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4 01:24:43瀏覽243|回應0|推薦0 | |
修仙參道 >>修煉方法 爬爬書庫
內丹學是道教核心內容;內丹修煉是道教徒企望實現理想人格的必由途徑和精神支柱。
但是,縱觀洋洋丹經道書,滿紙的龍虎鉛汞、嬰兒姹女、金烏玉兔、黃婆媒妁、漕溪河車……處處隱語廋詞,令學者如墜五裏雲霧之中,難窺端倪,莫識奧義。
我雖研讀丹經十多年,奈心性愚鈍、學疏才淺,至今仍躑躅於“內丹”門外。現不揣淺陋,冒昧行文,意在抛磚引玉。
德為道基
曾聞好多道友不甘於中、下乘功夫,志在上乘,其志可嘉。但卻不知“德為道基”。俗語雲:“天上沒有無德之神仙”。沒有德性之人絕對修不好上乘功夫的。閔智亭會長在《道教儀範•略論道教徒的修養》中說:“欲達得‘道’成仙的目的,須有一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的依道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積‘德’來行的。”這就要求修行之士平素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或待人接物,則慎言謹行、殷親和善;或於教門出力,則身體力行、無怨無悔;或諷誦仙經,則虔誠禮懺、悔過消愆……《太上感應篇》中說:“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總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如此則無虧於人,無虧于物,自然心地朗朗,靈台無塵,一切聲色名利、愛欲牽纏、煩惱妄想等等諸多修道障礙無存身之地,而我先天祖性複現矣。反之,滿心的是非、利害、好惡、貪嗔等,心地怎能清淨?真性怎能顯現?真性不現,又如何見我命乎?
俗話説:“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即是仙道之根,積“德”即是煉性之源。故“德為道基”。
鬧處煉性
大凡提及修行,人們心目中便有一個概念:“那就是遁入山林,遠離塵世,避開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物欲利誘,是是非非,就會無煩無惱,自然清靜”。可事實並非這樣,居住過深山的人都知道,剛入山時還覺得心境平靜,看書學習、誦經禮懺,參玄打坐都較投入,沒有外界的干擾,倒也顯得清靜自在。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深感寂寞,隨之無名火起,心情躁動,幹什麼都定不下心來。遂生下山之念。下得山來,又頓感心煩意亂,適應不了社會環境,於是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怪己福德淺薄,無緣修道。甚者墮落,無惡不作,貽害社會,造無端孽障。
丹經云:“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人自受生以後,從父母那裏帶來的先天祖性隨之退位,而佔據其位的是後天識神,後天識神乃思慮之神,一切貪嗔癡愛由此而起。要返先天,就是識神死而元神活。《老子》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才是元神的家鄉,要返本還鄉,還須“怎麼來的,就得怎麼回去”,絕無捷徑可行。要不劉長生祖師當年明知自己色魔纏身,怎麼還往妓院裏去煉?遁之深山,眼不見色不就無色魔了嗎?豈知淫根自受生時就種好了的。識神不滅,淫根難斷。既已受生做人並從紅塵中走來,人的心地上已沾滿了紅塵中的“污垢”,如果不擦不洗,不但“污垢”不去,而且愈積愈多。而紅塵中的物欲利誘、聲色迷惑、是非牽纏等等恰好是除卻“污垢”的“洗滌劑”,“洗滌”的方法是“對境無心”。
“對境無心?”將此心擱在何處?《道德經》雲:“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俗語云“把心放在肚子裏”。老子所說的“中”即指人的“天心”,此“天心”就在人的肚子裏,確切點說在下丹田,下丹田在臍下三寸(另說在臍下一寸三分)。至於“中”的具體位置我們暫且不去管它,時至自然神知。修行者不論待人接物、行住坐臥一切行為之中,惟以心神凝注下田,目光返照於此,如此久久,到得純任自然,神定氣住,自然精滿氣盈,一團祥和之氣在抱。斯時雖身處鬧地,而心中何天何地、何人何物之有?況聲色名利者乎?如此則真性安能不見其命者乎?
