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是消失是被塞回家中 精障病患誰來救?
2015/11/26 10:08:00瀏覽2933|回應0|推薦7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精神疾病是影響21世紀人類健康的重大衛生議題。官方統計,國內慢性精神病患人數逾20萬人,只有三萬多人在醫療護理機構專業照護,有更多的精障者隱藏在社區的角落;公衛護士人力不足,家屬照護也面臨巨大身心壓力。聯晚關懷精障者醫療照護問題,深入報導精障者面臨的困境,呼籲政府做好精障者社區照護,並給予家屬更多支持。

●2007年訂定「精神衛生法」,拉高精神疾病患者強制住院門檻後,強制住院人數逐年降低,到去年只有七百多人;但國民黨立委楊玉欣說,患者不是消失,而是被「塞回」家中,多數家屬沒有照顧專業,反衍生社會問題,陷入惡性循環。 記者林澔一/攝影(情境照片)

文/徐偉真、劉開元、李樹人

2007年訂定「精神衛生法」,拉高精神疾病患者強制住院門檻後,強制住院人數逐年降低,到去年只有七百多人;但國民黨立委楊玉欣說,患者不是消失,而是被「塞回」家中,多數家屬沒有照顧專業,反衍生社會問題,陷入惡性循環;約8萬名患者因擔心遭歧視,不願申請身障鑑定,也因此不能接受居家服務資源。

全台17萬患者  住家中或獨居

楊玉欣和社福團體建議,病患離開醫院回歸社區的同時,現有社區資源也應強化,才能讓患者得到妥善照顧。

楊玉欣說,台灣每年有約238萬人次到精神科、身心科就診,佔健保門診人數11%;到去年為止,因慢性精神疾病而領有重大傷病卡約20萬6千人,其中因精神疾病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約12萬2千人,兩者的落差,可見有約8萬名患者因擔心遭歧視,不願申請身障鑑定,也因此不能接受居家服務資源。

楊玉欣說,目前精神病患醫護資源皆不足,全台有20萬6千位精神慢性疾病患者,但是住院病床、日間留院、復健機構和護理之家可收留人數才3萬多人,其他超過17萬名病患是在家中由家屬照顧,甚至獨居;此外,復健資源也嚴重不足,國內目前復健機構僅能提供8千5百多個名額,也缺乏完善的追蹤和照護服務。

調整住院門檻  強化社區照護

「結果病情復發只能再度入院,變成『旋轉門效應』,一直重複住院出院的過程。」楊玉欣說,部分病患未接受規律治療,精神情況欠佳時會做出激烈行為,在國內精神疾病社區照護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家屬承擔主要照顧責任,但會因缺乏外部協助、照顧技巧,時常爆發衝突;因此,最近有家屬希望再度修法,降低強制住院門檻,由醫院承擔。

楊玉欣認為,調整住院門檻無法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強化社區照護的資源,增加人力,也結合社政單位開辦日間作業設施,加強精障病患的生活技能、人際關係訓練等各種提升病患社會適應能力的服務方案;另外,專業醫療團隊也可主動到病患家中訪視,建立醫病關係,讓病患接受規律治療,才更可能根本解決問題。

精障患者的尊嚴與長照,政府給了嗎?

●2007年通過的新版精神衛生法,提高精障患者的強制就醫門檻;立委與社福團體建議應配套,強化社區照護體系。 圖/攝影中心情境照片

這樣的案例不時上演:

深鎖家中揚言自殘的孩子,痛苦無助的母親,一通一通求助電話「我該怎麼辦」…

「我不要去醫院,我不要去醫院!」社區一角,精神障礙者「阿榮」把自已鎖在浴室裡,一邊高喊著不要上醫院,一邊砸浴室木門、肥皂、衣服、窗簾...;阿榮的媽媽瑟縮浴室外的角落,無助喊著「阿榮,不要做傻事」,卻又不敢強行進入浴室,怕遭阿榮打傷又怕阿榮自殘。

