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29 00:00:26瀏覽364|回應0|推薦1 | |
https://www.facebook.com/sanghanet/videos/607111527212968
(1445)網路直播 2022.06.27 天台四教儀暨教觀綱宗合說 (週一) 第一堂課
Notes: 觀心無常 心王 觀法無我 觀受 心 是受想行識 心在觀察識心 五蘊 法是所解讀出來的 想 行蘊
識蘊 能了別的識 能了別 談心王 心王 談對宇宙的認識 宇宙認識論 宇宙認識論 談到理論物理學 前延的問題 到底宇宙是什麼? 現在人類看到是什麼? 人類所謂的[科學]是建構的一套價值 這一套價值 與佛法實相 是有重疊之處 是由人類的態度和 價值, 自定義的標準, 就能夠找到與佛法實相相一致。 對非宗教徒、非佛教徒而言, 看待所謂「實相」的道理,會認為那就是宗教的看法, 我沒必要和你的看法一致, 但你的可以是和他的一致。 就佛弟子而言, 佛為正遍知、 明行足: 正遍知並沒有撿別是那一類、 那個時代、 或那個眾生的角度。 在這樣前提之下, 佛宣稱他自己是正遍知, 那我們自然接受他的正遍知。 正遍知所理解的真理, 是無可挑戰的。 這和一神教的上帝, 來對應的話,上帝宣稱祂創造之主, 從這個角度,宇宙都是祂創造的,沒有祂不知的, 是萬能的, 無所不能。 從人類的角度, 會感到迷惑的是, 對宗教徒來說,這個萬能、萬知和創造萬物,是怎麼樣在運作人類社會? 據一位神學院博士生畢業的人透露, 現在教廷 對於人類如何理解「上帝是萬知、萬能,是宇宙造物主」,以及「上帝如何運作這個人間相」,會有「教徒」和「非教徒」的差異。 像台灣的「非教徒」, 相對較少。世界約五分之一, 台灣則約十分之一。這是根據中央研究院2018年的「社會變遷」的研究報告, 這會相對比較精確, 是透過社會學的一些取樣標準。而灣的部份, 屬於有父傳子的特色, 如果父親沒宗教信仰的話, 兒女也同樣沒有宗教信仰的部份。從隱然有信仰, 到明確有信仰,算起來大概有百分之九十。這幾年來,大概沒有變。但在信仰的內容方面, 是有變動的。 一般而言, 內政部對於佛教徒的計算統計, 一直是比較寬鬆的, 到目前為止, 它還是認為佛教是佔最大多數的信仰。 但從「社會變遷」的研究報告來看,沒那麼樂觀, 有點慘。 我們談「心」時,一直會面對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大乘佛教所看到的心, 是「實相」的概念。 倚天台宗為例, 它不以萬法為心之先驗存在, 因為「覓心了不可得」,「心」是無常, 當然「了不可得」。 那這樣怎能說「心事萬法之主」呢?那是在講認識「心」的過程。當你去認識時, 心有一個對應的外在。解讀, 所謂的「六根緣六境, 得所謂的六識、 十二因緣;「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色緣六入 入緣觸 觸緣受(受有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受緣 , 「受」-心看外境, 有各種各樣的感受。 識是前延,離開「受」之前, 就先有「識」, 「名」: 能夠建立名字的, 就是「色」、「心」二法 「六入」: 就是理解外在的「六根」, 都是從「識」來 「識」為一切萬物之前延: 「八識緣起」 「八識緣起」: 就是「阿賴耶識」緣起;萬物之前, 是「識」作緣起。 「八識緣起」:是「識」建立了世界。你的意識, 建立了你的世界。 這就讓佛教, 站在「識緣起」的立場, 來談一切。 「唯心論」:或「唯識論」-- 「宇宙」 是由「八識」所成。 「唯識論」:當把佛教當成「唯識」時, 就會讓佛教站在「唯物」的對立面。基本上, 如果佛教是站在蛇的對立面上,那就辛苦了。