玄牝立基
靜極生動。動者,真氣動也;氣者,命也。非靜不動,不動則“真鉛”(真氣)不生。
古人打坐講究子午卯酉,按時打坐固然很好,但也不要執著于時。其坐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單盤勢和雙盤勢,單盤勢,左腳搭於右大腿上,腳心朝上,兩手握固分別置於左右膝上,左手拳心向上,右手拳心朝下(也有兩手相疊抱貼臍輪的)。雙盤勢則左足搭在右大腿上,右足搭在左大腿上,手勢類同。不論哪種坐法都要求身直頭正、全身松而不懈。面向:朝向東、暮向西、午向南,永不朝北。坐定後雙目垂簾,赤龍(舌)搭三清(上齶),塞兌(閉口)扣齒,以二目守兩眉間,未視眉間時,先須兩目視鼻端,如木匠之標線,總要不偏不倚,而後返照兩眉中間(印堂),待眉間稍熱,即用意從眉間運兩道金光上至絕頂,由絕頂雙分左右,從耳後繞至喉間,下重樓,入下丹田。此段功用,大多丹經則無守眉心一節之說,而是直接迴光返照,意守丹田。此處先守眉心之法,不過是為了更好地收心、內視下田。目光照定下田,心守下田,古所謂“心目所在者”此也。當此時摒除萬緣,一念不起,最要者“不沾不脫、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所謂“守者”即“知而不守”。“不可滯於有象,又不可浮於無根”,執著有象,則難入妙境,浮於無根,則屬的“頑空”。能合虛無則不著象,神氣能入丹田,則非無根。只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凝注其間為主,不頃刻間,神氣打成一片,於是混混沌沌,入於無何有之鄉,渾然無物無我,何天何地景象,而又非昏聵也。此即儒哲所謂“坐忘”。《清靜經》所謂:“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即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之境。也即“無極”也。此時不可起一明覺心,否則,即落後天。
《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夫知止者,知其心神所止之地也,知止則心有所依也。初坐時,任其無為,則流於枯寂,孤陰獨處,安生造化?是以學者,無為中尚知有為。譬如妙心澄澈,而有時念生,必從無為中尋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知止之“至善之地”也,則心自然定於此,而不外馳也,不但心定於此,息亦隨之定於此,百脈亦漸定於此,三元也漸凝於此,此即“不收心而心自收,不調息而息自調”。此乃入手最緊要,亦入手之妙訣也。
行功至虛寂靜篤,混混沌沌的無極時代,此時喻時則為亥末,喻日則為三十,喻月則為十月,喻卦則為重坤( )。種種喻名無非說明極虛、極靜、極陰而已。斯時,忽然一動,動者,“真鉛”生也、“真機”現也、“端倪”露也、活子時也、“冬至”也、“一陽生”也、“玄關”現象也、“玄牝之門”開也、“天心”見也、“氣根”動也。名雖眾多,而實指腎水之中,伏藏受胎之初從父母那裏帶來的“真氣”動也。動氣處即儒曰:“至善之地”。老氏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中”。邵子詩曰:“忽聽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正此時也,以卦表示即地雷複( )也。《易》曰:“誠性存存,道義之門。”既生此動,即曉“道義之門”。道曰:“玄牝”、儒曰:“密戶”、釋曰:“玄關”。機一動,神自覺。此時,炁也隨之外湧,我忙將元神移至此處,目光照定此處,陽氣便可得門而入。呼吸之息也隨之凝於此處。所謂“神返氣自回”。此一動一覺,只一呼一吸之間,息前不是,息後不是,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此時即《道德經》所云:“有欲觀竅”。亦即黃元吉祖師所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道曰:“真人潛深淵”,儒曰:“退藏於密”,釋曰:“背斗裏藏身”,皆指此凝神入氣穴之事。氣機初動,其氣甚微,不可妄自搬運,只以“神返氣自回”之法,將動氣攝歸氣穴。彼複靜,我複觀靜守,靜而又動,我又攝之歸穴。如此“常應常靜”,直至火發之機到來,方可運行周天。
