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3/31 11:55:23瀏覽2224|回應1|推薦1 | |
練功入靜層次與功象及其入靜方法作者:張天戈入靜,是在意念集中鍛鍊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特有的氣功練功狀態。特別是在靜功類功法鍛鍊中,一般都要求達到入靜。 “入靜”這一名詞已在醫療氣功學術界通用。它原是道家術語,《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胡三省注:“道家所謂入靜,即禪家入定(指入于禪定)而稍異。入靜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靜慮,無私無營,冀以接天神。”儒家入靜則指靜坐,如《大學》理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説的是儒家對入靜的要求和應用。其他如醫、武、釋、俗家,對入靜各有自己的要求,這是因為他們修煉的目的各有不同。 而當代人,對入靜的認識,還未有一個完整統一的定義。大多數人認為入靜是指練功雜念相對減少,對內外刺激因子反應減弱,思維活動單一化而言。有些人則是從入靜狀態的機制上來認識,認為入靜是通過練功達到的清醒而低思維、低反應性的特殊狀態。其實質大概是在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發系統的興奮佔優勢的情況下,大腦皮層逐步加深的抑制過程。這種興奮與抑制統一的特殊狀態可能是一種反覆自我誘發而建立的特殊複合條件反射。 “入”是進入,“靜”是安靜。功中入靜就是把散亂的思維活動,通過特定的手段如姿勢調整、呼吸變換、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觀鼻準等,使機體放鬆,雜亂的思維活動相對減少,最終達到入靜,使人體內産生一種特殊的生理效應而達到醫療保健、延年益壽、陶冶情操和涵養道德的目的。這點已為古今練功家所證實。 在臨床應用中發現,由於選擇功法的不同和修煉時間的長短不同,入靜的快慢、深淺,也就是入靜的層次也不盡相同。雖然這種入靜指的是精神活動的寄託所在以及守住與否,目前沒有統一指標,但從古今練功家的經驗和臨床實踐來看,氣功入靜的深淺、層次與功效有密切關係。入靜快見效快,入靜深療效高,不入靜則療效差,或無效,雜念多則容易出現副作用甚或導致“走火入魔”的偏差,嚴重的可加重病情等。 一般來説,入靜是在掌握練功的品質比較好的情況下出現的,是通過練功實踐得來的。它是在有意識的鍛鍊中,而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由於每個練功者的情況不同,選擇的功法有所不同,修練的時間長短不同,入靜的快慢、深淺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就提示一個人靜層次的問題。 怎樣才算入靜,層次如何劃分,各家認識不一,有二層、三層、五層等分級法。醫療氣功的入靜分層法,我認為以三級分層法較為適宜,易於掌握和應用。下面介紹三級“入靜分層和思維與功象”列表: 入靜層次 思 維 與 功 象 初級入靜的思維與功象 過渡:能初步切斷雜念。時有雜念襲來,心律不齊,有眨眼動作,呼吸有時急促意守較難。 1.能基本控制意念,可勉強守住丹田,有默念活動,但不散亂,功時不長,偶有心律不齊,呼吸比較平穩。 2.不默念也能安靜,思維不亂而輕鬆,功時稍長。 3.意守達到似有似無,綿綿若存,思維尚存,但茫漠不分輪廓,功時較長,呼吸平穩。 中級入靜的思維與功象 1.思維近似終止,練功者的身、息、心似乎不存在於空間,心律整齊、緩慢。 2.功中先後出現各種練功反應,如所謂“八觸”,“十六景”等。 3.各種感覺“八觸”先後消失,只有輕微思維存在,完全入靜。基礎代謝趨於降低。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境地。 高級入靜的思維與功象 1.在完全入靜中,部分修練者又可出現異常反應,如少眠,思維敏捷,清晰,並能控制思維活動,控制自身臟器功能等。如腸胃功能增強或減弱,使血降低或升高,心跳次數減慢等。 2.特異現象如返觀內景隧道,所謂“五通”。 3.更高級入靜,五通亦無,達到“明鏡高懸”,即鳥來影顯,鳥飛影空,鏡面上不留任何痕跡。“無私無營”,甚或全身透明光照之感。基礎代謝明顯降低,心律,呼吸次數明顯減少,達到“胎息”,“真人之息”。可連續靜坐幾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再次説明,從練功實踐來看,高層次入靜是從初、中級逐漸發展而來的,三級層次都應視為入靜,其效應也都具有醫療保健等作用。 入靜鍛鍊中有幾個問題需要再次説明: 1、正確理解入靜 入靜,是在氣功鍛鍊過程中,在思想安靜、意念集中鍛鍊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意識清醒,而又與外界中斷聯繫的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特殊狀態。這種氣功功能態即不同於一般的清醒狀態,也不同於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謂萬念俱熄,寂然無物。因為它還需要保持著一絲練功的意念。對練功者來説,如果在功中一點點練功的意念都沒有了,就會象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況下出現偏差,這是需要注意的。 2、入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對入靜能産生影響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大類。這些因素對練功入靜均能起到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練功時要注意利用有利影響,避免和排除不利影響。 有利因素方面: ①幽靜的環境,柔和的光線。 ②溫度適宜和空氣新鮮。 ③情緒安定,心平氣和,精神恬愉。 ④有信心,有恒心,有誠心,是練功入靜的思想基礎。注意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克制雜念。 ⑤正確掌握練功要領並有耐心,是練功入靜的必備條件。要耐下心來,遵照循序漸近的要領進行鍛鍊,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利因素方面: ①惡劣的環境,如聲音嘈雜,濁氣污染,寒溫不適等。 ②不好的心緒,如思想負擔,精神壓抑,怒惱悲怨,大喜過望等。 ③疾病干擾和痛苦折磨。 ④練功者的性格特徵和思想修養,對練功入靜也具有一定影響。平素注意修養的人,有涵養,忍耐性大,情緒波動就小,有利於入靜;修養較差的,自製力小,易動感情,暴喜暴怒,情緒波動很大,不利入靜。神經類型同樣對入靜有影響,抑制型者易於人靜,興奮型者則不易入靜。因此,加強平素的個人修養,對練功入靜也有幫助。 3、入靜快和入靜慢 由於練功者的年齡、閱歷、文化、修養、性格、功法的不同,練功入靜會有快有慢。練功者每次練功有的幾分鐘、十幾分鐘甚或幾十分鐘才能入靜,有的則在幾十秒鐘甚或幾秒鐘就可以達到入靜。所以,對入靜的快慢千萬不可急於求成,更不能與別人相比較。人雖然都叫人,但每個人就像臉譜一樣,一人一個臉譜(相片),人的生理結構也如此,各有不同之處(包括遺傳)。自己就練自己的功夫,體驗和感覺也是自己的,書上寫得是經驗或前人的經驗總結,老師教的是他的體驗或經驗,是否符合你?要斟酌參考,特別提醒初學者注意。我認為不要求每個功時都能入靜,只要有幾分鐘入靜就可以了。之後入靜時間會慢慢延長、加深。 練功入靜層次記憶表 4、練功入不了靜怎麼辦?請看《入靜方法》專題 氣功入靜方法既然入靜是練好氣功的關鍵。與療效又有密切關係,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進入入靜狀態呢?下面我們就介紹幾種有效的方法: (一)意守丹田法意是意念,守是守住。丹田有內外之分,練功家指的是內丹,就是産生元氣的部位。太極內功的丹田部位有:前丹田(關元)、後丹田(命門)、下丹田(會陰)、中丹田(膻中)、上丹田(百會)。另外其他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如:氣海、印堂、神闕、涌泉等等,都可以意守。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活動寄託在身體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雜念,順利入靜。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選擇。 (二)舌動法就是在練功中,隨呼吸配合舌尖起落。如吸氣時舌尖抬起低住上腭,呼氣時舌尖落下,也可在呼吸之間舌尖抵上腭。還有一種是舌尖抵住上腭不動,下功後放下,也稱“搭鵲橋”。在練功中舌動與舌抵上腭可以排除雜念,幫助入靜。 (三)默念字句法練功時選擇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字句,進行默念。如“自己靜坐內氣生”、“自己靜坐身體好”等等。字數不宜過多,一般以不超過12個字為好。初練者從3個字開始,逐漸增加字數。默念是練功初期排雜念的常用方法。 (四)數息法就是在練功中默數自己的呼吸次數,從一數到百或數到千,亦可週而复始,便可以很快入靜。 (五)聽息法 就是在練功中聽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協助入靜。 (六)意守外景法因某些原因不能意守丹田時,可以守體外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樹、鮮花等。把意念寄託在體外某一景物上,也可以達到入靜狀態。 (七)意守臟器法由於某臟有病,在練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個臟器,如意守肝臟、意守腎臟、意守心臟等。這種方法不僅有利入靜而且可以使氣至病所提高療效。 (八)誘導法練功時雙手放于小腹上,誘導氣入丹田(形成腹式呼吸)或用壓解溪法等,進行自我誘導。若由他人從旁點穴導引、語言暗示等,則叫他人誘導,也是入靜的常用方法。 (九)放鬆法又分部位放鬆、分線放鬆及臟器放鬆幾種。此法多用於練功初期,精神緊張或某些病症如高血壓,局部疼痛等。放鬆法是通過意念來完成的,吸氣時不予以注意,呼氣時配合默念一個“松”字,週而复始,即可入靜。 (十)聲音誘導法在練功中可以輕聲(自己能聽到)誦讀字句,也可以聽鐘擺之聲,這也是幫助入靜的很好方法。 (十一)咽津法練功開始先攪海(舌體在口腔中攪動),生津液後,分3次用意念送入丹田。也可用意念吞日、月、星、光等,都可幫助入靜。 (十二)吐納入靜法 練功開始可先大呼大吸3~5口氣即可幫助達到入靜。 以上是常用的入靜方法,可任選一種或幾種同時進行,但一般不宜超過3種,否則會人為的增加雜念反而不利於入靜。 可以參考《太極養生內功》有消息介紹: 2,我沒有《太極養生內功》存書,需要者請與人民衛生出版社郵購部或銷售部聯繫,他們的聯繫地址、電話: 人民衛生出版社銷售部 人民衛生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方莊小區芳群園3區3號樓 人民衛生出版社乘車路線: 5.二環沿線居住的可乘800路,"方莊購物中心"下車,沿芳群路,南行 作者:張天戈著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時間:1991年12月 氣功醫療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10年來發展極為迅速。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10年來發展極為迅速。由於人民生活水準和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氣功醫療養生事業將有更快的發展。 太極養生內功 作者:張天戈 著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ISBN:711703579X 印次:7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1991-12-1 字數:123000 版次:1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