因為, 一定有一群「唯物論」者, 和佛教對抗。佛教室要利益一切眾生的, 不是要和任何一位眾生對抗。 記得, 任何時候、任何理由, 都不是要作對抗的事。 佛教不是要在哲學上, 讓所有人理解, 是要先將佛教的「宇宙觀」和認識論建立。 佛教中的圓教,或龍樹菩薩在中國, 重新被解讀的時候,就解讀得不太一樣。「因緣所說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一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是從人間觀察因緣相, 確實是這樣, 但這僅僅止於客觀觀察到的因緣相。可是, 因緣可以放到很深的地方,身你不應該又一個中心論/核心論(centerism), 應該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因為有了「中心」, 就有所謂「被邊緣化」(marginalized)的問題。人類一直以來, 都在運用「中心論」。譬如, 世界有強國:每個國有中央政府;地球嚷著太陽轉, 太陽有個中心;太陽圍著銀河系轉, 銀河系有個中心; 宇宙大爆炸, 爆炸時也有個中心;自古有國王, 國王有個中心;網路也有中心, 打網址就可以找到你我約定的地方,因為有個中心伺服器, 在分配作連結。 每支電話都在跟中心作連結,詢問連結的路徑。 每個小中心,如台灣對亞太區中心,再對更大中心作連結。 中心總部設在美國,當然, 美國也倚賴個個大小中心來告知它。再如你們存錢也有中心,你存錢在郵局、銀行, 它是你的中心;而有人將錢存在第一銀行, 須透過中心將兩個不同系統的銀行作交換。而台灣有台灣的中心。 如果要將錢匯兌國外,就須透過與當地國的中心, 作匯兌交換。例如這次俄烏戰爭, 國際對惡國制裁, 將俄國與國際貨幣兌換中心的鍊結剪斷,使得俄國無法對外匯兌,但是惡國有物產須外銷,向俄國買最多煤氣的是美國,於是, 俄國要求美國支付俄國盧布, 而不是美金。一方面, 美國要求國際對俄國作封鎖, 另一方面, 又向俄國購買貨物。 又比特幣(Bitcoin)就是宣稱是國際貨幣的去中心化, 是一種虛擬的貨幣。 有一個問題是, 原來中心化石, 中央有實體的黃金,作儲備金作交換, 賺取差價或手續費。 設在美國的中心, 是一群企業家, 而非政府官員, 在和美國政府作兌換工作, 這個機構決定作多少的美金鈔票的印製。 全世界再來和美國交換美金, 而這背後都有實體黃金在背後作儲備, 大家覺得這樣作全世界的金融交換, 相對安全。 美國的國格, 給世界有相對的安全感。目前, 你找不到有第二個可以有此信任而取代, 這就是中心。 「去中心化」,在「宇宙認識論」中,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到了天台,更往前推,發現「萬法唯心」「萬法唯識」有問題, 就是須「去中心化」。 當你說, 如禪宗說「萬法歸一」, 萬法從那一點來,「一」從哪裡來? 這是一個問題。如「ㄧ歸何處」? 又此「一」不依萬法而存在。 背萬法為侶, 不以萬法為侶, 彼此沒有關係。 「背萬法為侶」就是「中心論」的看法。科學家、世界的哲學、學術思想等, 都是在找一個最高的存在。上必有兩個嗎?沒有。誰能與上帝為侶? 沒有。是上帝影響眾生,影響萬法, 不是萬法影響上帝。上帝才能當萬王之王。 我們談這種哲思太有用!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以自我為中心,來看世界? 總是這樣, 因為我沒有你的眼睛, 我沒有你的眼睛, 所以, 看事情,當然是由我眼睛來看。我們習慣這樣, 這樣快, 直捷。 所以, 我以我所看到的世界為中心。 而偏偏科學就想避免這樣, 所以科學想找了一個標準, 作為「你看到」和「我看到」的, 彼此之間的共同標準, 譬如, 我們都用機器來看,不是你看, 不是我看,是機器在看。 