此段功夫雖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氣根),但須不沾不脫、不即不離。沾則真氣滯而不活,離則神馳,神馳則火寒矣。故丹經雲:“玉爐常使湯溫暖,金鼎莫教火微寒。”自此二氣相接,抱成一團,正所謂:“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河車搬運
一陽初動,萬萬不可即行周天,究其何時搬運:譬如晦日為日月合璧,月受日光,次月初三日始現娥眉於庚,此時藥苗尚嫩,不可以用,正所謂“潛龍勿用”也。至初八日,“陽光”已半,在人身正當沐浴。至十五日月光已滿,陽氣十足,正采藥之時也。“二候采牟”者正此候也。越一日,謂之藥老,不可取也。此即《悟真篇》所雲:藥遇癸時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嘗“之義。
真種產時,自有一番景象,如耳後生風、虛室生白、丹田發暖、光透簾幃、外腎勃舉,皆是此中消息。至此,我以法攝歸玄關,此武火也,少時機息,寂然而照,以待火發之機,吾之元神與之同行同止,而以”吸機“緩緩吹之,使之上升。但用”吸機“時稍加之意,”吸機“時丹田中息向下,而先天氣受其逼自尾閭上升,此也武火也。行至中間火熾,故有息火沐浴(卯沐浴)之事,然而息火者,非神離氣也,不過不用吸力耳,意也止引。片刻,有機複動,我複風吹火逼,迨升至絕頂,緩緩而下,此時當用”呼機“,”吸機“大可不用,及降至中間,稍為休息(酉沐浴),而後方降入玄竅,又歸根矣。然升用”吸機“呼任其自然,呼也為沐浴。降(退陰符)用”呼機“時,吸任其自然,吸也為沐浴。周天火候有文火、有武火,亦有沐浴。
火起於真種入爐之後,陽火發生之時(子時起火者此也)。起火于虛危穴之間,由此切切催之,款款運之。順其生髮之機,以神而引,以息而吹,火受神息引吹,自然上升,有上行之機,則引上行,有定靜之機,則聽其定靜。總是動而後引,靜而後定,才合自然之道。”午退陰符“也順其降機而行。要者,不論進火,還是退符,元神仍凝玄關,稍分其神,以引升降之陽火、陰符。
行畢一周,藥歸本穴,複又靜矣,此時我仍靜觀寂照,俟其再動,動而複行搬運。終至藥無可采而止火。止火者,不行周天。但此時自有其景,即陽光三現,止火景也。若再行火必有傷丹之虞。至此精盡化為氣,火足丹成,馬陰藏相,正宜溫養。又有七日天機生焉,可采大藥(七日者,非定時也,此要看功夫純與不純)。
服食過關
止火之後,漏盡已證,內丹已成,當靜觀溫照。不靜觀則大藥不生,不溫照,則藥不出爐,故靜觀溫照為采大藥至要之訣。
大藥既已出爐,上沖下撞勢不可擋,故有兩腎湯煎、耳後生風、鼻搐身湧之效,此時更有一道白光自下丹田上至明堂。大藥過關,古有五龍捧聖之喻,五即土數,龍即真意,聖即大藥,概以真意而采之,捧過三關九竅,九竅者,每關有三竅,三關共九竅。到乾頂而降下中田,正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從此守中、下二田為一,只以中田為主,行養胎之功可也。
詳其運作,但以一意靜守,俟其動而後引,自然衝開尾閭,升至夾脊、玉枕,以至降及印堂等處其機不動,須待其機自動,動而引,一一通過,下重樓,點化陰質,時以中、下田化一境界,作十月溫養之基。唯過關時,上而鼻孔(上鵲橋防危險處),下而穀道(下鵲橋防危險處),均極危險。藥至尾閭不通而欲從谷道出時,即用”緊撮穀道內中提“之訣,或用饅頭狀的木器抵之。藥至印堂時,則用夾鼻牽牛之法(用木夾夾住鼻孔),脫過此險,大藥過關時也須以神主宰於中,以意引藥上升。丹經所謂:”兩相知之微意“。更須六根(眼耳鼻舌身心)緊閉,使無外馳之患。
大周天乃無為之天,小周天乃有為之天,此所以有大小之異也(概用息與不用息之別也)。
十月沐浴
大藥入中宮以後,仍以寂照為主,但此時之寂照,必寂而照,照而寂,不寂不照,不照不寂。寂照至極處,自有天然之火候,自然之運動,不須神馭,不須息吹。如天地之氣,自行運而不息也。唯寂照時,神雖居中田,而必合下田,化一虛空境界,始成一大圓鏡矣。若僅滯于中田,則二氣不能隨時發生,涵養我之元神,亦不合玄妙天機。故服食後,胎神大定,失於寂照,則二氣不暢旺,二氣不暢旺,則不能資養元神,是以寂照為養胎之本。
如此寂照,一日有一日之功效,直至十月胎圓,陽神已足,智慧叢生,六通俱見,一鏡獨明。哈哈!”有人問我修行事,遙指天邊月一輪“,正此時也。唯大智若愚,慧而不用,否則壞其圓明。
古仙曰:”一年沐浴防危險。“危險者恐沐浴有所失宜,寂照恐有疏漏,沐浴失宜則氣息難盡滅;寂照疏漏,則昏沉不能盡絕。如此則元神不可脫胎矣。
