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母天和公園】
2018/11/30 23:07:48瀏覽214|回應0|推薦0

靠近天母新光三越商圈、沿著天母東路69巷的緩坡向上走一小段路,就會看到被高聳蒼鬱林木環抱、別有洞天的「天和公園」,這是一座生態環境良好的泉池景觀公園,因位於山坡上,天然地勢隔絕了逛街人潮,加上公園內喬木密集(約375株,以樟樹與楓香居多)及豐沛泉水和經常出沒的臺灣藍鵲、黑冠麻鷺、鳳頭蒼鷹、黃頭鷹、五色鳥、紅嘴黑鵯等保育動物,讓小小公園宛如是城市裡的小森林。

這2年大家對天和公園的印象是市府、在地居民和特色公園聯盟三方攜手合作所打造出的特色公園,但它在還沒“翻轉”成特色公園前,園內一座存在已超過三百年,集古蹟、遺址、文化景觀、自然地景於一身的「番井沸泉」是天和公園最大的亮點。

現今三玉里、天玉里、天母里及天山里一帶,是一塊向南開口的三角狀荒埔,為大屯社原住民所拓墾開闢,因地形呈三角狀,所以舊地名為「三角埔」,「番井」(番仔井)位在三角埔山麓低窪處,內有湧泉數個,昔日水深達一公尺,酷似天然埤塘。清「淡水廳志」記載:「番井沸泉,在芝蘭堡,其源自三角埔山 下,一線如溝,深尺許,多沙,流泉沸騰,冬暖夏涼。」

話說,1694年康熙大地震,台北盆地液化導致地層陷落,淡水河侵入盆地產生深達3至4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以上的「康熙台北湖」,淹沒時間長達百餘年。1698年郁永河在其寫成的《裨海紀遊》裡轉述淡水社社長張大的描述:“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唯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緣溪而居。甲戌(康熙33年)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恐怖,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

張大說的三社是麻少翁、大浪泵與唭里岸三社,其中凱達喀蘭平埔族麻少翁社舉族遷居到三角埔一帶,所以又被稱為三角埔社。

清康熙於1684年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隨即頒佈「渡台三禁」,但沿海的福建漳州、泉州移民仍入台墾荒務農,約在康熙48年(1709年),福建漳州人移墾此地,之後漢人大規模入墾並開鑿「番仔井圳」,《淡水廳誌》〈建置誌〉「水利」有留下番仔井圳的記載:「番仔井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間,業戶潘宗聖暨農民自置。其水發源於內山吼佛天泉,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

但隨著漢人數量越來越多,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乾隆10-13(1745〜1748)年,淡水同知曾日英為確定漢人與原住民墾耕界限,立「番漢界碑」於二者交界處,以絕民番爭地,界碑高160公分,寬40公分,厚27公分,以觀音山所產之安山石製成,2008年被文建會列為「重要古物」,現置放在台北石牌捷運站出口。

當時平埔族人飽受漢人欺凌,清朝通判柯元培對原住民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曾經寫了一首詩《熟番歌》:「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唐人爭去餓且死,翻悔不如從前生。竊聞城中有父母,走向堂前崩厥首,啁啾鳥語無人通,言不分明畫以手。訴未終,官若聾,仰視堂上有怒容。堂上怒呼將杖具,杖畢垂頭聽官諭:『嗟爾番!汝何言?爾與唐人吾子孫,讓耕讓畔胡弗遵?』吁嗟乎!生番殺人漢人誘,熟番翻被唐人醜,為民父(母)者慮其後。」

話說回來,那時「番井」水量豐沛,預估一天可湧出15到18噸的驚人水量,泉水經「番仔井圳」穿越大稻埕南流灌溉三角埔一帶田地,是蘭林(士林)地區重要的灌溉和民生用水來源之一。咸豐十年,八芝蘭地方耆老選,番井沸泉、芝山獨峙、蘭港雙橋、竹林石室、石壁漁舟、猿洞桃花、磺溪吼雨、屯山積雪名勝八景為「古芝蘭八景」。2009年,「番井」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意義,被公告為市定古蹟文化資產加以保存。

隨著時代變遷,清代以來的三角埔庄,在日據時代劃分為大稻埕、牛椆坑、猴洞、三角埔四個小字(區劃單位之一),到今日則分成三玉、天母、天山、天玉、天和、天福、天祿、天壽等八個里,之後外人湧入,別墅、高樓大廈林立,農田變成高級住宅區,「番井」、「番仔井圳」也失去農業灌溉功能。在現代都市發展計畫下,因應市民休閒生活需求而將此地打造成天和公園(2000年竣工),雖然公園面積不大,但規劃了三個景觀池,讓水量豐沛、水質清澈的湧泉流經池內,再匯流入環繞公園的玉潮坑溪,也因「番仔井」和玉潮坑溪的“玉帶環腰”這種天然地理優勢,讓天和公園獨具一格。

然時代進步快速,公園設施與機能已無法完全滿足需求,於是就有了活化舊有公園,以符合市民使用之二代公園的更新計畫。為準備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台北市政府挑選天和公園、天和一號公園與東和公園作為「第二代公園」樣本進行整修。

為了保存天和公園原有的自然生態,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處在辦理改善工程前,特別調查分析公園內的設施、植栽等,並在整合「市府/產學/市民」三方意見後,以突顯公園主題特色、改善公園保水及植生環境、市民使用需求、全齡共享等標準來進行整體更新,2017年9月,天和公園以「芝蘭、番井、流水吟」新風貌啟用。

更新後最大的“有感”是移除遮蔽玉潮坑溪的半圓筒狀鐵護欄花架,以自然砌石之生態工法整治河溪護岸;將公園內的水圳、生態水池重新整理(番仔井溝圳和二號水池為人工劈製砂岩磚以及洗石子砌成,工法特殊,應為日據時期產物,有保存價值);採用木屑取代橡膠墊做為地板鋪面的遊戲場(台北市首先);用不鏽鋼溜滑梯、大型組合攀爬架、旋轉棒等遊具取代被詬病的塑膠罐頭化設施。這種高規格的環境改善工程,讓天和公園一舉摘下台灣年度建設的最高獎項「2018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殊榮。

不過美中不足,上次閒逛時,在公園入口處看到一塊坡度超過70度的山坡地,被蓋上醜陋的黑塑膠布,原來是建商計畫在此建屋,聽聞此事覺得匪夷所思,就常識角度來看,這種山坡斜度是潛藏土石滑落危險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2067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