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3 08:13:23瀏覽2179|回應8|推薦11 | |
北縣團隊自八八水災發生後,一直支援災區救助與重建,個人也數度深入災區協助。綜觀救災過程,地方政府其力不足以抗救災,其亂卻足以害援助,面對危峻的災情,不知如何因應,災民聲聲呼喚,沒有上報中央,致使中央孤立於上,地方慌忙於下,怨聲載道。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豪雨隨時而來,災害瞬間即至,現有縣市根本無能力應付如此災害,現有行政區域的劃分,已無法因應未來環境,誠懇建議當局暫停今年年底縣市長選舉,合併縣市重新劃分行政區域。 這次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受創嚴重的縣市幾乎都是人口較少,資源也相對不足的縣市,在面對如此的暴雨大水所造成的山崩淹村,幾乎毫無應變能力,更無人力去規劃救災事宜。倘若一個縣市根本無防救災的專業人力、應變物力,只要上天一下雨,居住在這個縣市的居民豈不生活在恐懼之中,生活在看天過活的日子裡?這樣的縣市是我們所需要的嗎?目前的縣市規劃由於分割過細,導致縣市無人無錢,既無防災之觀念,也無救災之能力,更無重建之規劃,因此建議當局必須合併現有縣市,讓縣市有人有力,成為防救災的第一線。 現有體制,三個和尚沒水喝 在整個防救災過程,中央及地方確實權責不清。一個土石流撤退指令的下達,從中央、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三個層級都有權力發佈。暴雨一下,災害齊來,三個層級互推皮球,都說另二個層級「怠忽職守」,典型的「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也因此造成中央無力,地方報怨,民無所措,縱向協調機制失衡。個人上任以來,一直以環境、水利工程為要,從淡水河整治,污水下水道興建,莫不兢兢業業,戮力以赴。但發現到以現有縣市劃分,單一縣市,尤其規模較小的縣市,對於跨區域的環境保護工程,往往由於事權不一,本位主義作祟,橫向聯繫的阻滯,實無能力完整規劃治理,編再多的預算也無法有效執行。建議未來只應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個層級,明確規定何者為中央的責任,何者為地方的責任,其中防災一事,則應該歸地方統籌負責。 再就城市競爭力來看,臺灣目前的縣市劃分,將經濟規模切割過於細小。據都計學者研究,七百萬人口為世界一流都市之臨界數量,現有的世界級都市,多半在人口達到七百萬以上時,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現今台灣週邊大都市,東京人口超過三千萬,北京、上海均近於兩千萬,首爾超過一千萬,香港多年前即超過六百五十萬,近年已逼近七百萬。我們現有的縣市劃分,根本達不到經濟規模的要求,如何能提升競爭力,在國際上與其他都市競爭呢?台灣經濟起飛後,經濟環境的變化,生活圈的分合,居民的生活型態早已迥異於以往,絕非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時之景象。以60年前的縣市規劃套用於現在,其合適性、競爭力值得思考。 面對未來,規畫6個都會區 面對此ㄧ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以及台灣居民生活品質提昇的需求,為能迅速確實在第一線解決民眾的問題,中央應該讓地方政府能夠整合相關資源為民服務,才足以應合民眾的需求。至如何整合相關資源,個人謹提出芻蕘之見,中央宜應依目前之環境生態,合併縣市為6個都會(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東部及離島),使每一個合併後的首長有運籌帷幄,統合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俾以劍及履及解決百姓困苦,應合民眾需求。 莫拉克在臺灣固然造成50年最大災害,不過危機也就是轉機,在民心殷切期盼政府有大作為,以堅忍之志為臺灣未來發展開創新機,個人誠懇呼籲中央政府掌握目前的契機,暫停年底縣市長選舉,立刻推展國土重新規劃,將全台現有縣市合併為6個都會區,再進行新區域的縣市長選舉,此舉想必艱難,然為臺灣未來前途計,衷心懇請國政決策者思之。 (本文同步刊登於聯合報民意論壇版,台北縣政府團隊於8月26日認養屏東縣佳冬鄉,我們將進駐佳冬鄉的工作日誌放在http://www.flickr.com/photos/tpc888/sets/72157622041800995/detail/ 懇請賜教)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