20多歲的阿榮在念高中時,因課業壓力太大,出現精神障礙,有多次傷人自殘紀錄,也多次進出醫院;這天他突然揮拳砸爛家裡的落地窗,媽媽見狀好言相勸,但阿榮不聽,媽媽拿起電話想要向外界求助,阿榮就躲進浴室亂砸亂打,糾纏了一上午,最後勞動警察與醫護人員,才把阿榮送到醫院。

這樣的案例,每天在社區的某些角落不時上演;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表示,該會照顧者專線0800-507272(台語「有你,真好真好」),一年約接獲求助電話2000多通,精障者家屬占一成以上;有的精障者手拿菜刀或揚言要跳樓,家屬打電話求助「我該怎麼辦」,也有求助者不願透露家屬有精神疾病。

張筱嬋指出,有患者因受不了課業壓力發病;也有患者當兵時女友變心「兵變」、或女性遭男友拋棄;也有人做生意失敗、財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而導致憂鬱症、躁鬱症甚至精神疾病。

●精神病患強制住院人數資料來源: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 製表:陳麗婷

張筱蟬說,該會受理的精障者家屬求助電話,有的家屬願意侃侃而談面臨的情況,有人怕遭外界異樣眼光,不敢坦承有精障家屬;有的精障者的家屬因遭病患傷害而搬出去,家中只剩老父或老母在照顧,年邁的照顧者擔心「萬一我走了怎麼辦」;還有家屬怕精障者以後乏人照顧,乾脆攜精障者一起走上絕路。

張筱嬋指出,目前政府對於未滿50歲的精障者,可依身心障權益保護法,給予短期托顧照顧;滿50歲以上精障者依長照法提供照顧。

但該會統計,精障者居家照顧仍占大多數,而且大多委由公衛護士;然而公衛護士要照病患太多,癌症病患、肺結核病患、愛滋病患,都由公衛護士一肩挑起,根本無法應付,有的護士視照顧精障者為畏途。

張筱嬋說,照顧精障者比照顧其他身心障礙者還要辛苦,希望政府加強對精障病患的照顧,減輕家屬的身心壓力。

怕被收治 強「演」歡笑躲過審查不久卻輕生

「我很好,謝謝你們關心。」30多歲小如(化名)患有幻聽、幻覺,幾度在家試圖自殺,家人希望強制就醫;但在七人專家審查會視訊時,她以高超演技騙過人權、法律團體代表,得以離開醫院。

不久後,她在家裡自殺身亡。

為了保障人權,衛福部在2007年通過新版精神衛生法,提高精神患疾強制就醫門檻;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指出,新制看似提高人權,卻限制了醫師的治療選擇,對家屬來說,更可能帶來一輩子的遺憾。

「人權、法律團體代表根本無法體諒家屬的煎熬及痛苦。」黃敏偉說,具有邊緣性人格的精神患疾者有如演戲天才,在家裡威脅、恐嚇家人,但在視訊會議上,卻又正經八百,講得頭頭是道,為自己辯護。

小如就是典型個案,多年來飽受幻聽幻覺之苦,好幾次想跳樓輕生,遭家人及警方多次強制就醫;但在新制上路後,她擁有辯解權力,在審查視訊會議上,她演出精彩,騙過了多名專家代表,家屬強制就醫申請遭駁回,沒想到,她回家後兩三周就跳樓自殺。

對於部分精神患疾病友的「精湛演技」,鹿東基督教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莊睿祥也有同感,有一名在外獨居的強烈被害妄想症男子,在社區到處遊蕩,危及居民安全,警方申請強制就醫。

多年來飽受威脅,身心煎熬的患者家屬,為了讓該名男子順利住院治療,甚至不惜在臉書公開家醜,希望引起社會大眾關注,讓他接受強制接受治療,不要危及街坊鄰里。

但事與願違,該名男子在醫院緊急安置期間,透過視訊與專家、代表們對談,舉止充滿自信,談話邏輯清晰,一點都不像是精神疾病患者,最後警方強制就醫申請遭駁回。

該名男子離開醫院後,不再回診,行蹤不明,電話關機,社工、個案管理師找不到他,連家屬也不知他的下落。由於該男子曾放話報復那些想關他進瘋人院的人,讓街坊鄰居提心吊膽,深怕遭受攻擊。