那機器是怎麼來的? 是你我約定好, 去製作出來的。 所謂人類的「科技」, 目前是「人類的中心」,特別是對科學家們, 他們約定好製造機器,再約定好機器的解讀意義,然後,一起用機器解讀外界,接著將得到的結果,透過數學方程式,來計算、來推論,並透過不斷推新的數學理論,再來解釋。 物理學上明明看到的東西,再透過數學來驗證,有時候,數學的驗證,是超過觀察的。 那如果人類想像的,或去解釋的那個宇宙,超越現在邏輯的計算結果,而有違背的時候, 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就會吵起來。 根據數學家的看法,會修正對物理學對這個宇宙的[想像]。 而物理學家會難堪地反擊說,我們應該尋找新的數學理論,來解釋那個你無法解釋我的觀察內容,還有這之間數學和物理的新關係。 如在物理學上,觀察到目前有「十+1的維度」。 那數學上,先前並未有這樣計算法,能證實物理學上這樣的發現。 而數學並非透過像物理學上的「觀察」,而得到結論;數學是可以離開以「自我為中心」的推理工具。只作「純粹哲學的推論」。數學只要「前提」「定義」清楚,「結論」是透過嚴密的邏輯計算。所以就不會有誤, 任誰都能來檢驗。 另外, 數學它不透過「機器」, 所以,沒有「誤差」的問題。 只是,這些推論,有時要帶上一些「假設或前提」,只要你接受這些「前提的假設 公設或定義」, 往後的計算, 只要有運用的意義, 就不用擔心結果。
這最早是在六千年前的印度, 發展這種數學概念。當然,後來在歐洲,有出了很多數學大師, 而現在主要的數學人才,都在歐洲。東方只有印度能與之媲美。 偶爾, 像中央研究院的數學家邱成桐院士,能提出能解釋「十加一維度」的數學理論。 離開「觀察」, 能算實相嗎? 數學上還有的缺失是, 因為數學理論倫是基於「假設、公式和定義」,那問題就出在「任人定義」上, 而定義是基於「受限的人類的經驗」上,可作的「語言」描述的定義。這時,數學和大乘佛法的[實相]就有了區隔。
大乘佛法的[實相],非語言所能定義,但並不是說兩者完全沒有交集。因為,說不定數學也能定義一個非人類經驗的東西,不全然不可能。因為,數學定義之後的計算和推理,都是「可思議」的部分,而「定義」是可以超越時空想像,超越人類目前一般人可經驗的部分。 天台宗在談論「實相」時, 「實相」本身是「不可定義、 不可思議」, 但「可推論」。 這和數學是相像的。 兩者對於最開端的部分,都是沒得想像,沒得論述的,但卻可以發展出對宇宙的看法。當然,天台沒有數學那麼複雜,它是簡易的哲學思考。
談「色法和心法」,萬物萬法,是沒有辦法獨立於「心」而存在。 何以故? 因為說萬法時,當然是有「心」在解讀,才說是「萬法」存在。 萬法不是存在於虛無飄渺之中。 有人說,你看,某人死了,這「萬法」不是還存在得好好的?! 怎麼說「萬法」一定要依著「心」呢? 太陽照樣升起, 大地萬物照樣運作啊1 萬物那依心存? 人死心不也死? 這是一般的認知, 認為「萬法」是「離心的客觀存在」。科學家也持這種看法和知見, 一般[唯物論]者,也大概是這種看法。 接近[唯心論]者,可能認為這樣沒錯,一個人死了,好像他在這個宇宙中,不能再發展了他的「識法藏」下的那一念心, 不能再在他所在的這個世界發展了。那你還還看到一個宇宙,所以, 一個人的死亡,並不會造成太陽的崩潰,或無法運作。你的太陽還存在,但那是你的心在看的,不是死者的心在看。你這個活人的心,還在自我解讀那個外在宇宙,但這並不意味著我的心死亡,外在還有個宇宙。 這是兩碼子事。 又如,有兩個人在睡覺、作夢,一個人醒了,他離開了夢境;另一個還在睡,在夢境中,他想「你死了,夢境不是還在嗎?」所以, 夢不會因為你醒了,就不見了。那醒的那個人說「不」, 我醒我的,我從夢中醒來,沒有夢,但你還在睡,你的夢還在,夢境是你的夢境,不是醒來的人的夢境。不是離個了人,還有個客觀的夢境存在,是睡覺的你,還在你的夢中。 