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想顧書包 特教生吶喊:還我運動權!
2015/09/11 18:04:31瀏覽2339|回應0|推薦7

國內有十萬名身心障礙生就讀中小學,逾八成融入一般學校上課,在家長擔心安全、體育老師不懂特教、政策長期忽視下,他們上體育課的權益往往被犧牲,常成為「旁觀者」、「路人甲」。

教育部體育署最近規畫推動「適應體育」四年計畫,希望落實特殊生的運動權,卻要先辦公聽會再研究,本報關切身心障礙生的運動人權,希望促成家長觀念改變、學校及政府重視,該做的事,不要再拖了。

王彩鸝、徐偉真

國內有十萬名身心障礙生就讀中小學,逾八成融入一般學校上課,在家長擔心安全、體育老師不懂特教、政策長期忽視下,他們上體育課的權益往往被犧牲,常成為「旁觀者」、「路人甲」。

教育部體育署最近規畫推動「適應體育」四年計畫,希望落實特殊生的運動權,卻要先辦公聽會再研究,本報關切身心障礙生的運動人權,希望促成家長觀念改變、學校及政府重視,該做的事,不要再拖了。

●國內有十萬名身心障礙生就讀中小學,逾八成融入一般學校上課,在家長擔心安全、體育老師不懂特教、政策長期忽視下,他們上體育課的權益往往被犧牲,常成為「旁觀者」、「路人甲」。劉爸爸/提供

「身心障礙學生也有運動人權!」台灣十萬名中小學身心障礙生上體育課時,幾乎都被晾在一邊,幸運的可以在操場、球場邊看同學賽跑、打球,更多人只能待在教室自習、幫同學顧書包。教育部體育署規畫「推動適應體育四年計畫」,原定年底上路,但至今四場公聽會仍未招標出去,原本想讓身心障礙學生上體育課不再當「路人甲」的政策美意,恐怕只聞樓梯響。

推動計畫的國民黨立委楊玉欣說,由於實施融合教育,目前超過八成的特教生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而非就讀特教學校。她說,每位特教生的狀況和需求都不同,無法和一般人一起上課,所以特殊教育法規定,有特教生的學校必須每學期和特教生家長開會討論學生需求,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量身打造課程,但很多學校都沒有落實。

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吳永祿表示,目前中小學特殊生採融入教學,肢體障礙學生跟一般生上體育課,體育老師壓力很大,曾有學生上體育課受傷,家長很不諒解,因此老師會以「安全至上」,不敢讓特殊生跟一般學生一起上體育課。

●坐輪椅的學童仍可做投籃運動,做上半身運動有助增加肺活量,提升生活品質。 國立體育大學/提供

還要先辦四場辦公聽會

吳永祿說,體育署每年編一千萬元辦理體育教師增能進修、協助學校添購輔助運動設施;若要落實為特殊生製定IEP個別化指導體育課程,需要增加體育教學助理員,以及相關設施,因涉及教師員額配置權限在地方政府,課程安排在國教署,師培在師資藝教司。

因此,體育署決定先辦四場公聽會,匯集家長、身心障礙團體、學校、社會各界的意見後,再推動適應體育計畫。

推動適應體育的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俊良說,美國把適應體育納入特教法,學校必須讓身心障礙學生上體育課;台灣教育卻長期忽略,體育課時讓特殊生晾在一邊。

學者:補助特殊生運動

「與其辦公聽會浪費錢,不如直接補助特殊生運動。」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俊良表示,若要等增加教學助理員,適應體育推動恐遙遙無期;應善用家長志工、大學生服務學習及特殊生班上的「愛心小天使」從旁協助,就可幫助身心障礙學生上體育課。

坐輪椅打球 「我和大家一樣」

四歲時因「急性脊椎炎」無法走路必須坐輪椅的林欣蓓說,她念小學時當同學到操場上體育課,她只能留在教室裡;升國中後,老師雖要求她上體育課時必須到操場或球場,卻只能在場邊看同學打球、玩樂。

兩個兒子今年分別升大一與九年級的劉爸爸說,兒子一歲多時罹患肌肉萎縮症,兩人讀國小時還會跟同學一起上體育課,打玩躲避球、參加大隊接力;但升上國中後一般生運動量大,兩人就不能上體育課,改由巡迴各校物理治療師設計運動單,像坐在輪椅上拉單槓、丟沙包等。

