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量子糾纏]的存在,使得微觀粒子, 具有「意識」的證據。
2022/07/07 20:57:46瀏覽85|回應0|推薦1

一禪小和尚修行錄:中國人祭祖的秘密-揭開[量子力學]與[風水學]的奧秘!

(The mystery of quantum mechanics and geomantic sci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ScjgUXXws

  [量子糾纏] (quqntum entabglement)  Alan Aspect (F)

  微觀粒子之間存在一種關係,叫[量子糾纏] (quqntum entabglement)。

  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糾纏關係。對世界觀產生重要的衝擊。對世界觀產生重要的衝擊

 

 [量子糾纏] 指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並保持關聯性(correlation)。 這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祖先狀態、祖墳風水, 對後代子孫的影響。意即兩個或兩個以上量子系統之間,存在「非定域」、「非經典」的強觀聯,涉及[實在性]和[定域性] [隱變數]和[測量理論]等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並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以兩個以相反方向,同樣速率,等速運動的電子為例,即使一顆行至太陽邊,一顆行至冥王星,如此遙遠的距離下,它們仍保有特殊關聯性。 亦即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 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共振狀態變化,如此作用產生「鬼魅似的遠距作用」,稱為spooky action-at-a-distance 的猜測,彷彿兩顆電子 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就像念動咒語一般。

”spooky” 出自艾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之口。

  這種超光速的「鬼魅作用」,似與「狹義相對論」中,所謂的「局限性(locality))相違背,因此,直到他過世前,都沒有接受[量子力學)是一個真實而完備的理論。

  這也是當初艾因斯坦、愛理斯.波多斯基與與艾森.羅森,於1935年提出的「愛波羅悖論(EPR paradox)」來質疑量子力學的原因。 

[量子糾纏]證實了艾因斯坦不喜歡的「超距作用」是存在的。

[量子糾纏]超越了我們生活的四維時空, 而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 是「非局域的(nonlocal)」。 宇宙在冥冥中, 存在深層的內在聯繫。

量子「非局域的(nonlocal)」表明物體具有「整體性」。

量子「非局域的(nonlocal)」指屬於一個系統中的兩個物體, 在物理模型中, 稱為「粒子」。如果把它們分開了,看起來互不相干, 相距遙遠的兩個粒子,一個被擾動了,

另一粒子馬上知道,這與人的意識作用相當類似。

但人類對意識的研究, 仍然存在感受與體驗的難題。

科學無法從「唯物論」,解釋到底意識是從物質出現的, 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唯物論」是不承認有「超自然現象」的。

從「量子力學」中發現, 意識不是從物質中出現的。

「量子力學」認為,物質在測量之前, 都是「機率波」。

測量時, 使得物質的「機率波」倒塌(collapse),而成為觀測到的現實。

那麼問題就來了, 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麼,大腦是由原子、質子、 中子等微觀粒子, 所組成的「機率波」,大腦的「機率波」,如何能使得被觀察物體的「機率波」倒塌呢?

對於更大宇宙的現實來說,這是不是意謂著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識的觀察者,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測量佯謬」。

為了解決「量子力學」中的「測量佯謬」, 物理學家提出許多解決方案,但是從根本上, 仍然無法繞開「意識」的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講得主尤金 威格那(Eugene Wigner)認為「意識」是「量子測量」的根源。

就像「時間」、「空間」、「質量」、「能量」一樣,「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屬性, 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與佛學認為「萬物皆有佛性」, 具有驚人的一致性。

是「量子力學」中的「測量佯謬」。

[量子糾纏]的存在,使得微觀粒子, 具有「意識」的證據。

「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提供了良好的證據, 其意義非同尋常。

若延著「唯物論」來研究「意識」, 無非走進死胡同,因此越來越多西方實證科學家認為, 應該轉而向東方, 尤其是印度的世界觀。因此,近年來,印度的瑜伽和神秘主義, 在西方流行。

而佛家的「萬物皆有佛性」,應該是修行者細微觀察宇宙, 得出的結果。

「意識」超越我們可以看見的和感覺的四維時空。

如果人的眼睛能夠看到微觀, 那麼就可以到「意識」的存在。

佛家的「開悟」(Enlightenment)或許就是到了這個階段。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17561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