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十、「收復兩京」以後:唐室、「安史陣營」的新狀況
2014/08/27 12:14:00瀏覽5|回應0|推薦0
唐室成功收復兩京,迫使安慶緒離開洛陽。自此以後,唐室、安史陣營出現了一些新的狀況。

唐室

(一) 唐室於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跨進了一大步

早於至德二載 (公元七五七年),九月,郭子儀已率領胡、漢兵馬追擊安史叛軍至潼關,斬敵首五千級,並攻克華陰、弘農二郡。

郭子儀引蕃、漢兵追賊至潼關,斬首五千級,克華陰、弘農二郡。(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十月,唐軍又於武關擊破安史叛軍,奪得上洛郡。

壬子,興平軍奏:破賊於武關,克上洛郡。(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儘管吐蕃一度攻陷西平,威脅唐室西部邊境。

吐蕃陷西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但東都洛陽不久被收復。唐室平定「安史之亂」的步伐並未被阻礙。

(二) 玄宗返京,李俶定位

兩京重光後,肅宗急不及待將捷報告訴父親唐玄宗。事實上,西京長安被唐軍收復未幾,肅宗已經派遣中使啖庭瑤入蜀。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九月) 甲辰,捷書至鳳翔,百寮入賀。上涕泗交頤,即日,遣中使啖庭瑤入蜀奏上皇;命左僕射裴冕入京師,告郊廟及宣慰百姓。(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 冬,十月,丁未,啖庭瑤至蜀。(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惟肅宗不識仁人孝子之體統,令玄宗深感憂懼,其竟一時誥曰:「不復來矣。」直至李泌為肅宗撰寫一「群臣賀表」,言辭懇切,玄宗才釋去心中疑慮,「命食作樂,下誥定行日」,決定返歸長安。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月) 成都使還,上皇誥曰:「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來矣。」上憂懼,不知所為。數日後,使者至,言:「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彷徨不能食,欲不歸;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樂,下誥定行日。」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肅宗之所以急於請求父親返回長安,除了是要向天下證明自己當日即位於靈武是迫不得已之外,更重要是他希望由玄宗出面委任廣平王李俶為太子,以斷絕張皇后、李輔國等人對太子之位的虎視眈眈。

玄宗答應返京,肅宗可謂鬆一口氣。而這亦意味著廣平王李俶即將繼任為太子 (當然,張皇后、李輔國等人將進行最後的反擊,此層我們可想而知)。

(三) 老百姓感恩,郭子儀得勢

兩京陷落期間,老百姓飽受安史叛軍的摧殘、折磨。故此,唐室收復兩京後,老百姓異常感動。

《通鑑》有以下一段文字: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月) 丙寅,上至望賢宮,得東京捷奏。丁卯,上入西京。百姓出國門奉迎,二十里不絕,舞躍呼萬歲,有泣者。(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這可說是老百姓視唐室的「收復兩京」為恩同再造的鐵證!

另外,安史叛軍撤離兩京,過去接受叛軍官爵的唐朝官員自然免不了被清算。御史中丞崔器因此促使過去接受過叛軍官爵的百官「脫巾徒跣立於含元殿前,搏膺頓首請罪」。官員周圍以士兵環繞,且被其他官員「臨視」,以為鑑誡。

上入居大明官。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賊官爵者皆脫巾徒跣立於含元殿前,搏膺頓首請罪,環之以兵,使百官臨視之。太廟為賊所焚,上素服向廟哭三日。(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幸好廣平王李俶於初入洛陽時曾以肅宗的旨意釋放「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肅宗於是下制:「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污者,勿問」。換言之,即對於受安史脅迫而為官的人網開一面。

廣平王俶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俶以上旨釋之,尋勒赴西京。己巳,崔器令詣朝堂請罪,如西京百官之儀,然後收繫大理、京兆獄。其府縣所由,祗承人等受賊驅使追捕者,皆收繫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壬申,上御丹鳳門,下制:「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污者,勿問。」(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為安史叛軍服務的官員受到處罰,積極協助唐室平亂的將領則獲得肅宗高度重視,如郭子儀。

十一月,廣平王人叔、郭子儀來自東京,上勞子儀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郭子儀及其子裔日後位高權重,主要源於他屢立戰功 (即使他曾讓田承嗣、武令珣有機會走返河北)。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月) 乙丑,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右武鋒使渾釋之將兵取河陽及河內;嚴莊來降。陳留人殺尹子奇,舉郡降。田承嗣圍來瑱於潁川,亦遣使來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復叛,與武令珣皆走河北。制以瑱為河南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四) 回紇的亦敵亦友

唐室成功收復兩京,主要依賴借來的回紇兵。

回紇助唐平亂有功,其因此漸生苛索掠奪之心。

壬戌,廣平王俶入東京。回紇意猶未厭,俶患之。父老請率羅錦萬匹以賂回紇,回紇乃止。(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礙於客觀形勢,唐室不得不和回紇維持友好關係,以便平定「安史之亂」。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月) 癸酉,回紇葉護自東京還,上命百官迎之於長樂驛,上與宴於宣政殿。葉護奏以「軍中馬少,請留其兵於沙苑,自歸取馬,還為陛下掃除范陽餘孼。」上賜而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一月) 己丑,以回紇葉護為司空、忠義王;歲遺回紇絹二萬匹,使就朔方軍受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然而,「如何可利用回紇帶來的優勢,卻可避免被回紇反噬?」已成為唐室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安史陣營

