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檔案/社會企業vs.企業社會責任
2013/01/20 18:17:32瀏覽320|回應0|推薦0

聯合報記者/陳素玲2013/01/20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並無公認定義,但一般泛指企業的營運方式達到或超越道德、法律及公眾要求的標準,進行商業活動時,除了考慮財政及經營利潤外,也會考慮對相關利益者造成的影響,例如社會及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簡稱SE)則是指企業經營回饋社會及公益為導策,但不以接受補助為主,而是自給自足,有自主運作能力,經營利潤分配給成員,並增加僱用人員。企業經營可能從環境生態、觀光創新、家事服務等面向著手。

  國際上對於企業組織型態的光譜有六種,從右到左,分別是純商業利益導向的傳統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事業、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賺取所得的活動、非營利組織。從此光譜可得知,社會企業屬於較一般非營利組織獲取更多盈餘的企業,希望透過財務自主,兼顧公益目的。

  「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時間較久,但「社會企業」則是近年才成為國際社會討論議題,在台灣則屬萌芽期。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2013/01/17 聯合報】

  台北大學教授陳金貴指出,歐洲定義偏向以企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盈餘用於重新投資在企業或社區;美國則偏向非營利組織的營利化、企業的社會創新,著重策略,而非組織的類別。

新興熱門行業 引入創投帶進活水

聯合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3/01/20

  如果說「企業社會責任」是對企業一種無形的道德要求,則「社會企業」是既可以創造經濟產值,又能吸納就業能量,創造公益價值的組織。此股力量若能蓬勃發展於社會各個角落,無疑也是台灣社會正面力量的延續與施展。

  台灣社會型就業的「始祖」,應屬庇護工廠,其發展始自早期的社會福利團體,隨著服務型態從消極性純安置或教養,轉為積極性技能培養,開始成立庇護工廠。庇護工廠初期屬輔助性就業,主要目的有純復健取向,也有讓身障者透過庇護性就業,學得一技之長。隨著商品多元化,以及身障者不斷精進手藝,不少庇護商店的商品也做出口碑,成為熱門商品,喜憨兒烘培坊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又如勞委會92年起推出的「多元就業方案」,也是從扶助弱勢者在地就業出發,協助很多單親甚或家暴婦女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建立自信。10年來,累計扶助團體多達數千個,其中不乏極具特色的文創企業,很多團體更逐漸脫離官方補助,走出自己一片天,吸納不少就業人口。

  早在官方介入之前,無論是文創、環保、家事服務,還是科技的社會型企業,都已在社會各角落竄起,大家正以自己的努力成長茁壯,官方若要帶頭推動,不能只靠勞委會職訓局一個專案辦公室單打獨鬥,各部會除了加速觀念凝聚,更要提供鼓勵政策工具,為社會企業供給足夠的養分,才能集社會之力,催生更多社會企業。

  在資本主義純獲利模式遭到挑戰之際,台灣也走過經濟從繁榮到衰退歷程,傳統企業的營利模式,也應趁機省思。但社會企業的發展,不應只是走出政府補助概念,更可以加入創投元素,將企業資金及技術導入,吸引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投入,讓社會企業成為另一個新興熱門行業,打破弱勢就業的框架,如此才可能永續發展。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724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