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靠「粉」會贏嗎?
2023/06/29 16:34:49瀏覽1009|回應0|推薦13

        「粉」(或「粉絲」)這個詞,是從fan(或fans)直接繙過來的,在中文運用裡應該沒有超過二十年。很有趣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在英文裡的fan(或fans)多半是指對影視明星的追捧,而鮮少用在政治人物上;但是在台灣剛好相反。比如說,我的朋友是五月天的「歌迷」,他們開演唱會他會去「追星」,但很少會說,他是什麼「五月天粉」。

        我之所以說這個新名詞流行還不到二十年,是因為過去的政治人物,並不像現在有「韓粉」、「柯粉」、「郭(果)粉」;如果有,也只有「扁迷」和「馬迷」,而這裡的粉和迷,在我來看還是有差別的。當年的迷,基本上是對那個個人的某些人格特質有所偏好,而不至於說因此而認為那個人什麼都是對的,到了盲從的地步。這些人多半散佈在各年齡階層,而不像現在的粉,主要以年輕人為主。此外,當年的社群媒體沒有現在發達,迷或粉之間的聯繫並不快速,也不緊密。這些狀況在「韓流」來時完全改觀,追捧韓國瑜的人四處串連,把聲勢搞得極為浩大,而且無人敢攖其鋒──哪個人「膽敢」對韓有一點「意見」的,馬上就會被「出征」,這種事情在以前是很難想像的。我個人就曾有過經驗:我當時在此為文,分析郭、韓二者的機會,馬上就有人質疑我是否拿了郭董的錢!

        有「粉」者,聲量往往極高,讓人不得不正視,但是在我看來,卻不代表在選舉中能夠所向披靡,大獲全勝,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四年前韓國瑜的慘敗。當時有人說,成也韓粉,敗也韓粉,就是這個道理。選舉是一票一票累積出來的,候選人靠的「粉」營造出的氣勢,看來嚇人,其實背後倚靠的人數遠遠不如。這有點兒像網路的「水軍」──動輒幾千幾萬的點贊或留言,其實可能只是幾個人的傑作。當然,「粉」還是具體一點,但是如果以為粉就是千軍萬馬,那就大謬不然了。

        為什麼「粉」──無論是哪個人的──都佔不了全體選民的絕大多數?理由很簡單,因為現在的粉(多數是年輕人),對於某人的支持是盲目的,也就是說,不管那個人怎麼說,怎麼做,都對,即使有矛盾不合理,也要硬拗。然而只要一般大眾(尤其是有些閱歷及沒有成見的)還是理性的,就不至於成「粉」;加上這些粉多半護主心切,常常在網路上逞口舌之能,也讓許多人產生反感,這些因素都導致「粉」沒有辦法壯大。因此有粉者選舉結果多半不如預期,反之無粉甚至「反粉」的,也不一定選不上。蔣萬安曾經私下說,有些韓粉不理性,這下子不得了,一時討伐聲量大增,但結果怎麼樣?蔣還是在選舉上大贏。

        這種現象,在教育程度越高,理性選民越多的情形之下越明顯,因為這些人會思考,會分析判斷,只要發現不合理的端倪,即很難成粉;而粉的排他性,更讓理性選民敬而遠之。目前三組候選人裡,「柯粉」是最成氣候的,這固然是柯文哲本人特性使然,但也明顯的是其網軍「經營」的結果。然而隨著選戰議題的逐漸深入,「粉」與「非粉」的區隔就益加明顯,比如這兩天吵得火熱的「服貿」議題,柯文哲現在說要兩岸監督條例趕快立法,藉以表示他不反服貿;為了表示他「前後一致」,他和他們民眾黨人一再強調,「當年」柯文哲「不反服貿只反黑箱」;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太多文字影音都顯示,當時的柯文哲就是和民進黨,和太陽花站在同一陣線,就是反服貿,所謂反黑箱者也不過是反服貿的藉口而已。碰上這種狀況,柯粉只能像留聲機一樣的重複來說服自己,而這種舉動卻讓其他人產生反感,說你柯文哲也不過如此,這個時候直白到哪裡去了?

有「粉」的候選人,難道不知道粉看起來龐大,其實比起全體選民來講,其實是很少的?當然他們知道,可是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粉」跟嗎啡差不多,讓人可以很舒服的「陶醉」在萬人擁戴的氛圍裡,有多少人能夠看破,知道這只是個「舒適圈」?當然,有「粉」支持,決不是一件壞事,但前提是這些「粉」是切實因為候選人的人格特質與政治主張而被吸引,而不是聽了幾句金句,覺得此人有趣,就不分是非盲目追隨。相較於其他政治人物,柯文哲確實有其獨特魅力,因而吸引了年輕人的支持,但是許多嚴肅的問題他卻明顯的前後不一致,除了前述服貿外,諸如與大陸的交流,能源的政策,居住正義的實踐等等問題,都很難在他的話術中得到具體的答案,而這些,就是「粉」不去管它但「非粉」會去檢視的東西。那麼,是粉多還是非粉多?靠粉會贏嗎?

田英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yc54&aid=1795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