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薙髮易服與嘉定三屠
2020/06/04 22:30:45瀏覽146|回應0|推薦0

順治二年 (1645 ),清兵破南京,弘光帝逃遁。嘉定縣令錢默亦出逃,清朝於是派張維熙到任。明朝嘉定總兵吳志葵重臨縣城,張維熙逃走,嘉定復為明朝所據。李成棟率騎兵路過,大肆姦淫、劫掠。李成棟,陝西寧夏人,原為李自成陣營的人,後投降明朝,再投降清朝。

早在清兵入關前,為了便於辨識順逆,往往迫逼被征服或投降者薙髮易服。朝鮮人如是,洪承疇等亦如是。清兵入山海關,即令城內軍民薙髮。往後在各佔領區,薙髮易服雷厲風行,適值漢人甚為重視髮式及衣冠服飾。《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男女成年之後,不隨意修剪頭髮,而是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漢服也和旗裝馬褂不一樣。強行薙髮易服的結果是激發不少漢人反抗。

有見於南明政權尚在,漢人眾多,多爾袞一度暫緩薙髮令。可是隨著南京失陷,弘光帝出逃,多爾袞重頒薙髮令。王先謙《東華錄》記多爾袞給多鐸下達指令:

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滿清稗史》:

越一年,南方大定,乃下薙髮之令,其略曰:「向來薙髮之令不急,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事。朕已籌之熟矣……自今布告之後,京城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薙髮,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聞是時檄下各縣,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語,令薙髮匠負擔遊行於市,見蓄髮者執而薙之,稍一抵抗,即殺而懸其頭於擔之竿上,以示眾。嗣後薙髮擔有一柱矗立若旗竿然者,猶其遺制。

各地老百姓高舉反清大旗,展開武裝鬥爭,滿清即採取嚴厲手段鎮壓,尤以南方最為嚴重。

薙髮令頒佈後,嘉定群情洶湧,老百姓組成鄉兵,對李成棟部隊發起圍攻。李成棟向清朝求援。清兵支援李成棟,日夜炮轟嘉定。矢石俱盡,加上大雨滂沱,嘉定守軍逐漸處於劣勢。清兵終攻入嘉定,李成棟下令屠城,無數平民遇害,浮屍滿河。

李成棟離開後,嘉定人朱瑛聚集民眾再次控制嘉定。李成棟派部將徐元吉反攻,城破後對鄉兵血腥屠殺,《滿清入關暴政》卷二:

元吉怒,毒殺滋甚,與朱香、曹壽、趙五、哈百章等分部殺掠,數十里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惟三四僧人於被焚處,撤取屋木,聚屍焚之,民間炊煙斷絕

南明吳之藩反攻嘉定,城內清兵猝不及防,乃潰。嘉定民眾重燃希望。可惜不久清兵再施鎮壓,兩萬多人被殺,史稱嘉定三次屠城為「嘉定三屠」,與「揚州十日」並稱。

薙髮易服其實是文化征服的一種。為何要進行文化征服?有謂滿人不想被漢人同化,有謂欲令漢人不感覺滿人是異族,有謂滿人深感難以統治人口眾多的龐大民族,有謂滿族統治者對漢人有一種恐懼心理……要之,皆是滿人自信不足,自卑心作祟使然。

內心越自卑,管控越高壓,漢人反抗轉趨激烈是必然的。按正常處理,該緩和矛盾,酌量懷柔。偏偏前線清兵及來自流寇陣營的降將,鼓其血氣之勇及動物本能,以暴易暴,清初的大規模屠殺,可說是自卑心與獸性混合的表現。

康熙年間,清朝作出了一定的妥協和讓步。薙髮易服以較為溫和的方式進行,不復用血腥強迫。民間老百姓亦被允許穿著明朝服飾。滿漢矛盾稍為化解。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78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