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論》既能領先,何必落後?
2010/08/08 22:30:52瀏覽264|回應0|推薦2
【2010.08.03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經建會上周公布6月景氣對策信號仍為偏熱的黃紅燈,並宣布將於下個月起重新發布觀察景氣動向的落後指標。為了判斷經濟狀態,經建會自民國66年開始編制三種景氣指標:領先、同時、與落後指標,以及景氣對策信號的綜合判斷分數與對應的燈號,但落後指標於民國73年起已經停編。按照經建會的說法,現在復編落後指標的目的,在於協助確認景氣循環轉折點。

顧名思義,經建會的領先指標就是希望能提早呈現未來的經濟狀態,同時指標則反映當前的經濟景況;這二者都有助於在當下判斷經濟情勢的變動。相形之下,落後指標只能顯示過去的經濟狀態,其重要性相對較低。在經歷了這一次的經濟危機後,政府與民間都希望強化經濟指標的未來性,以提早顯示經濟反轉的訊號。從這個角度來看,編制落後指標並非當務之急。

相對於主計處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季統計,經建會的景氣指標是月指標,提供了相對更即時的訊息。主計處通常在每季過後第二個月第三周周四前後公布前一季統計;換言之,每一季經濟訊息的揭露至少有50天的落後期。在經濟情勢變動劇烈時,這種訊息自然緩不濟急。然而,經建會的同時指標則在一個月過後27天左右時,告訴社會前一個月的經濟狀況;領先指標則更早顯示未來可能的經濟變動。所以,領先與同時指標對政府與民間更具參考價值。

如前所述,經建會景氣指標的優點在於「即時性」,如何強化指標的即時性也正是近年學界與實務界在編制各種經濟指標上的共同趨勢,但編制落後指標顯然與此方向背道而馳。如果只是為了「協助確認景氣循環轉折點」,經建會過去26年來利用基準循環及各種輔助模型來認定景氣循環,似乎從未有過困難。所以也看不出編制落後指標的必要性。

經建會人力與資源均有限,與其將這些資源用於沒有實際作用的落後指標,經建會應考慮先強化領先與同時指標的功能。同時指標要更能顯示經濟狀態的榮枯;領先指標究竟領先什麼?領先多久?也都該有更明確的結果。經建會尤其該深入分析領先指標在這一次經濟危機前是否發揮了預警功能?如果沒有,應如何改進?如果有,是否還可以加強?

除了景氣指標,經建會也該檢討改進景氣對策信號。經建會的領先與同時指標都去除了趨勢與季節性,所以能夠呈現經濟的跨月(MoM)變動,這種結果也較符合民眾對經濟情勢的感受。但景氣對策信號分數來自數據的跨年(YoY)變動,由這些分數決定的景氣燈號常無法正確呈現景氣狀態。以民國93年3月到9月為例,這是經建會認定的第11次景氣循環的衰退期,但由於景氣判斷分數來自跨年比較,而前一年正處於SARS高峰期,所以當時的景氣燈號反而是代表榮景的「黃紅燈」。這個例子顯示出景氣對策信號採用跨年變動的不足。

檢視景氣對策信號分數的構成,其中六項子指標本就是同時指標的構成項目,兩項為領先指標的構成項目,所以經建會應該很容易修改目前的景氣對策信號,使其能正確呈現每月情勢。此外,景氣對策信號的目的既然在顯示當期狀態,納入領先指標的數據本身就有邏輯上的矛盾。經建會或許該考慮揚棄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改由同時指標來判斷景氣狀態;事實上,同時指標本該就有此功能。

經建會的指標與燈號,都是社會大眾與媒體關心的議題。即使這些指標行之有年,經建會仍可嘗試更具實質意義的改進,也藉此彰顯經建會不拘泥過去,與時俱進的態度。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chanchao&aid=430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