劉爸爸認為,對國中來說,體育課是很難得的運動時間,他鼓勵兩個小孩要多運動;體育署若想推動身障學生上體育課,必須訂出前瞻計畫,因為每個身障學生情況不一樣,體育老師可能沒有受過相關訓練,建議補助各縣市團體或體育場所訂個別教育計畫,否則只會淪為假平等,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31歲的林欣蓓曾坐著輪椅走遍10個國家,她坦言剛開始很氣老師強迫她參加體育課,後來才逐漸釋懷。若同學比賽大隊接力,她會當啦啦隊;讓身心障礙學生參與體育課想法很好。

女兒小亭今年剛從小學畢業的鄭媽媽說,她的女兒四歲時雙腳麻痺,就醫後判定是「急性脊椎炎」,從此坐輪椅,幸運的是,她小學階段碰到好老師,不只讓她和同學一起上體育課,也因為和同學有更多互動,相處更融洽,讓她覺得「自己和其他同學並沒有不一樣」。

鄭媽媽舉例,小亭喜歡跟同學一起玩躲避球,老師會要求其他小朋友不能丟她的腳或輪椅;打棒球時小亭也可上場打擊,但由同學協助跑壘;籃球課則會讓小亭和另一名同學一組,兩人互相傳球,也有運動效果。小亭還上游泳課,老師也多花時間個別指導,還用殘奧選手例子鼓勵她不要輕言放棄。

鄭媽媽說,老師曾經為了想讓其他學生感受小亭的不便,借來六台輪椅讓同學坐輪椅一起比賽。她說,教學現場的老師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部即使擬訂計畫,也需要老師配合,老師願意幫助身心障礙的孩子、給他們更多機會。

活得更健康 「身心障礙生更要運動」

學者分析,身心障礙生上體育課當「路人甲」的原因包括,體育老師不懂特殊教育,特教老師不懂體育,小學採包班制,導師也缺乏指導特殊生運動的觀念和知能,以及家長過度保護的錯誤觀念。

罹患肌萎症而坐輪椅的立委楊玉欣說,很多人以為特教生不需運動,其實他們比一般人更要運動;身障者需要運動活絡長期不能動的筋骨,精障者如自閉症,更可以透過球類等團體運動和他人互動,運動也同時醫病。

楊玉欣說,自己長年坐在輪椅上,骨質疏鬆非常嚴重,跌倒就可能骨折,「一骨折就要消耗龐大醫療成本」;楊玉欣說,大家都呼籲不要浪費健保資源,長照議題更是爭論不休,其實若特教生或老人能適當運動,就能省去很多醫療資源。

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系主任周俊良說,國外很多研究證明,運動可提升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品質、增進人際關係、建立自信;腦麻生多做上半身運動,可加強心肺功能,提高存活率;視障生只要得到指導,可以跟正常人一樣跑步。

在民間推動適應體育的國體大退休教授高桂足也說,肌萎症孩子需要呼吸訓練,可以多做吹氣的運動,例如吹水面上的乒乓球,或是擔任裁判吹哨子,既可參與同學體育課活動,也達到運動目的;身心障學童從小養成運動習慣,可減少健保支出。

周俊良表示,教育部組改後的編制,更是三頭馬車;學校體育歸體育署管,身心障礙學生分屬學務特教司、國教署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及特殊教育組,三單位缺乏橫向整合,以致特殊生的運動權長期遭忽視。

沒一個縣市超過五成 適應體育做得少

教育部兩年前公布的「體育政策白皮書」中,將落實適應體育的實施列為項目之一,但至目前為止,各縣市高中以下就讀普通班的特教生上適應體育的人數仍偏低,沒有一個縣市超過五成,連資源最多的首善之都台北市也只有32%;新竹縣、市的高中合計有特教生90人,上適應體育的人數掛零。

根據體育署統計,至今年8月底,各縣市特教生上適應體育的人數都偏低,並沒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其中,六個縣市如台南、高雄兩直轄市連調查資料都沒有,無法得知特教生上體育課的實際情況。

首都台北市的國小共有4035位特教生,上適應體育的只有1896人,將近一半,但國中及高中共有2018、2296名特教生,卻只有388和455人上適應體育,占不到兩成。不過,彰化縣和花蓮縣的高中特教生上適應體育的比率最高,都將近76%;新竹縣、市和台東縣則是掛零,沒有特教生上適應體育。

小辭典/何謂適應體育?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是一種專為身心障礙、病弱及高齡者所設計的體能活動,同時兼具復健、運動及預防保健功能;適應體育由專業人士評估個案的生理能力及特殊性,將體育活動做個別化設計,透過修正教材、教學模式與硬體環境來符合個案體適能能力。

在學校教育層面,適應體育的授課者必須同時兼具特殊教育及體育教育兩種專業,才能讓身心障礙學生真正享受運動樂趣,達到適應體育學習效果。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enblog&aid=30012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