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時社論-九合一不只是地方首長選舉
2014/11/20 21:44:01瀏覽57|回應0|推薦0

20141120 中時電子報 本報訊

  太陽花運動後,綠營清楚走向反兩岸經濟整合、反自由貿易、反商路線,已與國民黨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條路線競爭,可以說,九合一選舉是台灣兩條路線的一次選擇的選舉,攸關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思考台灣經濟輝煌的過去與現今的困頓,面對中國經濟崛起及區域整合的壓力,理性的經濟選民應該有所作為。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只有36000平方公里,要養活2300萬居民。土地三分之二是山地,只有三分之一是可以耕作的平原,或作為居住的都市,沒有太多的天然資源。過去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貧困的農業社會,能夠有成長奇蹟,成為1980年代經濟發展的模範生,主要憑藉的是台灣人民的努力與政府採用自由開放經濟政策。

  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對比是自給自足的封閉政策,當時採用的對比國家是菲律賓。因為當時菲律賓總統馬可仕認為菲律賓是夠大的經濟體,可以有好的發展,自給自足沒有問題。因此採用保護主義,扶植自己國內幼稚工業,不允許外國的競爭廠商進入,也不發展出口產業。相對的,台灣抓住國際市場的機會,出口產品在國際舞台賺取外匯,發展經濟。結果台灣的產業成長茁壯,經濟走出去,菲律賓的產業在保護主義下成了扶不起的阿斗。2000年前台灣遙遙領先菲律賓。

  這幾年台灣遇到的問題,比起當年的菲律賓,當然不一樣,但效果卻差不多。從2000年後,台灣就一直在內耗。世界各國紛紛看重大陸市場,台灣離她最近,卻在重重的限制下,自廢武功,不與大陸正常的往來。當時台灣的政府反對三通直航、反對陸客來台、反對銀行登陸、反對提高投資大陸淨值40%上限等,造成兩岸不通,只能靠迂迴轉進的電子業撐場面,幾乎百市蕭條,直到馬英九上台才扭轉台灣的兩岸政策,才與大陸簽訂金融合作的備忘錄(MOU),兩岸才簽訂經濟合作協議(ECFA),進行早收清單的推動。但是因為在野黨的杯葛,後續的《服貿協議》,簽訂了也卡在立法院,遲遲不能通過;貨貿協議談得差不多,也不能端上檯面。

  中韓已完成FTA談判,南韓FTA全球的覆蓋率將達到62.66%。台、韓的出口商品,有7成以上是相同的,商品的替代性極高。一旦中韓FTA生效,韓國輸中商品將因關稅調降而大幅提升競爭力,屆時我國部分輸銷中國產品恐將受到嚴重衝擊。另外由於中韓FTA是一步到位,除貨品貿易,還包括服務業,例如金融、電腦、通信等。當前大陸內需快速增長,同時帶動服務業成長,兩岸的《服貿協議》,本來給台灣帶來巨大的機會,現在可能拱手讓給韓國人。而且中韓FTA不只是短期間的影響,還有打亂台商布局,及台商因為關稅及機會流失而到大陸或其他地方設廠,產業被連根拔起的長期性影響。

  世界在進步,大陸不會等台灣。大陸17日宣布與澳洲完成FTA實質談判。中澳FTA生效後,最終大陸所有輸澳產品都可降到零關稅,澳洲也將有95%產品降至零關稅。而澳洲可利用雙方FTA服貿部分獲得進入大陸服務業市場的先機,包括澳洲的大學可以直接在大陸開拓生源,更多澳洲酒店可以進入大陸,並進入大陸醫療衛生與老年人護理行業。中澳FTA將會對我服務業產生衝擊,讓台灣業者在大陸將面臨更大競爭。台灣經濟問題環環相扣。所得分配、薪資停滯、高房價、人口老化、產業政策不明,都急需解決。台灣已經沒有時間再等了。要反轉台灣現狀,要突破現階段困境,經濟選民是關鍵。

  上個月底,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來台為台灣競爭力把脈,除了點出薪資停滯,代表產業競爭力沒有提升的關鍵,亦建議台灣應透過與大陸共同形成一個產業聚落,壯大特定領域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不要讓政治紛擾,延緩台灣經濟成長。

  九合一選舉,不只是地方選舉,而是兩條路線選擇的一次選舉。經濟選民應該引領風潮,引領大家在選舉中做出最好的選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913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