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八、永王李璘:「割據江左」的始末
2014/08/27 12:02:00瀏覽4|回應0|推薦0
正當唐室飽受安史叛軍侵擾時,有一永王李璘,竟然打算割據江左,盤踞一方。

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其母親郭順儀,乃劍南節度尚書郭虛己之妹。

永王璘,玄宗第十六子也。母曰郭順儀,劍南節度尚書虛己之妹。(《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李璘幼年喪母。自此以後,李璘一直為兄長李亨 (即唐肅宗) 所收養。按照道理,李璘、李亨兩兄弟應該感情深厚,關係友好。

璘數歲失母,肅宗收養,夜自抱眠之。(《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永王璘,少失母,肅宗自養視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永王璘,幼失母,為上所鞠養,常抱之以眠。(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根據兩唐書的記載,李璘「貌陋,視物不正」,但「聰敏好學」。他不久被玄宗封為「永王」,遙領「荊州大都督」,並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少聰敏好學,貌陋,視物不正。開元十三年三月,封為永王。十五年五月,遙領荊州大都督。二十年七月,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名璘。(《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長聰敏好學。貌陋甚,不能正視。既封,領荊州大都督。(《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避難入蜀。玄宗之所以選取蜀地作為避難之所,除了因為楊國忠,更大可能是因為他高度信任永王李璘。這由李璘後來被玄宗加封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並負責鎮守江陵可證。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范陽。十五載六月,玄宗幸蜀,至漢中郡,下詔以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采訪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余如故。(《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安祿山反,帝至扶風,詔璘即日赴鎮。俄又領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以少府監竇昭為副。(《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從上皇入蜀......璘領四道節度都使,鎮江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不過,後人因此謂玄宗故意培植李璘,以抗衡肅宗政權,這說法則與史實不符。

首先,肅宗於天寶十五載 (公元七五六年) 七月即皇帝位,而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下詔李璘「領四道節度都使,鎮江陵」。玄宗下詔時,肅宗政權根本並未成立,玄宗亦不知肅宗會在靈武稱帝。如是,玄宗何來有「培植李璘,以抗衡肅宗」之心?

其次,玄宗於「安史之亂」爆發前已有傳位給太子李亨之意,《通鑑》有一條文字交代得很清楚:

(天寶十四載,公元七五五年,十二月) 上議親征,辛丑,制太子臨國,謂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載,倦於憂勤,去秋已欲傳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餘災遺子孫,淹留俟稍豐。不意逆胡橫發,朕當親征,且使之監國。事平之日,朕將高枕無為矣。」楊國忠大懼,退謂韓、虢、秦三夫人曰:「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姊妹並命在旦暮矣!」相與聚哭,使三夫人說貴妃,銜土請命於上;事遂寢。(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如是,玄宗一旦知悉李亨即皇帝位,其焉會有任何不滿、忿怒,而欲建立勢力以抗衡之?

事實上,玄宗要求永王李璘領「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並鎮守長江上游重鎮-江陵,這更多是他「廣泛於各地建立宗室諸王的力量,從而對抗安史叛軍,以屏藩唐室」的戰略計劃的一部份,非故意培植李璘也。

有關「廣泛於各地建立宗室諸王的力量,從而對抗安史叛軍,以屏藩唐室」的戰略計劃,見於以下文字: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七月) 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隴西郡司馬劉秩試守右庶子;永王璘充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以少府監竇紹為之傅,長沙太守李峴為都副大使;盛王琦充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都使,以前江陵都督府長史劉彙為之傅,廣陵郡長史李成式為都副大使;豐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都使,以隴西太守濟陰鄧景山為之傅,充都副大使。應須士馬、甲仗、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其諸路本節度使虢王巨等並依前充使。其署置官屬及本路郡縣官,並任自簡擇,署訖聞奏。」時琦、珙皆不出閤,惟璘赴鎮。置山南東道節度使,領襄陽等九郡。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領南海等二十二郡。升五溪經略使為黔中節度,領黔中等諸郡。分江南為東、西二道,東道領餘杭,西道領豫章等諸郡。先是四方聞潼關失守,莫知上所之,及是制下,始知乘輿所在。彙,秩之弟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又玄宗不聽諫議大夫高適的勸諫,堅持「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這亦旨在貫徹執行「廣泛於各地建立宗室諸王的力量,從而對抗安史叛軍,以屏藩唐室」,非特別為李璘製造對抗肅宗的有利條件。