12訪視員vs.17000病患 如何長照

日前發生一名患有精神障礙的女子把中風的母親推落水溝後再燒死的悲劇,長期關心、照顧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生活協會」總幹事金林說,只要問題不解決,類似的悲劇只是會重複發生。

金林說,現在給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區服務非常少,「少到連倡導都很難」;2008年開始有關懷訪視員到府探視,但人力嚴重不足。

他說,台北市各區衛生所才設置一位,共12人,但台北市列案追蹤的患者有1萬7千多人,且衛政系統規定訪視員一年要服務80位以上的病患,訪視員每個個案關懷平均3到6個月就要放棄,否則一年看不到80個人,「但精神疾病的照護是長期的,個案狀況都不一樣,要長期跟病患相處才知道他要什麼,哪是去幾次就能好的」。

至於康復,金林表示,精神疾病患者必須服藥才能讓病情得到控制,但不會痊癒,「就像高血壓,你可以吃藥控制血壓,但不會從此就回到過去正常血壓」。

心朋友 透過動手做 協助病友康復

此外,金林認為「操作面」也很重要,讓患者「能夠動」,四肢和頭腦才不會快速退化,因此心生活協會在2004年成立了庇護工場「心朋友的店」。

「心朋友的店」店員多為精神疾病患者,協會希望藉由讓患者動來重拾信心,回歸正常生活。

「我們的店就是最好的例子,沒有人再去醫院報到了。」金林說,店裡一開始只賣茶飲,常常兵荒馬亂,例如患者無法同時應付多位客人,或是忙碌時店員走動難免碰撞,容易起爭執,但透過就服員不斷教導,病患也逐漸上手,現在除了賣飲料,還賣餐點。

協會社工師吳姿儀說,有次她到店裡幫忙,一位患者因服用新藥,結果當天腦袋就像電腦當機無法運作,她一看患者眼神不對,馬上接手他的工作,「就服員都練就一身本事」,只要患者一有狀況,馬上接手。

本身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金林說,病患最需要的是長期照護,但政府到現在都沒有為病患專門設計的長期照顧,也沒有專門的單位。

金林說,協會之前倡導希望相關照護規定入法,「其實不是要求一定要入法,只是希望喚起大家重視這個議題;政府若有心,根本不用入法就會去做了」。

精神科大樓一直蓋 卻一床難求

國內醫院經營不易,但精神科病房、精神科大樓越來越多,成為醫院另一個金雞母,醫師指出,雖然精神科健保給付不高,但不缺病患,總是滿床,收入穩定,可說細水長流。

醫療大環境不佳,不過,不少醫院卻興建精神醫療大樓,精神科醫師江漢光指出,精神科、療養院的健保給付偏低,以住院病患來說,慢性患者住院一個月,健保平均給付1.5萬至2萬元,對於醫院來說,只是蠅頭小利;至於急性病床給付較多,則可增加醫院營收。

江漢光說「沒有醫院傻到做賠錢生意」,一棟精神科醫療大樓只需三至四個精神專科醫師,相較於外科,人力成本並不高,對醫院還是可以生一點財源。

開業醫師楊聰財則點出了精神科興利秘訣,那就是「細水長流」;國人生活壓力沈重,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越來越多,醫院只要開了精神醫療大樓,不愁沒有病人住院。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指出,一棟精神科醫療大樓約15至20個急性病床、近200張慢性病床,通常只要一開幕,急性病床不用幾天就會滿床,然後持續滿床狀態。

慢性病床也是如此,尤其是剛蓋好的精神科醫療大樓,空間寬敞、24小時冷氣空調、自助洗衣,還有專屬營養師調配食物,經常是一床難求,想住院還得排隊,或是透過關說。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enblog&aid=36745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