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4 16:51:25瀏覽215|回應0|推薦0 | |
近年台灣已由資本輸入逆轉為資本流失,2011年吸收直接投資(FDI)金額,為負19.6億美元,名列全球倒數第二名,比北韓還差,2013 年1至10月我國核准僑外投資金額42.80億美元,較2012年同期減 3.95%。整體而言,外人來台投資平均規模有逐漸縮小的趨勢,外資卻步是台灣經濟動能不足原因之一。 在此同時,大陸逐漸成為資本輸出國,2014年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1%,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如果包括大陸企業在境外利潤再投資和通過第三地投資,大陸實際上已經成為資本淨輸出國。其中,對美國投資增長達到23.9%,對歐盟投資增長1.7倍。大陸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下一步大陸出口會有質的變化,資本輸出將改變大陸對外貿的結構。進入資本輸出時代,通過「一帶一路」戰略,這一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習李上任以來,制定了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對外開放戰略,瞄準重建中的歐洲與東南亞新興經濟體提供投資。目前涉及的65個國家中,已有50多個開始深度參與。大陸希望藉此戰略,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便利的內外部環境。雖然也有民族主義的觀點認為,資本走出去某種程度是在對外流失,但大陸官方堅持從長遠出發,判斷企業對外投資,不僅能夠削減過剩產能,自身可以得到升級,也為投資對象國創造就業、增加稅收,達到一舉多得。 世界經濟復甦緩慢,各國政府都對來自大陸的投資比較歡迎,紛紛派出大型的招商團前往北京宣講。 由於政治因素,台灣雖然近水樓台,卻一直無法有效利用大陸資本。在「服貿風波」之後,陸資對台灣的投入速度更是明顯減慢,2014年前9月大幅衰退20%,台灣官方的審批速度也大大放緩。 事實上,自 如果真正依照理性判斷,無論從安全還是市場的角度來看,台灣對陸資的防範都太過謹慎了。退一步來說,政府應該積極建立好國安規範與風險管理制度,以吸收大陸資本,提升自身的經濟水平,而不是因噎廢食,將陸資阻絕境外,自陷「斯人獨憔悴」的窘迫。 大陸對外投資中,民營企業比重越來越高,2014年第四季非國有企業海外併購案,民企占到3/4,其中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與服務業增長速度更快。民企投資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台灣動輒懷疑陸資有政治目的,是一種杯弓蛇影的懦弱。 從市場來看,陸資可以帶動台灣產業升級,普通民眾也可獲得更多的薪水與工作機會。以科技業為例,大陸企業常常在海外設立研發基地,一些台灣人才也被高薪挖角。如果允許陸資在島內設立研發基地,不僅可避免人才流失,年輕人也有機會提高薪水,政府還可以有稅收。 大陸上一任總理溫家寶曾經說過:「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註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它們製造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它們研發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中國創造。」大陸改革開放30年以來,外來資本的作用毋庸置疑。當今時代的資本與企業往往不分國界,讓它們自由流通才能夠創造最大的價值。 隨著大陸經濟體量越來越大,陸資走向世界是難以阻擋的潮流,一味以安全理由迴避不是長久之計,政治家必須設法因應。藍綠都應正視大陸對外投資帶來的機遇,應督促政府提高安全審查的效率,同時對民眾進行更多解釋,讓陸資的收益為民眾所知,減少心理上的障礙。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