上皇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諫議大夫高適諫,以為不可;上皇不聽。(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簡言之,玄宗實在無意培植李璘以抗衡肅宗。

可是,從李璘個人的角度看,父親對自己委以重任,加上驟見「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士將數萬人」等壯觀情景,其怎能不心生異志,意圖割據?

璘七月至襄陽,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將數萬人,恣情補署,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破用鉅億。(《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璘至江陵,募士得數萬,補署郎官、御史。時江淮租賦巨億萬,在所山委。(《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時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璘召募勇士數萬人,日費巨萬。(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況且兒子襄城王李偒,以及謀士薛鏐、李臺卿、蔡坰等人從旁慫恿,李璘於是立定主意,重行東晉故事,割據江左 (這近似於民國時期袁世凱被長子袁克定、楊度等人慫恿,繼而決定稱帝)。

以薛鏐、李臺卿、蔡坰為謀主,因有異誌......璘生於宮中,不更人事,其子襄城王偒又勇而有力,馭兵權,為左右眩惑,遂謀狂悖。(《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璘生宮中,於事不通曉,見富且強,遂有窺江左意,以薛鏐、李臺卿、韋子春、劉巨鱗.....其子襄城王偒,剛鷙乏謀,亦樂亂,勸璘取金陵。(《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璘生長深宮,不更人事,子襄城王偒,有勇力,好兵,有薛鏐等為之謀主,以為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數千里,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據兩唐書所記,李璘一方面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帶領兵馬、戰船五千人東下,迫近廣陵。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 十二月,擅領舟師東下,甲仗五千人趨廣陵,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即引舟師東下,甲士五千趨廣陵,以渾惟明、季廣琛、高仙琦為將。(《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一方面拒絕入蜀。

肅宗聞之,詔令歸覲於蜀,璘不從命。(《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肅宗聞之,詔璘還覲上皇於蜀,璘不從。(《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上聞之,敕璘歸覲於蜀;璘不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肅宗方面,其得知李璘有所異動後,旋即召見高適、李峴,商討對策。

江陵長史李峴辭疾赴行在,上召高適與之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高適向肅宗指陳江東利害,並聲言李璘的行動必敗無疑,肅宗才稍感安心。

適陳江東利害,且言璘必敗之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在合力商討之下,肅宗決定採取下列部署,以應付李璘:

(一) 設置「淮南節度使」,統領廣陵等十二郡,由高適擔任。

(二) 設置「淮南西道節度使」,統領汝南等五郡,由來瞋擔任。

(三) 高適、來瞋需要和江東節度使韋陟合作,共同牽制李璘。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 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以適為之;置淮南西道節度使,領汝南等五郡,以來瞋為之;使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圖璘。(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惟李璘此時尚未正式表露割據之謀。

璘雖有窺江左之心,而未露其事。(《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然未敢顯言取江左也。(《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甲辰,永王璘擅引舟師東巡,沿江而下,軍容甚盛,然猶未露割據之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直至李希言對李璘發出平牒,大署其名,以詰難其擅自引兵東下之舉,李璘始派渾惟明攻襲吳郡,季廣琛攻襲廣陵,拉開公然造反、割據之序幕。

