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2 20:17:29瀏覽260|回應0|推薦0 | |
幾千年來,人們以文字描寫日出日落,人世榮枯,悲歡聚散,但天地間的秘密深遠無窮,而文字的意涵有限,以有限的文字要盡抒無窮的意境,並不容易。 陶淵明善為文,但仍不免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慨,顯見以文字敘述意境已屬不易,若要用以表達心境更是難上加難。古人寫景敘情時有此一難處,今天我們評述複雜的政經情勢自然也會有忘言、無言的困境。 以景氣的變化為例,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之後,有人稱此為蕭條,有人稱此為衰退,迨2009年底經濟略呈好轉,有人稱景氣已回溫、有人稱經濟已復甦,事實上衰退與蕭條雖都指經濟轉壞,但語意的強度有別,而回溫與復甦皆指景氣脫離谷底,然而兩者的意涵也不盡相同。 再如近日希臘債務危機,這些年只要談到債務,就會有人把赤字和債務混為一談,事實上赤字是當年入不敷出的數字,而債務是指歷年累積的債務,雖然都是欠錢的意思,但一個是流量,一個是存量,意義自不相同;還有大家經常可看到經濟成長率與GDP成長率交替使用,事實上GDP成長率並非經濟成長率,必須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GDP成長率才是經濟成長率,但積非成是久矣。 再如儲蓄、順差、出超、失業、通膨、泡沫皆是人們創造出來描述經濟現象的詞彙,惟字義難以盡述意涵,往往這些詞彙又是攔阻人們理解真相的障礙。 文字,是理解真相的媒介,也是理解真相的障礙,因為真相與情感本來就很難形諸文字,因此敘述者必須「練字」、「練詞」賦予文字的言外之意,而閱讀者必須打破文字的樊籬才能領略到文章的弦外之音,如此則文字的極限或可突破,否則文意錯謬的傳遞與領會恐怕不會有終止的一天。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