脫胎出神
神全胎圓,即可脫胎,將陽神遷至泥丸,上、中、下三田化一虛空境界。只寂照之功稍偏于上田。以泥丸為存養之所,既至六藥紛飛,便可出神。出神之功,必須由近而遠,隨出隨收,由暫及久。出則存神輪(修行至此,自有神光照頂)中,入則存神上田。又須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無所空,始為真空。初出神,僅二三步即可收回,一定七日,而後再出,出而稍為遲留,即須收回,再定七日再出。以後一定十四日一出,或二十一日一出,或四十九日一出,或九十八日一出,定日愈久愈妙。期間在外時間漸漸加長,路程亦由近至遠,三年後,慧力乃定,神也堅固。三年乳哺之功畢矣。此時變化莫測,神通廣大。
但尚有九年面壁之功。亦有于斯時出遊人間,大行功德後再行九年面壁之功者。
煉神還虛
三年乳哺,存寂照之功,還虛者寂無可寂,照無可照。太虛即我,我即太虛,尤不可我之外存一太虛,仍歸於未生之前,無相無形之境,只昭昭一靈耳。
至此,才謂功果圓滿,位列仙班,證無上妙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仙家正脈 爬爬書庫
中華無極妙元功是道家上法,為道家妙圓仙宗之傳承。當代宗師呂靜禹先生自幼修真,修煉家傳呂氏長生天就露法門及道家秘宗南劍仙門氣劍法道混音訣。後蒙隱居深山的道門女高真凈心祖師鐘婉瑞真人收為弟子,傳太上無極法派先天無極正法。凈心祖師並於道門“過功德”秘儀後,授於“太上妙元道德大成籙”,正式懿定呂靜禹為太上玄裔當代無極道門妙圓仙宗和陽修主,法名意恒子。
道家無極法派妙圓仙宗傳派如下:
太上元始尊,至玄無為法。道經師三寶,皈依永脫苦。修行不二訣,清凈意舍取。謹守持勿忘,逍遙入靈虛。
中華無極妙元功(為漢文帝時隱仙河上公所傳,血脈傳承千年之久),以《無極圖》授受為傳承,以呂純陽道祖所傳“一靈妙有,法界圓通;離種種邊,允執厥中”為修煉至訣,共分三層,天地人三元神功三十六部,天元一部,先天無極正法;地元三十二部;人元三部。人元之中又開三部明門,即初法明門,中法明門,太上明門。
初法明門為入門要道,乃變化身心氣質,修養先天陽體之妙法。以修先天元始祖氣,回復聰靈神慧。初法明門共有五部功法組成。一,樁法。培正育元樁,為道家秘傳育丹樁功。培養浩然正氣,養育丹田元苗。二,臥法。養命蜇龍臥,為華山陳摶老祖所傳之蜇龍大法。秘含陳摶老祖胎息訣,由口念真訣,神光化病灶,神光洗髓脈,神水沖病灶,神功聚金丹等階段組成。養命儲能,積氣沖病灶,強大能量消滅全身病源,為重症及癌症患者康復之理想功法。三,服氣辟穀法。為道家特有之養生修煉法。古代道家養生家認為:“欲長生,腹中清;欲不死,腹無滓。”清潔腸道,排毒祛邪,增功長能,體驗輕身若仙之感。四,定功。回春再造功,為太極內煉法。由混沌化虛空,虛空養聖童,五行采真氣,抱元守太和等階段組成。修煉先天靈光靈能,強化臟腑功能,修復虛衰不足,再造生命本來。五,動功。回春外丹功,動靜相寓,外動而達內寂,擷取天地靈氣,與體內生機腎氣配合,混然融丹,其功式簡單易學,古樸渾然,靈動神秀,一招一式蘊含無限能量。初法明門五部功法易學易練,安全可靠,為醫療養生,祛病強身之最佳功法。小而試之祛病延年,大而用之變化氣質,超凡而入聖域。
道家仙學正脈中華無極妙元功(妙圓仙宗)理論依據
一,妙圓仙宗源流
中華無極妙元功為道家妙圓仙宗之傳承,為修身養神之至道。相傳為漢文帝時隱仙河上公所傳。以《無極圖》神卷授受為傳承。遵循呂純陽道祖“一靈妙有,法界圓通;離種種邊,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為修煉至訣。傳承法脈為:太上元始尊,至玄無為法。道經師三寶,皈依永脫苦。修行不二訣,清凈意舍取。謹守持勿忘,逍遙入靈虛。
大道之傳。始於太上老子。而盛于呂祖。溯其源。河上公得太上心傳,首傳《無極圖》神卷。伯陽帝君得之,著《周易參同契》。再傳為少陽帝君王玄甫。傳正陽帝君。正陽帝君鍾離雲房。傳孚佑帝君。孚佑帝君呂純陽。傳海蟾帝君。海蟾帝君劉成宗。傳紫陽真人。紫陽真人張伯端。傳石杏林真人。石杏林真人。傳薛紫賢真人。薛紫賢真人。傳陳泥丸真人。陳泥丸真人。傳白紫清真人。白紫清真人。傳彭鶴林真人。彭鶴林真人傳李中虛真人。李中虛真人傳傅仁玉真人。傅仁玉真人傳喬夢盤山人。喬夢盤山人傳季福真人。季福真人傳李太法真人。李太法真人傳張上陽真人。張上陽真人傳趙元朗真人。趙元朗真人傳始文真人。始文真人傳尊明大法師。尊明大法師傳至日道長。至日道長傳玄林真人。玄林真人傳無極教主。無極教主傳為道真人。為道真人傳法元大師。法元大師傳道奇真人。道奇真人傳經仁大師。經仁大師傳師成大法師。師成大法師傳三妙老人。三妙老人傳寶示禪師(為僧人)。寶示禪師傳皈支法師。皈支法師傳依承真人。依承真人傳永救教主。永救教主傳脫霞真人。脫霞真人傳苦節大師。苦節大師傳修緣法師。修緣法師傳行一真人。行一真人傳不悔真人。不悔真人傳二志大師。二志大師傳訣空真人。訣空真人傳清水祖師。清水祖師傳凈心祖師鍾婉瑞先師。凈心祖師鍾婉瑞先師傳意恒子和陽修主。