吳郡采訪使李希言乃平牒璘,大署其名,璘遂激怒,牒報曰:「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地尊侯王,禮絕僚品,簡書來往,應有常儀,今乃平牒抗威,落筆署字,漢儀隳紊,一至於斯!」乃使渾惟明取希言,季廣琛趣廣陵攻采訪李成式。(《舊唐書‧玄宗諸子列傳》)

會吳郡采訪使李希言平牒璘,璘因發怒曰:「寡人上皇子,皇帝弟,地尊禮絕。今希言乃平牒抗威,落筆署字,何邪?」乃使惟明襲希言,而令廣琛趨廣陵,攻采訪使李成式。(《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吳郡太守兼江南東路采訪使李希言平牒璘,詰其擅引兵東下之意。璘怒,分兵遣其將渾惟明襲希言於吳郡,季廣琛襲廣陵長史、淮南采訪使李成式於廣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李璘早期佔盡上風。李希言 (吳郡太守兼江南東路采訪使)、李成式 (廣陵長史、淮南采訪使) 所派遣的將領,要不被殺 (閻敬之),要不投降 (元景曜、李承慶)。

璘至當塗,希言已屯丹楊,遣將元景曜等拒戰,不勝,降於璘,江淮震動。(《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璘進至當塗,希言遣其將元景曜及丹徒太守閻敬之將兵拒之,李成式亦遣其將李承慶拒之。璘擊斬敬之以殉,景曜、承慶皆降於璘,江、淮大震。高適與來瑱、韋陟會於安陸,結盟誓眾以討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其後,由於 (1) 李銑屯兵於揚子縣 (2) 裴茂率領三千兵馬屯於瓜步 (3) 季廣琛呼籲諸將「撤離」,李璘所擁有的優勢漸失。

時李成式與河北招討判官李銑合兵討璘,銑兵數千,軍於揚子;成式使判官裴茂將兵三千,軍於瓜步,廣張旗幟,列於江津。璘與其子偒登城望之,始有懼色。季廣琛召諸將謂曰:「吾屬從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謀已隳,不如及兵鋒未交,早圖去就。不然,死於鋒鏑,永為逆臣矣。」諸將皆然之。於是廣琛以麾下奔廣陵,渾惟明奔江寧,馮季康奔白沙。璘憂懼,不知所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李璘卒之兵敗,為皇甫侁所擒。至於其子李偒,則死於亂兵之中。時為至德二載 (公元七五七年) 二月。

其夕,江北之軍多列炬火,光照水中,一皆為兩,璘軍又以火應之。璘以為官軍已濟江,遽挈家屬與麾下潛遁;及明,不見濟者,乃復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將趙侃等濟江至新豐,璘使瑒及其將高仙琦將兵擊之;侃等逆戰,射瑒中肩,璘兵遂潰。璘與仙琦收餘眾,南奔鄱陽,收庫物甲兵,欲南奔嶺表,江西採訪使皇甫侁遣兵追討,擒之,潛殺之於傳捨;瑒亦死於亂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李璘不久被皇甫侁殺死,其黨羽薛鏐等皆伏誅。

皇甫侁兵追及之,戰大庾嶺,璘中矢被執,侁殺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戊戌,永王璘敗死,其黨薛鏐等皆伏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可是,對玄宗、肅宗來說,李璘被殺無疑令他們的內心飽受痛苦,這由「上皇傷悼久之」、肅宗不復用皇甫侁可知 (此亦反映玄宗、肅宗之具有仁情)。

璘未敗時,上皇下誥:「降為庶人,徙置房陵。」及死,侁送妻子至蜀,上皇傷悼久之。肅宗以少所自鞠,不宣其罪。謂左右曰:「皇甫侁執吾弟,不送之蜀而擅殺之,何邪?」由是不復用。(《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

侁使人送璘家屬還蜀,上曰:「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之於蜀而擅殺之邪!」遂廢侁不用。(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詩人李白曾一度擔任李璘的幕僚,為李璘謀反一事所牽連,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能免死,改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獲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