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07 18:29:00瀏覽227|回應0|推薦0 | |
2013-12-07 01:49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去年此時台灣社會為了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發放問題,鬧得沸沸揚揚,結果是刪除該項預算,以平息民怨。最近經建會的報告指出,2012年台灣65歲以上老人中的44.7%,其全年可支配所得落在五等分位組的第一分位組(最低所得組,低於27萬元),比前一年續增加1個百分點,老年貧窮化的情況持續升高,而其中多數是勞工階層。 經建會的報告係根據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而來,將國人家庭收支分成五等分位,第一分位組(最低所得組)低於26.9萬元,第二分位組介於26.9萬至36.9萬元,第五分位組(最高所得組)則高於70萬元。而65歲以上老人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為38.5萬元,這是因為退休軍公教人員豐厚的退休金,將老人的平均所得提高所致。根據去年勞保局所公布的資料,已請領退休年金的勞工有20多萬人,其中28%月領不到1萬元,55%月領介於1至2萬元;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勞工退休後的生活困頓,加上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較高,更容易陷入貧窘。 經濟學家常喜歡說的一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相對於此的另一句話則是「老與窮是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達成」,但後面這句話對老人和窮人似有歧視之意,因此不常被提出討論。然而如果我們視而不見,老與窮自然就會來到,如果不做任何努力,老年貧窮化幾乎無法避免。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老年人口只會愈來愈多,也意味著台灣未來會有更多的窮人。 再看最近一項令人震驚的調查結果。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的調查,受訪者平均只希望活到77.2歲,而內政部的資料則顯示,國人平均餘命為79.51歲,存在的現實竟然比主觀希望的生命長度還要長。其中女性的差異更大,女性只想活到75.9歲,但女性的平均餘命長達82.82歲,這可能是許多女性沒有工作,更不會有退休金,如果沒有兒女奉養,根本無法生存,其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讓她們更有憂患意識。另外35至39歲的受訪者,竟然平均只想活到74歲,而55至59歲的受訪者平均想活到82歲。 由此觀察,經建會的報告和推廣協會的調查,其所反映的現實,呈現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其一,儘管老年貧窮化持續升高,但台灣這一代老人卻是有史以來過得最好的,因為人類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麼多老人,加上下一代懂得奉養,和國內健保制度等,才能使國人的平均餘命年年增長;其二,未來科技會愈進步,理論上人們可以活得更久,但現在的青壯年卻只想活到74歲,何以對未來如此悲觀?應該是因為他們看到愈來愈惡化的政府財政,以及愈來愈無法獨立的下一代;其三,多數國人對於現在的健保、勞保制度沒有信心,不知何時會破產,以致憂慮自己會陷入老年貧困,因此寧願好死,也不願意賴活,而且現在愈年輕的人愈不想活得久。如果這真是多數人的心聲,將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其實政府也已注意到老年貧窮化的問題,因而推出「以房養老」政策。今年3月政府公布試行以房養老計畫,惟至7月底止,諮詢人次有183人,但沒有人申請,原本預計開放100個名額,竟然掛零。何以在國外施行有年的制度,在台灣卻推不動,尤其國內的房地產價格節節上揚,且房屋和土地資產多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上,許多老人明明坐在金山銀山上,卻無法活化資產而過著貧困的生活。再者,根據學者推估,台灣以房養老的潛在需求,大約介於20萬至35萬戶,但至今卻乏人問津,顯見政府的方案只是照抄外國的條文,並未針對國內的環境和需求加以修正,致使以房養老政策毫無成效。如果政府不積極修正辦法以符合有房老人的需求,再拖下去,情況將愈惡化。 另外國內還有一個特殊現象,也充分顯露國人對未來年老的恐懼,此即台灣的保險滲透率,它是指一國的保費收入除以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是衡量保險業對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度所通用的指標。今年7月瑞士再保險發表的統計顯示,2012年全世界保險滲透率平均為6.5%(其中壽險3.69%,產險2.81%),台灣則高達18.19%(其中壽險15.03%,產險3.16%),不僅較前一年的17%再增加,同時是第6度蟬聯全世界第一名。台灣能夠排名全球第一的項目已經不多,但這一項卻連續6年第一,真的不知道要高興,還是憂慮。 就因為對未來貧困的恐懼,以及對政府施政的不信任感和對國家財政的不安全感,使得現今的中壯年只有「自求多福」,拚命以保險方式為未來做儲蓄,這也說明了國內消費不振的最重要原因。在此同時,壽險業龐大的資金又苦無投資機會和去處,以致消費和投資兩頭落空,當然造成台灣的「悶」經濟現象。於今之計,恐怕只有期待執政者敢於大開大闔推出讓國人信任的政策,才能讓中老年人放心消費,並將其閒置資金導引出來進行投資,如此或許也可同時解決年輕人大量失業的問題。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