二,妙圓仙宗所依修持經典及修法特點
1,中華無極妙元功是道家正脈上法,一線不墮,千年血脈傳承至今,為大道本根。修行以清凈為上,修諸善根,滅諸惡法,清凈意內,直指本來,回復無極。以《無極圖》神卷授受為傳承,依《老子河上公章句》,《常清凈經》,《上清經》,《周易參同契》,《鍾呂傳道集》,《崔公入藥鏡》,《黃庭經》,《悟真篇》,《無根樹》為修道祖典。隱仙派始祖張三豐真人《大道論》說:“竊嘗學鑒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故妙圓仙宗主張儒道雙修,佛道同參,三教圓融,不分門派。以忠孝存心,教人順五倫;以性命雙修,教人妙形神;以悲智雙運,教人了生死。並嫁接中國唐密法門援入,續以佛家慧命,明心見性,教人即身成佛,往生西方。由准提佛母法結緣開始,鬥姆摩利支天法相應,進而入金胎二部大曼陀羅界,行瑜伽法,圓滿無上菩提。此即是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者也。
2,中華無極妙元功修法時,必以法力替學人下丹苗種(共有三大種性,六小種性),以仙佛妙用為加持,等修法一段時間後,學人已能入靜定三摩地,即開中黃直透法門,打開沖脈七門(相當於佛家密宗所言之七輪。七門是:鹵門,堂門,橋門,心門,臍門,密門,根門),即入人元中法明門修持。而修持人元中法明門以上法門,必得師父帶功灌頂,賜予南極長生大帝明印,消除修法之一切障礙違緣及得長壽,得仙佛加持,並且每入一門(中法明門以上共有三十五部大法,進入地元,更要受地元大藏門灌頂;進入天元,更要受天元大無極灌頂),必要再下丹苗真種,以強丹田元陽,再授以天極心戒,以強定力,神意相照。更要有護法神明相護,持護法神妙真言,外避天魔,內凈心魔,一氣修去,立見景效。人元中法明門以上之法門,必得法器而後可傳,如傳非人,定遭天譴。即必有法本,非得下苗授戒灌頂,亦不可偷看。因經固可看,軌須另傳,非得耳提面命,不能明個中竅決。否則即為盜法,必為護法神譴責。妙元仙宗重在戒行之修煉,先須學靜,次求法聞法悟入,進而修煉養護,直至圓通。而戒行,妙圓仙宗則更重心戒,以心戒為本,其餘諸戒只是戒除外在事緣,而心戒是治本的自性戒,最為關鍵。其次為授籙,先授正一法籙,再受三皇秘籙,靈寶法籙,上清法籙,最後為最高一級的妙元道德大成籙。而其中妙元道德大成籙僅在妙圓仙宗中秘傳,為至高無上之法籙。
3,中華無極妙元功修法只重黃道,不重周天丹道。黃道是宇宙法流交通的樞紐,分為二級,先天及後天,先天為純陽之體,後天為有漏之體。何為黃道?黃乃黃中,道介赤道黑道之中縫,位在脊前心後,而德統二氣,為闔閉中主。在後天位階黃道則無(因此黃道只容先天純陽真精元氣進入,稱“仙道”或“梵道”、“佛道”,凡夫未通,故身上無有此黃道,此黃道是假修得通,並非生而就有),直是通過開關展竅之法,逼水火二氣入,乃得顯現,此是後天漸入先天矣。黃道自生死玄關,過中黃,直達天靈頂骨。真精元氣歸黃,必須純為先天,不得一絲相雜,否則清濁混雜,易生“闖黃”、“鬧黃”之危。水火二氣入黃道,六根震動,甘露密流直降,緊閉六門,打開七門,由後天漸入先天之境矣。
4,中華無極妙元功修法時以清凈為下手功夫。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氣海。心源清則不為外境所擾,氣海凈則邪欲不生,如此靜息入靜定三摩地,直至靜極生動,先天元陽萌生,開關展竅,水火二氣便可直入黃道,與宇宙法流相交通,取宇宙天地真陽,中有三宮黃庭,凝結成丹。所謂“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侖。”
道教七十二福地_三十六洞天 爬爬書庫
道教七十二福地_福地洞天
地肺山——在江甯府句容縣界,昔陶隱居幽棲之處。
蓋竹山——在衢州仙都縣,真人施存治之。
仙山——在溫州梁城縣十五裏近白溪草市,真人張董華治之。
東仙源——在台州黃岩縣,屬地仙劉奉林治之。
