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叔侄之爭與太后下嫁疑雲
2020/06/04 21:55:59瀏覽74|回應0|推薦0

崇禎十六年 (1643 八月,皇太極駕崩。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為爭位相持不下。

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封貝勒,再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崇禎元年 (1628 年) 二月隨皇太極征蒙古察哈爾部,大獲全勝。八年 (1635 年) 招降蒙古林丹汗妻兒。十年 (1637 年) 追擊朝鮮王室,朝鮮投降。十一年 (1638 年) 奉命入關征明朝,掠山西,破濟南,殺盧象昇。松錦之戰,多爾袞領兵與明軍交戰,未能取勝。後皇太極親自來援,形勢逆轉,洪承疇被俘。皇太極去世時,多爾袞手握正白、鑲白兩旗。

豪格,皇太極嫡長子,隨父親征蒙古立功,授貝勒,不久封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皇太極死,正藍、正黃、鑲黃三旗歸豪格掌握。豪格與叔叔多爾袞不合,二人明爭暗鬥。多爾袞終於趁豪格惺惺作態推辭繼位要求,擁立皇太極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則充當攝政王輔政。

福臨登基時,年僅六歲,權力落入多爾袞手中。豪格做皇帝不成,自此飽受多爾袞打壓。順治元年 (1644 年) 四月,豪格屬下告發豪格圖謀不軌。五年 (1648 年) 豪格因罪下獄,被革除爵位,未幾自殺,終年四十歲。豪格死後,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

多爾袞甘心推福臨為帝,跟孝莊文皇后有關。孝莊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乃皇太極之妃,蒙古科爾沁部貝勒之女。她是福臨生母,多爾袞與豪格進行皇位爭奪時,其運用靈活巧妙的手段,使多爾袞讓福臨繼位,有傳她開出的條件是:答應下嫁多爾袞。

1947 年 1 月 28 日《中央日報 – 文史周刊》收<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

清季,宣統改元,內閣庫垣圮。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攝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馬科書稿等,遂以聞於朝……明又於起居注檔上,見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一冊,黃綾裝背,面鈐弘文院印。

另張煌言曾作<建夷宮詞>:

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燦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加上官方文書尊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布木布泰為「皇母莊妃」和「聖母」。「太后下嫁」煞有介事。

不過,學者楊珍<「皇父攝政王」新探 >指出,稱尊長為父是女真人習俗,不代表多爾袞真的成為福臨的繼父。

周佳榮《明清疑案新探 – 史學家的證言》:

史家鄭天挺曾以專文論證此事,指出清初「皇父」、「叔父」、「叔」、「兄」等稱呼,不是一般親屬稱謂,而是親貴們的一種爵秩。清朝建立初期,一些皇族宗親的爵位已達頂峰,不能再加,於是將親屬稱謂加於爵位之前,例如皇太極時,代義稱「兄義王」;順治時多鐸封「叔王」,位高於親王。多爾袞攝政既久,爵位已到頂,以「攝政」尊於國,「皇父」尊於家,因而有這種稱呼。

至於張煌言作品,周佳榮說:

但事實上,孝莊是在順治十年 (1653 修葺慈寧宮後才遷入。在此之前,順治七年 (1650 正月,多爾袞納其姪豪格遺孀為妃;當年十二月,多爾袞就病死了。

況且張是南明反清之士,不排除是漢人造謠抹黑滿清,周佳榮續說:

孟森說他身在敵國,其詩當為謗書,史事不能據此作準。

退一步,就算「太后下嫁」發生了,在當時的滿洲習俗 (弟娶寡嫂的收繼婚形式,符合當時滿人風俗) 中,是有可能和可以接受的,不足為奇。只是在漢人眼中,視叔嫂相配有乖倫常;後來滿族漢化日深,認為此事不甚體面,皇室不想予人話柄,遂刪除有關記載。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78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