法緣」。

沒緣, 我們就放開它。 Say goodbye, 謝謝!再聯絡!

以後要找我, 請到「極樂世界」, 蓮花化身來找我!

這樣就好了, 何必糾糾纏纏, 煩煩惱惱, 哀哀怨怨的, 恨得牙癢癢的? 都不必。

這就是佛法的救贖。佛法高之處¸ 就在這裡。

有緣, 盡一份善緣; 無緣緣盡, 卡用完了,見一次面就交換一張卡片, 交換到卡用完了就結束, 你是你, 我是我; 曾經擁有就好了, 不可能永久。

 

就因為不可能永久, 所以, 我們更應該珍惜,把善法給對方。

佛法裡, 有愛沒有恨。

這種愛, 是綿密而且成就對方!

不需要恨, 世間怎會有人要自殺? 怎有人得憂鬱症?

你要跟緊,跟前跟後,不要跟丟,憶念這個法門,連「恨」都可以轉成「道念」!轉成了祝福!

若有愛, 也會轉成更加深刻的修行!

人和人間的愛, 是「因緣起」, 而愛會緣盡。

不是天生有個男人、女人,你就必須去愛, 非愛不可。

依過去的緣,緣來了, 你自然會去愛你該愛的!

佛法不是不談「緣」, 佛法一天到晚談「緣」啊, 把「緣」轉成「清靜法緣」, 這是「大乘法」。

而「小乘法」就是「斷緣」, 你是你, 我是我, 各過各的日子。

將來我證「阿羅漢」了, 我再來指導你證阿羅漢, 證佛位。

「大乘佛法」隨順因緣, 把恩愛因緣¸ 轉成「修道緣」; 它不以「厭離」作為發展, 而以「出離」作為發生。

「厭」離是多了一個討厭, 從修行到證果, 都捨離斷離, 都不要:只求「自我解脫」。

而「出離」是「看透」了,早一點準備。

譬如, 要出國留學, 多一分社會競爭力, 但還是要回國面對問題, 不是逃避。

淨土法門更是要「倒駕慈航 迴入娑婆」, 有「恩」有「愛」,對不對?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17531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