西仙源——亦在台州黃岩縣嶠嶺一百二十里,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南田山——在東海東,舟船往來可到,屬劉真人治之。
玉溜山——在東海近蓬菜島上,多真仙居之,屬地仙許邁治之。
青嶼山——在東海之西,與扶桑相接,真人劉子光治之。
鬱木洞——在玉筍山南,是蕭子雲侍郎隱處,至今陰雨,猶聞絲竹之音,往往樵人遇之屬地仙赤魯斑主之。
丹霞山——在麻姑山,是蔡經真人得道之處,到今雨夜多聞鍾磬之聲,屬蔡真人治之。
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大若岩——在漫無邊際州永嘉縣東一百二十里,屬地仙李方回治之。
焦源——在建州建陽縣北,是尹真人隱處。
靈墟——在台州唐興縣北,是白雲先生隱處。
沃洲——在越州剡縣南,屬真人方明所治之。
天姥嶺——在剡縣南,屬真人魏顯仁治之。
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屬真人山世遠所治之。
金庭山——在廬州巢縣,別名紫微山,屬馬仙人治之。
清遠山——在廣州清遠縣,屬陰真人治之。
安山——在交州北,安期生先生隱處,屬先生治之。
馬嶺山——在柳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
鵝羊山——在潭州長沙縣,婁駕先生隱處。
洞真墟——在潭州長沙縣,西嶽真人韓終所治之處。
青玉壇——在南嶽祝融峰西,青烏公治之。
光天壇——在衡嶽西源頭,鳳真人所治之處。
洞靈源——在南嶽招仙觀西,鄧先生所隱地也。
洞宮山——在建州關隸鎮五嶺裏,黃山公主之。
陶山——在溫州安國縣,陶先生曾隱居此處。
皇井——在溫州橫陽縣,真人鮑察所治處。
爛柯山——在衛州信安縣,王質先生隱處。
勒溪——在建州建陽縣東,是孔子遺硯之所。
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靈山——在信州上饒縣北,墨真人治之。
泉源——在羅浮山中,仙人華子期治之。
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仇季子治之。
閣皂山——在吉州新淦縣,郭真人所治處。
道教三十六洞天_福地洞天
霍桐山洞——周圍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
東嶽泰山洞——周圍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袞州乾封縣,屬山圖公子治之。
南嶽衡山洞——周圍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西嶽華山洞——周圍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華州華陰縣,真人惠車子主之。
北嶽常山洞——周圍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中嶽嵩山洞——周圍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在東都登封縣,仙人鄧雲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圍三百里,名曰虛陵洞天,在嘉州峨嵋縣,真人唐覽治之。
廬山洞——周圍一百八十里,名曰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四明山洞——周圍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會稽山洞——周圍三百五十里,名曰極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仙人郭華治之。
太白山洞——周圍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長安縣連終南山,仙人張季連治之。
西山洞——周圍三百里,名曰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溈山洞——周圍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丘林治之。
潛山洞——周圍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甯縣,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周圍七十里,名曰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圍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圍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
華蓋山洞——周圍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溫州永嘉縣,仙人平公修治之。
蓋竹山洞——周圍八十里,名曰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屬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嶠山洞——周圍一百八十里,名曰寶玄洞天,在容州普甯縣,仙人劉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圍七十里,名曰秀樂長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雲和州含山縣,是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圍四十里,名曰玉闕寶圭天,在客州北流縣,屬仙人餞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圍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
洞陽山洞——周圍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圍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屬陳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圍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圍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屬趙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圍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屬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圍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屬趙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圍四十五裏,名曰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屬付真人治之。
鍾山洞——周圍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屬龔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圍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客縣,屬李治之。
紫蓋山洞——周圍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荊州常陽縣,屬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圍一百里,名曰天蓋滌玄天,在杭州余杭縣,屬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圍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金華山洞——周圍五十里,名曰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屬戴真人治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