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多好景致,不去看看實在可惜。
退伍後就一直住在台北。假期返回高雄也不喜出門,總是呆在家裡當二愣子。倒不是理解「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寓意而發心要孝敬父母,所以整天陪在父母身邊,主要是南部的氣候向來炎熱,出門沒多久就是一身汗水淋漓;加上這些年來,高雄的公共建設不斷,不知是不是整個都市都給更新了?走在街道上不時會有種不怎麼熟悉的感覺,出門挺怕迷路。今年端午,天氣按照往例悶熱難耐,只是前些天來梅雨一直落,似乎把火氣給降下來,帶著一家大小回到高雄,看看爺爺奶奶,順便讓自己再睡個大頭覺。
大人想要休息,兩個小孩在家裡卻顯得有點悶,體力過剩的結果,只好在沙發跳上跳上,看來適度的運動對小孩子而言才是最好。也為了避免自己的肚子越來越像小皮球,似乎到外頭走動走動,會讓這種漸胖而虛的狀況有所改善。去哪好呢?往市區去的話,大概就是逛逛百貨公司,這實在沒有多大興致,或許到附近的鄉鎮去走走,比較會是好想法。看看這天氣,還是往山裡頭走去好了,山裡涼一些!
由於交通工具的發達,時空關係有了根本的變化。從高雄家中到南部鄰近的幾個鄉鎮,因為高速公路的開通,讓過去得坐火車,花上一兩個鐘頭才能到達的遙遠地方,現在就像在咫尺,開車只需短短時間就可抵達。前些時日跟同學聚會時,他們介紹過美濃這地方,我想,這回就先去這鎮上看看吧!這個位於高雄東北部,擁有良田千頃,曾經在台灣菸葉史有著重要地位,以紙傘聞名而開創出一片江山,民風純樸的客家小鎮,真該好好看看。況乎,此地適合一日往返的,要是玩性再興,邊上有六龜、寶來溫泉可以去逛逛,再往南一些,就是屏東縣高樹、里港、還有北邊是杉林,也是一片好景致,四方都可以進行深入旅行,真不錯!
美濃這地名,聽我父親用台語發音,比較像是『瀰濃』,據說是日據時代西元1920年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的。瀰濃這名字的由來也有多種說法,其中一是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還有在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另一種說法是在清朝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瀰濃』是因為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民以農為生,而取濃;至於那個比較正確,還是等當地文史工作者查清楚,對我而言,將瀰濃改名美濃,是要讓人想到那個美津濃球具,或是說地方美到濃郁,這就難說的準了。
一路順暢地來到美濃,但是接下來的過程卻顯得有些尷尬。沿途人家貼心地安置許多單車行駛地圖,看是看了,但是因為上頭沒有標著路名,加上路邊沒有更明確的指示牌,單單東門城樓一處,車子就來來回回開過了六七次。所幸這鎮不大,轉著轉著也沒花上多少時間,下回出門前還是備上地圖比較保險。東門,當然意味著此地當時有築城,開墾之初用來防盜匪和他族侵襲而建。舊城早毀,現下只看見城樓。這建築原採中國古城門形式,甲午割台日軍攻城時,慘遭擊毀,當地居民於日據末期的西元1937年以報警鐘樓形式重建,到了光復後才恢復龍閣鳳椽屋頂的原貌。現在看來,城門英姿似乎有了老態龍鍾的感覺,反成了一種懷舊的場景。
在往黃蝶翠谷的路上,我們折入一條小路,去參觀了鍾理和紀念館。這是匯集眾人力量而成的一個地方。一樓放著鍾理和的文稿與過去的種種紀錄,印象最深的是裡面有秦漢和林鳳嬌拍過的《原鄉人》一片的資料,這片子在小時只當是一個勵志故事,這次看了上頭說明,才知道這原來是以鍾理和的親身故事為藍本所拍成的電影,對感情的堅持與面對命運的種種煎熬,讓他的文學作品也有著些許苦味。二樓放著許多文人的手稿影本,低身看著這些文稿,稿子那些塗塗改改的過程,彷彿作者就還在邊上進行他的寫作;另外,發現當時爬格子的這些作家,個個都有著一手好字,筆劃之間總不脫文人的氣息。
水橋邊上有些建築工事正在發生,這些新舊物件擺在一起的樣子,很能說明現在這社區營造正如火如荼地運動中。站在水橋邊上看著水在圳上潺潺流著,還有幾個小孩天真地在上頭跳躍,手中還拿有小網,大概想要撈起一些小魚吧!這景象讓我想到的是古川町的總體營造效果,未來美濃會不會成為台灣的古川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