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所得分配改善 財富分配惡化/林建甫
2015/01/24 17:39:51瀏覽186|回應0|推薦0

20141104 中時電子報 林建甫

近幾年,台灣的所得分配的不均度是改善了,但財富分配是惡化了。政府在高興政策對所得分配改善之餘,應思考財富背後的代表,尤其是房地產問題,盡快提出合宜對策解決社會的怨懟。

所得是流量的概念,包括每個月的各式各樣收入,薪水階級的薪資當然是最大宗。因為有季節性變化及計算是久久一次,因此以年總收入為主來計算所得分配,相對客觀。

如何計算不均度,這是經濟學家聰明的發明。衡量指標有二種:吉尼係數和大島指數。即對人民或家庭按所得收入從低到高排隊。縱軸為錢,橫軸為人或家庭。對角線代表多少單位有多少比例收入,是絕對的平均。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對角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並以A除以(A+B)的數值被稱為吉尼係數。大島指數只取最有錢20%和最低20%,計算前者是後者的倍數。一般已開發國家的吉尼指數在0.300.38之間。吉尼係數通常以0.4作為警戒線。美國偏高,為0.45 ,大陸更高為0.47

我國主計總處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多年來吉尼係數約0.34。近年家戶的大島指數2009年為6.34倍、20106.19倍、20116.17倍及20126.13倍,與吉尼係數都呈逐年縮小趨勢。若以我國2012年每人計算的大島指數為4.14倍,較2011年的4.29倍所減少0.15倍,也顯著減少,顯示所得分配已持續改善。

所得分配的不均度,可以每人或家戶來計算。以「每戶」計算之所得差距倍數易受戶內人口變化的消長影響,例如小家庭增加、人口老化等因素,容易產生波動。另外隨著全球化、專業分工及知識經濟發展,以家庭為單位衡量的所得差距亦隨之擴大。以大島指數觀察,我國1980年代高低所得差距為4.60倍,1990年代平均增為5.37倍,2001年因景氣急速下滑,所得差距升為6.39倍,而以「每人」可支配所得計算所得差距,歷年均在44.6倍,較以「每戶」的計算基礎為低,且較穩定。因此採「每人」計算所得差距倍數已為國際趨勢。

我國所得分配的改善原因是政府有效的治理政策,運用輔助就業方案,辦理各項社福措施,強化租稅移轉效果。例如因金融海嘯重創國內外景氣,失業人數激增,對低所得組家庭衝擊較大,致2009年家庭所得差距倍數擴大為6.34倍,較2008年上升0.29倍。當年政府的政策使家庭與政府間之移轉收支縮減所得差距達1.88倍,因此所得差距擴大的幅度得以縮小;如不計政府移轉收支效果,2009年所得差距倍數達8.22倍,為歷年最高。

計算所得分配不均度的觀念都可用在財富。財富是存量的觀念,代表一個時點,其總財富的量。財富是所得的累積,因此可以想像財富代表的社會不均度更大。而且所得的取得比較容易,因為這是最近發生的資料,政府容易掌握。財富就很難評估,骨董、字畫、土地,用取得的價格一定不準,用市價波動很大,有的甚至連市價都沒有,只能用推估。因此計算吉尼係數或大島指數都沒有太大意義。

簡單的一些數據,就可看出財富分配的嚴重性。聯合國之前的全球財富分配研究報告指出全世界最有錢的1%人口掌握全球約40%財富,後段的50%人口只擁有全球1%的財富。準此,「我們就是那99%的人」(英語:We are the 99%)就成了當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重要口號。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還曾在《紐時》專欄版中提出,他認為「99%」設得太低,應是99.9%。

我們也可以思考其他的數據,代表財富分配的變化,例如計算不同世代一輩子可以賺多少錢。研究顯示,六年級生及七年級生相對四、五年級生在2030歲所賺的錢經物價平減已經少很多。

主計總處8月底公布的「國富統計」,2012年國富淨額為155.1兆元,較2011年增加8.2兆元;平均每人國富淨額為665萬元,增加33萬元。但一般人的感覺絕對沒有比較富有,因為分析國富增加主因是資產價值增加,其中土地及房屋因現值調升增值合計超過6成,若涵蓋其他國內外資產增值更高達8成。這些國富增加凸顯出財富分配懸殊及世代正義的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042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