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20 05:22:34瀏覽119|回應0|推薦0 | |
可是,起碼我們知道了,“九·一八”那樣靠“不抵抗“換來的茍且偷安絕不是真正的和平。投降任何時候都是沒有出路的,正如民族英雄楊靖宇所說的那樣:“老鄉,中國人要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去年3月23日淩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特朗普當場宣布,將有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就此打響了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3天後,胡錫進先生發了一條微博:“仗還沒有真正開打,雙方在擂鼓布陣,就有人主張割地求和了。沒出息。”隨後,某公知在這條微博下評論道:“希望打仗有出息?還是希望和平有出息?”這個評論讓一向頗受爭議的飛盤俠胡錫進都氣笑了,他直接正面硬懟道:“用投降換和平沒出息,在遭到入侵時敢於迎戰,以戰止戰有出息。” 雖然胡錫進“以戰止戰”的說法如同一加一等於二,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可是,在當時依然贏得了很多人的高度認可,相反,某公知“希望打仗有出息?還是希望和平有出息”的說法則引來一片嘲笑之聲。竟然有人能將投降偷換概念成“希望和平”,在佩服之余,不得不說這些人的腦回路真夠清奇的,竟能將投降說得那麽清新脫俗。話說,如果投降等於“希望和平”的話,那秦檜和汪精衛豈不都成了“和平愛好者”? 公知“愛好和平”是眾所周知的,可惜,傻子都知道,公知要的和平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和平,而是靠搖尾乞憐換來的虛假的和平,而且這種和平往往是要付出“割地賠款”的代價的。 真正的和平從來不是靠屈膝投降就能得到的。88年前的“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和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表面上確實換來了“和平”,可是這樣的“和平”能長久嗎?這樣的退讓能讓日本鬼子收手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一步退,步步退,直至退無可退。 去年8月份,網上出現了作者管清友的一篇名為《中國到了200年來的重要關口,我焦慮得睡不著……》的“奇文”,適逢“九·一八”,這篇文章被人重新扒了出來。坦白說,如果只看標題,有人竟為中國的未來“焦慮得睡不著”,赤子之心躍然紙上,多麽讓人感動啊。可是,看了文章卻發現,這哪是什麽赤子之心,分明是狼子野心。 在文章中,這篇文章的作者回顧了蘇聯和日本慘輸給日本的歷史,言外之意無非是說歷史上和美國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很顯然,這位作者在暗示中美貿易戰中國如果“一意孤行”極有可能會步蘇聯和日本的後塵,如此,難怪會“焦慮得睡不著”了。不得不說,這位作者的歷史知識是有片面性的,為什麽就不想想抗美援朝戰爭和越南戰爭呢?這麽一想豈不是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睡一覺了? 當然,那位管清友先生未必真不知道抗美援朝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歷史,只是選擇性忽視掉了而已。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如果都說美國是如何輸的,還怎麽得出中美貿易戰我們必須投降的結論呢? 《中國到了200年來的重要關口,我焦慮得睡不著……》一文充斥著投降的味道,妙就妙在,這位作者管清友幾乎通篇沒有提到投降兩個字,就算說了,也不忘了貼心的給投降加個雙引號。我不知道這位作者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大概是因為直接說投降比較麻煩吧,就像汪精衛當年也是用了“曲線救國”為自己的投降打掩護一樣,現在的公知也要為他們的投降論調塗脂抹粉一番。比如,某公知將投降偷換成“希望和平”,又比如,這位作者將投降偷換成“務實”。 最近關於中美貿易戰,民間的聲音一邊是主戰派,一邊是求和派或者說“投降派”。我腦海中忽然回到了當年李鴻章和翁同龢的爭論。翁同龢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李鴻章,大意是說,“你怎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朝廷給你那麽多錢,建立強大的北洋水師,必須打!” 李鴻章則比較務實,反問翁:“你知道我們主力艦的航速、射程和日本的差距嗎?” 翁同龢是“道德治國”的典型代表,對工具參數沒有概念,日本軍艦一分鐘打3炮,我們一分鐘打1炮,打慢點不就是了。 為了說明投降的必要性,這位管清友先生以甲午海戰前李鴻章和翁同龢的爭論為例,試圖證明在中美貿易戰中“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民間的主戰派是多麽的無知和錯誤。甲午戰爭早已塵埃落定,洋務運動的最大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是,這位先生沒有將甲午戰爭的失利歸因於李鴻章,而是歸罪於主戰的翁同龢。一褒一貶,這位作者的立場已經一目了然了。 聽話聽音,這位管清友作者顯然是想說中美貿易戰必須聽這位作者那樣的“務實的聲音”,而不應該民間“主戰的聲音”,否則甲午海戰就是“榜樣”。赤裸裸的恐嚇啊。 需要糾正的是,這位管清友先生說甲午海戰中日本軍艦射速比中國軍艦快確實是事實,可是,這位先生是否知道當時中國軍艦比日本軍艦的大炮的口徑更大、射程更遠呢?這明顯是雙方互有優勢才對啊。那麽,到底誰才“對工具參數沒有概念”呢? 實話實說,我對李鴻章和翁同龢到底誰對誰錯根本沒有興趣,我有興趣的是這位作者為何要將主戰的翁同龢的“道德治國”打上雙引號,看來這位作者大概也知道投降論調是見不得人的,是沒有道德的下三濫吧。 順便說一句,這位作者管清友是為“經濟學家”、“教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博士後。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現為國情研究院)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主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宏觀處處長、調研處處長。美的集團 、南華期貨等企業獨立董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高級研究員、財政部發改委ppp專家庫雙庫專家、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中心學術委員、工信部工業經濟運行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劉鶴主持]成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研究院研究生合作指導教師,中國泛海集團博士後工作站合作導師。) 毛主席有句名言:“中國人是有這麽一條,和平是讚成的,戰爭也不怕”。這才是對待戰爭與和平辯證的態度。反觀某些公知戰爭還沒開打呢,就開始哭哭啼啼找出各種不能打的借口,與民國時期的“低調俱樂部”何其相像?只是,民國時期的投降派至少還知道投降論調見不得人而選擇了“低調”,哪像今天某些公知那樣宣揚投降還宣揚的理直氣壯趾高氣昂?坦白說,真的是活久見。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如果和平方式能夠達到目的,那確實是能不戰爭就不戰爭,可是,如果敵人才喊兩嗓子嚇唬嚇唬你,你就恨不得馬上跪地求饒,那你是不是有點太賤了? 中華文明是惟一延續五千年沒有斷絕的文明,能夠延續至今顯然不是靠投降投出來的,而是打出來、拼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到,每到歷史關頭,總會有英雄站出來帶著民眾負重前行,他們從不服軟,更不服輸,這些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而不是那些屈膝投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軟骨頭。 又是一年“九·一八”,每年這個時候,恐怕很多人都會想:如果當初蔣介石和張學良沒有不抵抗,那還會有後來日本鬼子的全面侵華嗎?歷史無法假設,可是,起碼我們知道了,“九·一八”那樣靠“不抵抗“換來的茍且偷安絕不是真正的和平。投降任何時候都是沒有出路的,正如民族英雄楊靖宇所說的那樣:“老鄉,中國人要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