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28 13:04:30瀏覽213|回應0|推薦0 | |
台灣立報2014-1-27 22:02 作者:本報訊 張翠容 前以色列總理夏隆辭世已有數星期,他會淡出我們的記憶,但他生前所加諸別人的痛苦,傷痕卻仍未退去。 我在以巴地區曾遠距離見過夏隆,大胖子一出來總給我殺氣騰騰的感覺。事實上,夏隆有「推土機」之稱,這源於他在1982年於黎巴嫩所幹的「好事」。當年沙龍在背後煽動黎巴嫩長槍黨血洗貝魯特兩個巴人難民營:受害人至今仍未尋冤得雪。 多年前我採訪黎巴嫩,特別抽時間探望這兩個難民營,以了解當時屠殺的情況。曾目擊該次屠殺或事後巡視現場的記者,都忍不住激動而淚灑現場,簡直要瘋了。 屠殺結朿後第一批趕到現場的西方記者,這包括英國知名記者Robert Fisk,全部難掩震驚之情。美聯社記者Bill Foley 在現場一邊走,不停悲憤高呼「Jesus Christ」! 根據他們的報道,情形是這樣的:大部分死者手無寸鐵。男的遭行刑處決,女的躺在地上,裙子被拉上至腰部,兩腿以八字型分開;孩童不少給割喉;嬰兒屍身已變黑,扭曲一團被棄置於大堆垃圾旁。據估計,死亡人數約有3千人。 有記者表示,如果在交戰狀態中,死了一百幾十還可理解。但這樣有規模、有系統地向赤手空拳的老百姓,進行殺戳和凌辱,應被視為「戰爭罪行」、「反人道罪行」,國際法庭有責任審訊之。 夏隆辯解,指難民營是巴解巢穴,為了以色列安全,他有權清剿。問題是,屠殺前阿拉法特與巴解早已被迫流亡至突尼斯,留下來的只是任人宰割的巴人老百姓。正由於此,作為以色列打手的黎巴嫩長槍黨才可殺得如此暢通無阻。 當晚屠殺消息一傳開,以色列有30萬人上街示威,譴責夏隆的屠夫暴行。以色列群情激憤,夏隆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後來卻又當上總理,繼續他的「推土機任務」。 2001年中,28名薩卜拉、夏蒂拉難民營大屠殺事件的倖存者堅決追究責任,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正式起訴夏龍違反人道的戰爭罪行。悲憤的是,這宗官司直現在仍未判決。 屠殺至今已過了30年,真相未白。借夏隆逝世之際,再度提起此事,喚起世人毋忘歷史公義。 不分膚色種族,大家對生命的渴望是沒有分別的。你有情,我有愛,也有義。曼德拉生前曾經這樣說:「我對自由的渴望,已逐漸變成對所有人的自由的渴望。」 曼德拉曾為巴勒斯坦人大聲疾呼,指責以色列人對巴人的政策,尤如南非白人對黑人的政策。有南非記者到以巴地區採訪,認為巴人處境比南非黑人更惡劣,當中沙龍可謂有不少「貢獻」。 為甚麼當今主要大國一面倒在夏隆死後稱頌他?這實在教受害者情何以堪! (資深戰地記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