所以,當人類說,有個「可觀的存在」,都是以人「活著的人」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 當自己死掉時,就沒機會講話,說自己死了,或太陽還照樣升起,世界萬物還照樣運作的話。 所有古來數學家、物理學家,都在「活著」的時候講話。 所以,都是以當時活著的時候看世界,然後,說這個世界有個可觀存在。 你可以像想,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死了, 然後投胎在「餓鬼道」,所看到的世界,當然截然不同於在人道時,所看到的一切。這時,他會感到困惑,到底是當時在人道時,或現在在餓鬼道,是真的? 到那時候,他自然會知道,這是重疊的空間宇宙,他還有機會,挑戰自己在人道時的認知。 而有禪定的修行人,本來就在不同時空間穿梭移動,在不同生死之道間,看宇宙萬事萬物。 但人死了,不能回到人道來講話,也忘記在人道幹過的事情。 人和人業感相一致, 讀同樣的書,解讀相同,看到太陽,書說是太陽,大家有一致的認知,就用同樣語詞,討論所看到的,「共業」中的星球,萬事萬物,認為有所謂客觀的存在的存在,這 是「人類」建立的「中心宇宙觀」。這在「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中有諸多的論述。 「中觀論」中談及這種人類的經驗認知,是先以「假名」建立「世間」,再依世間所建立的假名內容,生活其間。龍樹菩薩的「中觀論」, 這就是其核心見解。 這種見解,讓我們警覺到一件事,我們活在自我建構的概念、思想之中。這就是我們「業感」所看到、經驗到的宇宙。 那業感從何而來? 從心識來。 宇宙如何存在? 是被我所定義的。 「萬法」無法自我存在。「宇宙」是被「心」定義出來、 投射出來的, 所以, 「萬法不離心」。 然後, 我們再觀察「心」, 「心」在那兒? 從聲聞法就已知「觀心無常」。 「無常」就是沒有「本質」, 而「心」的產生, 是因為看了萬法而生心念, 美醜、好壞、得失。 「心」不能離萬法而存在。離開萬法, 覓心了不可得。 如果有個可得的心, 則那個心是常住不壞。這時, 「色心不二」, 色-萬法, 色和心是不能兩切, 無法二分來說。 離開心, 無萬法可得; 或離開萬法, 有心可說可得。 色和心不可能獨立存在, 彼此緊密相關聯, 所以, 色心不是二, 是一。 哲學上, 兩個相互獨立,才稱為兩個。 物理學上, 最有名是「量子力學」,說宇宙是波動現象,有波動的性質,說他是粒子, 它也有粒子的性質。 「萬法唯心造」的「心」,是「無常」相, 和色法不二, 無法斷開來論述。色法, 是外在萬法宇宙, 是你的「業感」所成,所以, 自己的「宇宙」如何離開自己的「心」? 所以, 餓鬼道、畜生道眾生, 也由各自的業感,感得各自的世間以及宇宙。佛菩薩亦是。 「萬法唯心造」的「心」決定了萬法的樣貌, 而「心」的樣態, 也被「萬法」所決定。 而「萬法唯心造」的「造」, 不是「生」的意思,是「聚」的意思,是指一路的變化。 如果說「萬法唯心生」, 「生」就有「無中生有」意思。這和色心部二的概念是對立的。
「萬法」和「心」的關係,按「中觀論」「八不」,是「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和「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來、去」是指空間上, 本來沒有, 變成有, 叫「來」; 本來有, 後來沒有, 叫去。 但是,哪裡都是物質, 都是時間, 都是空間,哪裡都有心,怎麼會有「來、去」? 任何一個時刻, 你都活在宇宙中,沒有任何一刻沒有色法(萬物)或沒有心法(心的作用)。 所以不用生,本來就在那兒。 也不可能滅, 不滅。是找不到心, 不是沒有心。 而正在找尋的那個念頭,不就是心嗎! 