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4 22:52:55瀏覽221|回應0|推薦1 | |
台灣經濟也須「調結構」了 【社論】 經濟部本周提出「當前經濟情勢概況」,強調當前台灣經濟形勢是「高度成長、物價低穩」;但也同時指出,這波經濟復甦主要由電子資訊工業帶動,凸顯出台灣產業結構的多元性仍不足,並可能累及國內所得分配不均,加上企業加速全球布局,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可能牽制國內就業動能,因而衍生高失業率、貧富差距及產業結構多元化不足等三大經濟隱憂。這意味,雖然台灣經濟成長快速,但仍存在產業、所得及就業等三大結構性問題;亦呼應我們一再強調的,今年後續經濟施政的重點,要從「追求成長」移向「調整結構」。 當前台灣經濟成長來源、所得、產業、就業及區域等結構問題,有些是個別原因造成,例如所得結構惡化,就明顯與稅制結構有關;也有些是關聯因素引起,例如產業結構多元性不足及海外生產比重等產業及區域結構因素,進而造成了就業及所得結構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得真正釐清這些結構性問題的根源及相互關聯性,以免產生政策誤導,例如所謂產業結構多元性不足,其核心關鍵為何?政策上又是否可以推論為台灣產業結構應是遍地開花? 台灣電子資訊業夠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有其背景及努力,包括研發經費占全產業七成、匯集台灣過半的資金及優秀科技人才等,才造就了電子資訊產值雖僅占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1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卻能超過30%以上。更重要的是,在經濟發展階段上,當脫離依賴資源發展,進入技術或創新導向發展階段時,產業的發展及擴張效應都需奠基於核心技術,例如日韓是以視聽及光學技術為核心,再搭配新興的通訊技術,進而捲動了其資訊通訊科技(ICT)產業的發展。至於台灣,以往真正稱得上核心技術者,僅有半導體製程技術,台灣產業也由此衍生發展出與此相近的製造業,包括液晶面板、太陽能面板等;但也因為如此,台灣僅有製程的核心技術,沒有原創及系統技術能力,使得下游產業只能代工拚成本,成本拚不過,當然只得外移。 這樣的情形不僅出現在電子資訊產業,也發生在金屬及石化相關產業上,只不過這些產業的處境更慘,連類似半導體的核心技術都沒有,所以上下游都得拚成本,上游產業甚至以苛扣外部成本投入,作為獲利的基礎,當然成不了經濟成長貢獻的主要來源。因此,精確地說,過去台灣產業結構的問題在於,在核心技術上,只靠單一製程技術,在製造上,只發展出資本技術密集的中間財及零組件產業,以致台灣GDP雖然增加了,但大部分分配給了設備折舊,可以分配給薪資及利潤的份額自然受到壓縮;至於不用提撥設備折舊費用的下游總部經濟,雖然營業收入受惠於海外事業成長,但這也與台灣勞工無關,自然也無法分享其利益。 以目前台灣資金淹腳目及積極推展貿易自由化的環境,在外部成本仍無法內生化的情形下,資本密集產業將更顯比較優勢,並因其投資金額龐大,自然成為政府政策的重心;但這類大型投資,若其設備大都來自進口,所生產的原物料及零組件也大都出口,那麼對台灣的就業、薪資甚至利潤的增加都微乎其微,倘若台灣再賠進環保等外部成本,那就更得不償失。 所幸,對於產業結構優化的思維,已逐漸獲社會認可;台灣的核心技術也在機械領域看到曙光,電子資訊產業則已開始從事下游系統及服務示範,並將電子技術嘗試應用於其他產業,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努力,並希望看到政府在政策面展現更明確的決心。 【2010-09-04/經濟日報/A2版/投資大勢】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