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皇太極繼位
2020/05/30 15:32:50瀏覽96|回應0|推薦1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的兒子,孟古哲哲來自葉赫部那拉氏。

努爾哈赤與葉赫部敵對,孟古哲哲病重,臨終前欲見母親一面,卻被葉赫部方面阻止,她卒之含恨而終,終年二十九歲。

努爾哈赤覺得對愛妻有虧欠,除了日夜思念,痛哭不已,亦對其所生之子皇太極極為愛惜,曾稱皇太極為「為父我之愛妻所生之唯一之後嗣,故不勝愛憫。」(《滿文老檔》) 努爾哈赤死後,八旗旗主推選皇太極做後金大汗,孟古哲哲被尊奉為孝慈高皇后。

皇太極初時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 (舒爾哈齊子)、三貝勒莽古爾泰共同主持朝政,稱為四大貝勒時期。貝勒乃女真貴族稱號,特別指宗室封爵。及後他以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屬人、越分妄行等罪名貶斥大貝勒代善,以心懷異志、大逆不道除去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至此,努爾哈赤建立的權力平衡機制被打破,皇太極成為最終決策者,實現君主集權。

他又改善漢人待遇。安排漢人與滿人分屯居住、攻陷城池時不殺降民、為降人編獨立戶籍、放寬對逃人的懲治等,以緩解滿漢矛盾。創建漢軍八旗,扮演重炮兵部隊的角色,專門負責鑄造及使用火炮,增強作戰能力。另外,重用漢人官員,賜以田宅等私有財產,並優禮對待。范文程等因而得以進入決策層,對後金以及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有見於明朝政制先進,皇太極以此為濫觴,對後金政治架構進行改革,分設內三院 (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 (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 (都察院、理藩院)。他繼而引用明朝科舉制度,開科取士。

天啟七年 (1627 年),皇太極親自領兵在寧遠和錦州一帶與明軍交戰。明軍使用紅衣大炮轟擊,後金騎兵處處受制,結果大敗。由於無法打通關寧錦防線,皇太極為了打破僵局,決定開闢第二戰場,繞道蒙古,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明朝北方。

皇太極打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取得傳國玉璽,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他改國號為「大清」,同時率軍征討不願臣服的朝鮮。朝鮮最後成為清的藩屬,皇太極遂集中心力進攻明朝。

早在崇禎三年 (1630 年),皇太極已利用反間計誘使明思宗處死袁崇煥。崇禎十四年 (1641 年),「松錦之戰」爆發,清軍在松山大敗明軍,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清太宗實錄》:「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可見明軍損失慘重,在遼東的防禦全線崩潰,大勢已去。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741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