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一、鳥承恩降賊:唐室「不嚴華夷之防」的結果
2014/08/27 12:06:00瀏覽4|回應0|推薦0
「安史之亂」爆發,唐室大部份大臣、將士皆集結勤王,只有少部份官員選擇投降叛軍,烏承恩即為其中之一。

烏承恩,唐朝張掖 (今屬甘肅) 人。其父親烏知義,曾經是史思明的長官。他同時是烏承玼的族兄,與承玼共同擔任平盧先鋒,號稱「轅門二龍」。

承恩,承玼族兄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與族兄承恩皆為平廬先鋒,沉勇而決,號「轅門二龍」(《新唐書‧烏承玼傳》)

平盧乃安祿山的根據地之一,加上父親的背景,這多少促使烏承恩日後有意投靠安史陣營。

常山不久因「太守王輔欲降賊」而陷入險境 (時為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鎮守常山的諸位將領,雖把王輔殺死,卻無法解救常山之困局。他們於是派遣使者宗仙運率領父老前往信都,迎承恩出兵鎮守常山。不料承恩竟以「無詔命」為理由,予以拒絕。

河北諸郡猶為唐守,常山太守王輔欲降賊,諸將怒,因擊球,縱馬踐殺之。時信都太守烏承恩麾下有朔方兵三千人,諸將遣使者宗仙運帥父老詣信都,迎承恩鎮常山。承恩辭以無詔命......(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儘管仙運極力游說,承恩依舊不從。

仙運說承恩曰:「常山地控燕、薊,路通河、洛,有井陘之險,足以扼其咽喉。頃屬車駕南遷,李大夫收軍退守晉陽,王太守權統後軍,欲舉城降賊,眾心不從,身首異處。大將軍兵精氣肅,遠近莫敵,若以家國為念,移據常山,與大夫首尾相應,則洪勳盛烈,孰與為比!若疑而不行,又不設備,常山既陷,信都豈能獨全!」承恩不從。仙運又曰:「將軍不納鄙夫之言,必懼兵少故也。今人不聊生,咸思報國,競相結聚,屯據鄉村,若懸賞招之,不旬日十萬可致;與朔方甲士三千餘人相參用之,足成王事。若捨要害以授人,居四通而自安,譬如倒持劍戟,取敗之道也。」承恩竟疑不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平情而論,宗仙運之所以吃力不討好,並非沒有原因。蓋仙運所提出的說服承恩出兵的理由,不出於「報效家國」、「保存信都」等。可是,如上所述,烏承恩乃一胡人,與安史陣營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怎會因安史叛軍襲來而失去信都?況且,承恩又有什麼義務一定要「報效」唐室?

仙運不能針對烏承恩的身分以立言,是其徒勞無功的主因。

承恩終在至德元載 (公元七五六年) 十月以信都投降史思明。

思明引兵圍烏承恩於信都,承恩以城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其更「親導思明入城,交兵馬、倉庫,馬三千匹、兵五萬人」,一副獻媚的模樣。

親導思明入城,交兵馬、倉庫,馬三千匹、兵五萬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隨著史思明送承恩至洛陽,「祿山復其官爵」,承恩正式加入安史陣營。

思明送承恩詣洛陽,祿山復其官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烏承恩以唐室官員的身份支持安史叛軍,這固然是不忠的表現。可是,從另一角度看,承恩本是一西域胡人,其家世背景、出身亦貼近安史陣營而遠於唐朝中央政府,其加入安史陣營,乃適當不過,又何罪之有?

後世與其用道德理由怪罪承恩,不如看清「不嚴華夷之防」、「過度的國際化」乃唐室陷入亂局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不表示「鎖國」、過分強調「華夷之防」、「國族中心主義」就是好,就是恰當,讀者於此宜慎思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