(一) 退守河北

安慶緒撤出洛陽後,安史叛軍一度處於劣勢。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月) 乙丑,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右武鋒使渾釋之將兵取河陽及河內;嚴莊來降。陳留人殺尹子奇,舉郡降。田承嗣圍來瑱於潁川,亦遣使來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復叛,與武令珣皆走河北。(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安慶緒被迫退保鄴郡,其「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將如阿史那承慶等,則散投常山、趙郡、范陽一帶,控制今山西、河北地區。

安慶緒走保鄴郡,改鄴郡為安成府,改元天成;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將阿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趙郡、范陽。(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安史叛軍雖敗於唐、回紇的聯軍,其復員能力卻甚強。隨著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各自率領所屬兵馬集結,河北諸郡人被招募入伍,十日之間,安史叛軍的總人數竟多達六萬人,「軍聲復振」。

旬日間,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潁川,武令珣自南陽,各帥所部兵歸之。又召募河北諸郡人,衆至六萬,軍聲復振。(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穩守河北」似乎是安史陣營的唯一選擇。

(二) 史思明坐大

安慶緒北走後,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皆潰歸范陽」。鎮守范陽的史思明,一方面嚴加戒備,一方面對曳落河、六州胡等加以招納。結果,除了同羅,曳落河、六州胡等皆歸附史思明。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十二月) 安慶緒之北走也,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皆潰歸范陽,所過俘掠,人物無遺。史思明厚為之備,且遣使逆招之范陽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同羅不從,思明縱兵擊之,同羅大敗,悉奪其所掠,餘眾走歸其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史思明盡得精銳,令安慶緒心生疑忌。其於是派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前往徵兵,以備日後征討史思明之用。

慶緒忌思明之強,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往徵兵,因密圖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有一判官耿仁智,深知安慶緒將對史思明不利,他遂建議史思明降唐以避鋒頭,轉禍為福 (烏承玼亦主張之)。思明同意。

判官耿仁智說思明曰:「大夫崇重,人莫敢言,仁智願一言而死。」思明曰:「何也?」仁智曰:「大夫所以盡力於安氏者,迫於凶威耳,今唐室中興,天子仁聖,大夫誠帥所部歸之,此轉禍為福之計也。」裨將烏承玼說思明曰:「今唐室再造,慶緒葉上露耳。大夫奈何與之俱亡!若歸款朝廷,以自湔洗,易於反掌耳。」思明以為然。(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思明用計囚禁阿史那承慶、安守忠等,旋即派遣其將竇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萬歸降唐室。肅宗聞思明降唐,大為歡喜,以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

承慶、守忠以五千勁騎自隨,至范陽,思明番眾數萬迎之,相距一里所,使人謂承慶等曰:「相公及王遠至,將士不勝其喜,然邊兵怯懦,懼相公之眾,不敢進,願弛弓以安之。」承慶等從之。思明引承慶等入內廳樂飲,別遣人收其甲兵,諸郡兵皆給糧縱遣之,願留者厚賜,分隸諸營。明日。囚承慶等,遣其將竇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萬來降,並帥其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亦以所部來降。乙丑,子昂至京師。上大喜,以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子七人皆除顯官。遣內侍李思敬與烏承恩往宣慰,使將所部兵討慶緒。(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然思明坐擁精兵,其降唐畢竟是權宜之計。待時機成熟,他必再度坐大於東北,成為安史陣營之領導者,威脅唐室安全。

總結

「收復兩京」的成功雖令唐室暫時取得優勢,但安史陣營的殘餘勢力 (特別是史思明) 仍然強大,不容忽視。「安史之亂」要被徹底平定,只怕仍需要一段時間。

補充資料:肅宗之仁德

肅宗之仁德,首先見於其聽從監察御史李勉之言,赦免關東之俘虜。

關東獻俘百餘人,敕皆斬之;監察御史李勉言於上曰:「今元惡未除,為賊所污者半天下,聞陛下龍興,咸思洗心以承聖化,今悉誅之,是驅之使從賊也。」上遽使赦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其次見於他真誠對待父親唐玄宗,並屢次請求「避位還東宮」。

丙申,上皇至鳳翔,從兵六百餘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輸郡庫。上發精騎三千奉迎。十二月,丙午,上皇至咸陽,上備法駕迎於望賢宮。上皇在宮南樓,上釋黃袍,著紫袍,望樓下馬,趨進,拜舞於樓下。上皇降樓,撫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嗚咽不自勝。上皇索黃袍,自為上著之,上伏地頓首固辭。上皇曰:「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父老在仗外,歡呼且拜。上令開仗,縱千餘人入謁上皇,曰:「臣等今日復睹二聖相見,死無恨矣!」上皇不肯居正殿,曰:「此天子之位也。」上固請,自扶上皇登殿。尚食進食,上品嘗而薦之。丁未,將發行宮,上親為上皇習馬而進之上皇。上皇上馬,上親執鞚。行數步,上皇止之。上乘馬前引,不敢當馳道。上皇謂左右曰:「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左右皆呼萬歲。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御含元殿慰撫百宮;乃詣長樂殿謝九廟主,慟哭久之;即日,幸興慶宮,遂居之。上累表請避位還東宮,上皇不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儘管客觀形勢令玄宗未可答允肅宗的請求 (肅宗乃當時唐室勤王部隊之總領袖,具有號召力。再者,「收復兩京」的成功,乃肅宗之功勞),肅宗之仁德卻已充分彰顯矣!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