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五、改變部署:由「奪取范陽」到「收復兩京」
2014/08/27 12:09:00瀏覽4|回應0|推薦0
山人李泌本來向肅宗建議「奪取范陽」。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十二月) 上問李泌曰:「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對曰:「臣觀賊所獲子女金帛,皆輸之范陽,此豈有雄據四海之志邪!今獨虜將或為之用,中國之人惟高尚等數人,自餘皆脅從耳。以臣料之,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上曰:「何故?」對曰:「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則思明、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守忠、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兩軍縶其四將也,從祿山者,獨承慶耳。願敕子儀勿取華陰,使兩京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徵之兵軍於扶風,與子儀、光弼互出擊之,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里,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來春復命建寧為范陽節度大使,並塞北出,與光弼南北掎角以取范陽,覆其巢穴。賊退則無所歸,留則不獲安,然後大軍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上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然而,隨著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馬漸集,江、淮庸調亦已準備就緒,肅宗「切於晨昏之戀」,其竟不聽李泌的勸告,臨時改變戰略部署,轉為「直取兩京」。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 二月,戊子,上至鳳翔。

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江、淮庸調亦至洋川、漢中,上自散關通表成都,信使駱驛。長安人聞車駕至,從賊中自拔而來者日夜不絕。西師憩息既定,李泌請遣安西及西域之眾,如前策並塞東北,自歸、檀南取范陽。上曰:「今大眾已集,庸調亦至,當乘兵鋒搗其腹心,而更引兵東北數千里,先取范陽,不亦迂乎?」對曰:「今以此眾直取兩京,必得之。然賊必再強,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上曰:「何也?」對曰:「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銳,攻祿山已老之師,其勢必克。兩京春氣已深,賊收其餘眾,遁歸巢穴,關東地熱,官軍必困而思歸,不可留也。賊休兵秣馬,伺官軍之去,必復南來,然則征戰之勢未有涯也。不若先用之於寒鄉,除其巢穴,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上曰:「朕切於晨昏之戀,不能待此決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何以肅宗「切於晨昏之戀」(即急切於奉父親玄宗還宮) 呢?這可能和他意圖盡快冊立廣平王李俶為太子有關。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正月) 上從容請李泌曰:「廣平為元帥踰年,今欲命建寧專征,又恐勢分。立廣平為太子,何如?」對曰:「臣固嘗言之矣,戎事交切,須即區處;至於家事,當俟上皇。不然,後代何以辨陛下靈武即位之意邪!此必有人欲令臣與廣平有隙耳;臣請以語廣平,廣平亦必未敢當。」泌出,以告廣平王俶,俶曰:「此先生深知其心,欲曲成其美也。」乃入,固辭,曰:「陛下猶未奉晨昏,臣何心敢當儲副!願俟上皇還宮,臣之幸也。」上賞慰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早於至德二載 (公元七五七年) 正月,建寧王李倓因多次於肅宗面前批評張皇后、李輔國,被張、李二人譖告:「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為肅宗所殺。

李輔國本飛龍小兒,粗閑書計,給事太子宮,上委信之。輔國外恭謹寡言而內狡險,見張良娣有寵,陰附會之,與相表裏。建寧王倓數於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於上曰:「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上怒,賜倓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這一事件,一方面固然反映肅宗高度重視廣平王李俶,視之為皇位的繼承人,但另一方面肅宗必不能不注意到張、李二人之野心勃勃,而意圖加以抑制。唯一有效阻止張、李奪權的做法,便是盡早冊立李俶為太子。

惜乎李泌不知肅宗之思量,只知「一旦未經玄宗允許而冊立李俶為太子,『肅宗即位於靈武』即成為奪位之舉。肅宗日後將背負不孝之惡名」。肅宗為了盡快取得玄宗親口答應讓李俶為太子,從而消解政變發生的可能性,其只好孤注一擲,出兵收復兩京。

