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01 17:49:36瀏覽251|回應0|推薦0 | |
旺報 文/駱芬美 日本官員認為吳鳳傳說有助於強化公務員「殺身成仁」、「大公無私」的皇國精神。 你以為:吳鳳是捨生取義的英雄。 事實是:吳鳳是日本人為教化官員刻意形塑的典範。 吳鳳是在台灣民間流傳已久的傳奇人物,後有人為他立廟,成為被供奉的神祇,然而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 吳鳳的故事流傳了200多年,隨著原住民運動興起開始受到質疑、挑戰與爭論。歷史上確有吳鳳這個人,但他如何被「捏造」及「神化」的呢? 統治者造神運動 先是因部落發生災癘,原住民認為是吳鳳鬼魂作祟,因此祭拜、祈求吳鳳不要再降災害;1820年,吳鳳信仰已擴及漢人社會,當時的通事還將位於今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的吳鳳公廨改建成吳鳳廟。 日本統治時期,吳鳳信仰更有擴大的趨勢。1900年,台灣總督府官員發現了阿里山大片原始林,豐富的林木資源引起日本朝野的注意,進而展開調查,日本人因此接觸到阿里山地區的鄒族。 4年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前往阿里山地區視察時,發現鄒族不像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會襲擊、騷擾日本人,甚至還幫忙修路;日本人覺得奇怪,詢問後才知道是受吳鳳影響。後藤新平除了到吳鳳廟祭拜之外,還派同行學者伊能嘉矩考察吳鳳事蹟,但沒有大加宣揚。 年久失修的吳鳳廟1906年在嘉義大地震中傾圮,在後藤新平慫恿鼓勵之下,嘉義廳長津田義一推動募捐重建。後藤新平撰寫<阿里山通事吳元輝碑文>,推崇吳鳳的犧牲感化了原住民,也間接促進阿里山的文明開化;津田義一還請人為吳鳳立傳《殺身成仁通事吳鳳》,將吳鳳生平事蹟、捨生取義的過程,寫成詳盡的紀傳體。吳鳳的「義人」形象從此獲得肯定,卻也因此凸顯台灣原住民的野蠻形象。 重建的吳鳳廟在 再者,日本官員認為吳鳳傳說有助於強化公務員「殺身成仁」、「大公無私」的皇國精神,文部省在同一年將吳鳳傳編入教科書,自此凡是日本政府所控制的(包括台灣、南韓等)殖民地區學童都能讀到這一課。 1925年,嘉義郡守因吳鳳廟被風雨侵蝕、白蟻侵害,倡議重修,但未獲同意。5年後的10月底發生了霧社事件,日方極度恐慌,由日本人著作、該年底出版的《義人吳鳳》一書中,就刻意強調番人的「凶殘性」,以及吳鳳是如何聲淚俱下地勸番人不要獵人頭,大加讚美吳鳳是「東方的基督」。 隔年,吳鳳廟再次修建,增加了拜殿、正殿與兩側廂房,以及廣大的庭園。其中嘉義郡守佐藤房吉新立的<改修吳鳳廟碑記>尊稱吳鳳為「阿里山忠王」。落成時,第14任台灣總督太田政弘親自來祭拜,可見是有意擴大吳鳳傳說的影響力。 同年還有嘉義中學校長三屋靜撰<吳鳳傳>,並由教員改編成舞台劇;隔年,電影《義人吳鳳》發行上映,甚至傳入日本境內播映。 1937年中國發生七七事變,日本統治者怕台灣人「人心思漢」,下令撤除吳鳳廟的騎馬塑像,並禁止祭拜。可是日本統治末期為推行皇民化,一一排除台灣民間信仰時,卻保留了吳鳳信仰。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1945年台灣光復後,國民黨政府更進一步形塑吳鳳神話;首任嘉義市長宓汝卓徵詢耆老、訪問吳鳳後裔,再次強調吳鳳事蹟都是事實,不是傳說。為激發公務員捨身從公的熱忱,他呈請台灣省政府表彰吳鳳,更稱頌吳鳳是蔣中正總統「力行哲學」的實踐者。 隔年為了強化吳鳳的影響力,將阿里山鄉改名為吳鳳鄉、將吳鳳故事編入小學《國語》、《生活與倫理》課本;接著嘉義市出現吳鳳路、吳鳳中學;更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吳鳳》,電影裡的吳鳳形象─像聖誕老公公般慈眉善目,紅衣、紅巾、騎白馬的樣子,從此深植大家心目中了。 原民運動破神話 1949年後,蔣中正總統蒞臨巡視吳鳳廟,令嘉義縣長林金生予以重修,於1953年底落成。蔣中正總統題贈「舍生取義」橫匾,在園中豎立「毋忘在莒」碑;以及考試院長賈景德撰<重修吳鳳廟碑>詳述修廟始末;21年後,增闢吳鳳陳列室,後來再增建後殿及廂房,並擴建為紀念公園。 就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吳鳳神話逐步建構的後期,1980年7月,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