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2 20:07:44瀏覽314|回應0|推薦0 | |
2012-11-12 01:32 旺報 【(盧虹、王超群)】 團派,又稱「共青團派」,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出身的政治人物,這是媒體與政治圈對照「太子黨」的提法。「團派」一詞在胡耀邦年代就已出現,胡耀邦在任第九屆中國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期間,共青團派背景幹部大量獲得提升,包括胡錦濤在內,因而有團派之稱。 十八大可望躋身政局常委的候選人中,預料將接任大陸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是團派當中的指標人物,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也是團派。團派政治人物多數出身平民,作風謹慎低調。共青團不能算是黨內的派系,團派只是一種歸納性的俗稱。 民主政黨容忍「次級團體」,是派系形成的因素,過去國民黨曾有「集思會」和「新國民黨連線」,但目前已無全國性派系,目前只有因選舉利益和歷史因素形成的地方派系,且實力大為衰退。民進黨內因政治的精英主義、選舉制度,先後衍生出美麗島、新潮流、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台獨聯盟等主要派系。民進黨曾起意解散派系,但更多人相信,該黨推出的全台性公職選舉候選人,往往仍是派系協調下的產物。 小百科-差額選舉制 到十三大才實行 2012-11-12 01:32 中國時報【陳柏廷】 所謂「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名額多於應選代表名額的選舉,目的在讓各個候選人之間形成相應的競爭,以便選出更好的人選。簡言之,我們平時所熟悉的選舉方式就是差額選舉制度。 中共為落實黨內民主,亦推行差額選舉制。根據現行黨章規定,各級黨代表大會的代表均要採取差額選舉的辦法產生。中共直到十三大才擁有較為完善的差額選舉制度,並首次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候選人的預選中實行差額選舉。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