能找的, 能觀的, 就是「心」。 只要有「心」, 就有「三千大千世界」, 就有「色法」。 「能觀即所觀」, 這是天台宗非常堅定的「宇宙觀」。 那「實相」是什麼? 「實相」是「常、樂、我、淨」。 「常」: 這「實相」永遠是這樣子,但它還有「無常性」, 所以, 它不壞「空」見。 「空而不空」 恰恰是「萬法有」。 「萬法」是「緣起」, 但從來「不滅」。也不會「空無一物」。 如果能「空無一物」, 從來不生, 還談什麼生? 所以它從來「不滅不生」--「常」。 「樂」--不是「欲望」之樂。是指沒有取捨,沒有生滅,沒有眾生和佛的差異,在這種狀態下,名為「自樂」 「大樂」。沒有修所得之物。 是「現在我不夠好, 所以我要修」? 我們學佛, 就是想「離苦得樂」, 正在修,不會樂。 問題是「一切萬法, 非修可得, 本來現成」,換句話說,佛性也本來現成, 佛的境界本來現成, 這就叫「樂」。沒得修, 本然存在。 「常、樂、我、淨」的「我」--是「一切萬法 匯歸實相。這是一中心概念。 一切萬法,就在實相內, 而實相「不動搖」。 那不動搖的本質, 就是「我」的概念。 「我」是它的「自性」相, 不動搖。 和「緣起」的「我」不同。 是相對於「我」的「無我」的概念。 「淨」--談「不垢不淨」, 還是有「垢」「淨」的問題,「垢」是我要離開的,「淨」是我要追求的;但談「常、樂、我、淨」的「淨」是不談「垢淨」的問題, 「實相」就在那裡, 沒有我所要離開或追求的。 「大般涅槃經」將「實相」拆成四部份「常、樂、我、淨」來講。 目前,哲學上見不到這種建地。 「法華經」講實相的前部份,而「大般涅槃經」講後半部。 講到「常、樂、我、淨」這部份的哲理,並不涉及宗教, 任何宗教師都不應該會拒絕去理解。 「常、樂、我、淨」,這不是談玄說妙。這是經上談到的, 是世尊說的, 除非是世尊在談玄說妙。 這「常、樂、我、淨」牽涉到修行的態度。 「常、樂、我、淨」也和最新的科技、最深的宇宙哲學有關,如「量子糾纏」、「撓場」等最新物理學觀察到的現象,它不太會被推翻,而且能被運用。 剩下的, 只是如何解釋的問題。 如在十七世紀,就已經發現「摩擦會生熱」的現象,熱有「熱力學」三原理,在生活經驗中本來存在, 也在運用。在人類的經驗中, 並無衰減之可能。 而在最新物理學的發現,「十加一維度」的新發現中, 其中七個維度是一起被包裝起來,一般情況下人類看不到,但從很微細的地方,可能看得到。 而一般人類只能看到或經驗到三度三個維度(長 寬 高), 頂多加時間的感受,數學有模型還解釋。 那在非人類的世界,還是十維度嗎? 這是值得討論的。 科學是隨時間改變。 而佛學是不隨時間改變的正遍知。 所以, 科學和佛學兩者應該匯通。 但佛學對科學,只能點到為止,或有時藉著科學,來理解部份佛法,但不必追著變異中的科學跑, 否則便本末倒置。
在鬼道和天道,基本上人道的邏輯,是一樣的。 人類的經驗,不只是實驗出來,更是邏輯推理出來,又能和實驗相合的話,那佛學可以和那部份的科學,結合來看。 如果結合的結果, 發現科學有問題,我們不能批評,因為它有它的方法,但佛學不必就那一部份再深入探討,或者,佛學回過頭來,是不是須要將佛學的部份,建構得更堅固完整,或更能被挑戰,如「實相」的理論。 「實相論」最終是在「涅槃經」中提出的,那是世尊臨入滅時說的法。 怎麼會是錯的呢?! 錯的話, 就不稱為佛啦, 因佛是正遍知者。 所以,我們要守住佛弟子的底線,來看世間的宇宙現象。 如果科學可以為我佛法所用,作一般理解,不妨拿來運用, 即使用錯,將來自然有人會將之修正。 但拿科學,作為佛法最終的解釋,目前是不可能, 科學還達不到。 我們是可以運用「宇宙論」來看「實相」。 「法華經」之後的「涅槃經」看「實相」之「常、樂、我、淨」的性質。這兩部佛經, 是天台宗對於「實相」最重要的經典, 而兩者是一致的。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