不過,就客觀形勢看,唐室的兵力尚不足夠讓肅宗自保。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二月) 關內節度使王思禮軍武功,兵馬使郭英乂軍東原,王難得軍西原。丁酉,安守忠等寇武功,郭英乂戰不利,矢貫其頤而走;王難得望之不救,亦走;思禮退軍扶風。賊遊兵至大和關,去鳳翔五十里,鳳翔大駭,戒嚴。(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郭子儀派其子旰及兵馬使李韶光、大將軍王祚濟河出擊潼關,反被安史叛軍大敗,「死者萬餘人」,李韶光、王祚戰死。

庚子,郭子儀遣其子旰及兵馬使李韶光、大將軍王祚濟河擊潼關,破之,斬首五百級。安慶緒遣兵救潼關,郭旰等大敗,死者萬餘人。李韶光、王祚戰死,僕固懷恩抱馬首浮渡渭水,退保河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儘管郭子儀仍可力保河東 (今山西省一帶) 不失。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三月) 辛未,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斬首八千級,捕虜五千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其又派遣手下大將僕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等伏擊李歸仁 (安慶緒的部將) 於白渠留運橋,大獲全勝 (是時,郭子儀已任職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四月) 上以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使將兵赴鳳翔。庚寅,李歸仁以鐵騎五千邀之於三原北,子儀使其將僕固懷恩、王仲升、渾釋之、李若幽等伏兵擊之於白渠留運橋,殺傷略盡,歸仁游水而逸。若幽,神通之玄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可是,郭子儀的軍隊 (已和關內節度使王思禮會師) 不久為安守忠、李歸仁的「長蛇陣」所夾擊,大敗而回,退守武功。時為至德二載 (公元七五七年) 五月。

子儀與王思禮軍合於西渭橋,進屯潏西。安守忠、李歸仁軍於京城西清渠。相守七日,官軍不進。五月,癸丑,守忠偽遁,子儀悉師逐之。賊以驍騎九千為長蛇陣,官軍擊之,首尾為兩翼,夾擊官軍,官軍大潰。判官韓液、監軍孫知古皆為賊所擒,軍資器械盡棄之。子儀退保武功,中外戒嚴。(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郭子儀被迫「詣闕請自貶」。

司空郭子儀詣闕請自貶;甲子,以子儀為左僕射。(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府庫方面,是時唐室並無蓄積,朝廷只能以官爵賞功。

是時府庫無蓄積,朝廷專以官爵賞功......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軍事、經濟力量皆不足,「收復兩京」無疑顯得不切實際。

慶幸的是,當時魯炅死守南陽、襄陽,「扼其衝要」,安史叛軍無法「南侵江、漢」。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五月) 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守南陽,賊將武令珣、田承嗣相繼攻之。城中食盡,一鼠直錢數百,餓死者相枕藉。上遣宦官將軍曹日昇往宣慰,圍急,不得入。日昇請單騎入致命,襄陽太守魏仲犀不許。會顏真卿自河北至,曰:「曹將軍不顧萬死,以致帝命,何為沮之!借使不達,不過亡一使者;達,則一城之心固矣。」日昇與十騎偕往,賊畏其銳,不敢逼。城中自謂望絕,及見日昇,大喜。日昇復為之至襄陽取糧,以千人運糧而入,賊不能遏。炅在圍中凡週歲,晝夜苦戰,力竭不能支,壬戌夜,開城,帥餘兵數千突圍而出,奔襄陽,承嗣追之,轉戰二日,不能克而還。時賊欲南侵江、漢,賴炅扼其衝要,南夏得全。(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郭子儀又答應肅宗誓死奪回長安,意志堅決。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八月) 戊辰,上勞饗諸將,遣攻長安,謂郭子儀曰:「事之濟否,在此行也!」對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在江南物資未被破壞、將士勇武的條件下,「收復兩京」才不致淪為一永遠無法實現的空想 (日後「收復兩京」之所以成功,全賴借兵回紇,非單憑唐室自身之力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