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喀秋莎”“軍魂”?國恥與認賊作父?
2019/09/19 14:04:28瀏覽115|回應0|推薦0
赤眉陳更:受弟啟發,我寫了下文《“喀秋莎”的五味雜陳》

旗山居士:謝謝仁兄!轉發之。世人評說。

“喀秋莎”是苏联时期俄罗斯民族由其战争军伍中所产生的一支歌,明亮、美丽、辽阔、峻峭,是这支歌的特点。同普通的中国欣赏者一样,在112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蹩脚地唱着它走过红场,接受普京检阅之前,每与歌声相遇,我听到也只是这样单纯的一只美歌。但是,当这些挺胸迭肚的健儿高唱这首歌,接受一个恶人检阅之后,这样的并非美好的感觉便必然地溶入到这歌的评价中来了。

不止于此,我开始寻索这歌的历史。这歌渐失美色,苦难、苍凉、悲慨与民族的自辱并存。

“喀秋莎”这支歌创作于一九三九年,历史背景是发生于二战时期的苏蒙为一方、满日为另一方的诺门坎战役。当时,蒙古民主主义共和国尚未取得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所谓的独立没有受到母国中华民国的承认),查索历史地图,这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地——诺门坎,尚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

抗日战争之后,在苏俄的操纵下失去外蒙,是中国人民的丧心之痛;诺门坎本不属于外蒙,诺门坎战役日满败于苏蒙,由此而承认了苏蒙的领土主张[1],诺门坎与外蒙古一起脱离祖国母体;这是中国人民心上的痛中之痛!

“喀秋莎”就是在这一战场上创作、唱响并传播开来,成为苏联著名军歌的。品其意味,五味杂陈:俄罗斯民族所张扬的勇敢、悍勇,艰苦战争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那歌声的明亮、辽阔,给人印象至深;另一方面,与1905年的日俄战争一样,两个国际恶魔在我国领土上高蹈肆虐,那勇武、美丽的歌声竟然附带着我民族的耻辱和灾难,是我民族的锥心之痛!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那歌句中的“河上”竟然是本属于我的哈拉哈河,那歌句中的峻峭的岸上竟然是我哈拉哈河的美丽河岸!

这只是一些形而下之的具体的领土问题,事实上,诺门坎战役连带着一些更其重要的国家战略、国际战略问题。

诺门坎之役发生于苏联正式向协约国宣战之前,规模虽然不大,但对于二战之影响却至深至巨,战略评论家说:“亚洲的蝴蝶之翼引起的是太平洋彼岸的巨大风暴。”苏蒙之胜和日满之败决定了日本的战略走向,撤销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方向的北进的企图,决意南进——珍珠港事件其实酝酿并扎根于诺门坎之役。中国和东南亚人民战祸加深也兆因于此。

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悍勇堵悍敌于国门之外,他人的能力相应于他人之幸运福祉,对此我等无评。重要的历史事实是,在三十年代某集团提出“武装保卫苏联”所引起的国内骚动的背景下,经民国政府的艰苦努力,1937年8月20日中华民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倘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时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援助。”这一条约既稳定了国际格局,也助力于平息国内乱局。诺门坎战役之后,日方战略方针既定,与寡廉鲜耻的斯大林沆瀣一气,先签订局部的停战协定,继由日本外相松岗洋右出马,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第二条规定:“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显然,这一条约的签定以撕毁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前提。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阶段。

站在政党斗争的立场上我们谴责甫志高、戴愉等一类文学形像。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斯大林以及他的国家投敌卖友,却是发生在人类历史上不折不扣的真实故事!

一些五毛们最近散布在美国飞虎队来华之前,苏联已有2000余名飞行员来到中国支援抗日,兴奋之情溢于两颊。可悲得很,这页历史他们没有继续看下去,《日苏中立条约》取代《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斯大林采取的第一措施便是取消对中国的援助,撤回了2000余名援华人员!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一切战略物资斯大林不允许从苏联境内运送,这才发生了西南驮峰线上运送物资的故事,艰苦卓绝,可歌可泣。

人间的雄壮悲歌是以另一些人类的卑鄙龌龊做营养的,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以诺门坎之役为肇端的背信弃义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中缅印一线中华儿女英雄故事的土壤和肥料!

上世纪前40年,俄国和日本在我中华国土上发生过两次著名于世的战争:1905年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39年发生在诺门坎的战争。在第一次战争中,罗斯人代整个白种人蒙羞,这是人类历史上白色人种对有色人种的首败;后一次则昭雪前耻。带来一荣一耻的两次武力交手,其战争铁蹄都驰骋在我中华民族的古老国土上!

缅想这样的战争,何等意味!

在这样的战争中,俄罗斯民族生发出这样的歌曲——“喀秋莎”,中华健儿引吭高唱,受俄首检阅,又是何等意味!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一日

[1]日本及满洲国认为满蒙边境应该在哈拉哈河;而苏蒙则认为边界在河东约十六公里。由于诺坎门日本战败,因此承认维持现状,边界在哈拉哈河以东,哈拉哈河至边界之间争议区域属蒙古,此后边界维持不变。而1935、1948年民国地图和日满主张相符。

注:《“喀秋莎”“军魂”国耻与其他》文章名为博主转发时新增,意更贴切些儿。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x&aid=1295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