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菁英盲點無法解決核電爭議
2014/03/12 11:58:45瀏覽53|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4-3-11 21:39 作者:本報訊

日本311強震的3周年前夕,反核團體在台灣全島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廢核遊行,聲稱核電會禍延下一代。但是相對於反核、非核的陣營,則是對於核電慣常採取「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的擁核陣營。兩方陣營幾乎不存在對話的基礎。

難以溝通,並非毫無對話空間,而因為台灣普遍都採取「只有我知道」的觀點,以至於一個公共議題的對話空間卻蕩然不存,只剩下感性訴求。但是現實的狀況卻是,「是否要使用核電」幾乎已經是台灣無法迴避的議題。日本儘管經歷311事件後的福島核電廠災變,以至於宣告全面停用核電,但是持續將近3年後的結果卻是,用來填補核電缺口的天然氣發電,讓日本的貿易赤字持續擴大。日本原本寄望美國的頁岩氣生產可以滿足美國國內需求,讓國際天然氣在少了美國的採購後得以讓價格下降,但是現實的狀況卻不如預期。日本311周年紀念前夕,日本政府雖然還遮遮掩掩的不敢明說要回復使用核電,但是日本要重啟核能發電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

台灣的電力發展議題則是另一個脈絡。現實狀況是從李登輝擔任總統的後期直到現在,台灣幾乎沒有完成新的發電廠,將近20年內除了大潭火力發電廠是新建電廠外,台灣所新增的電力全靠發電機組的擴充而來,其中又是以燃氣發電機組為主力。當既有的機組逐漸老舊面臨退役時,台灣將很難避免缺電的窘境。這也是政府、台電對於核四廠投以厚望的原因:該廠是未來將近10年內,幾乎唯一的新建電廠。

台灣的核電議題其實很簡單,只有用與不用的選擇而已。相較於國外的核電議題還與核子武器連結在一起,對話時還需要面對民生用電與殺人武器混雜,而造成的經濟、文化糾結,台灣的核電議題要單純多了。

但是現實的狀況卻是台灣對於核電的討論幾乎不存在對話空間。因為,我們的文化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菁英事務,也不知道要如何讓人民越過知識的霸權。

核電是典型的高科技事物,而圍繞著高科技的對話就是充滿知識的霸權。不論是核電的贊成陣營或是反對陣營,都採取相同的態度。擁核陣營對於核電技術、核電廠的安全性,總是採取「相信專家」、「相信專業」的角度來發言,以至於核電廠的建造是否安全、核電廠運作,幾乎就是個黑盒子,常人對於未知事務的信心就是要交給專業。至於反對陣營也有類似的思路,例如核電廠的管理無法讓人信任、再生能源可以填補核電的缺口,所引用的也是專家之言。兩方幾乎是在進行科學知識、高科技的詮釋權爭奪戰。

這種邏輯的明顯衝撞,就展現在技術的討論。擁核陣營認為核電的安全性仍有改進可能性,卻不認為再生能源納入整體電力網具有相同的可能性;反核陣營認為核電技術的本質不安全,幾乎否定任何的技術、管理改進空間,但是卻對再生能源技術的潛力、天然氣發電的能源效率有很高的期望。

這種觀點完全的與現實脫節。人類原本就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車輛原本需要專業才能駕馭,但是科技降低了駕車的門檻;政治原本是少數菁英、家族才能掌握的遊戲,透過民主制度就連一般人也能監督;國家安全的大帽子壓得人喘不過氣,但是網路、維基解密讓一般人也可以窺探其中奧妙。討論過程中的意見對立,是要讓我們面對知識的機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讓矛盾更尖銳、更堅持。

然而,在核電議題上我們卻是打著知識行反智之實,辯論只讓我們更堅持已見,雙方陣營似乎只有相信專家、相信菁英的論點,而沒有讓常人參與監督的作法,也沒有從中找到解決核電不安全、缺電問題的方法。核電議題的討論方式如果不改變,台灣最終會在缺電的壓力下去接受核電,屆時信者恆信、不信者依然不信。更嚴重的是,我們還是沒有找到處理高科技事物的方法。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167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