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左右看:成大廣場的命名政治
2014/01/22 10:53:01瀏覽198|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14-1-21 21:46 作者:本報訊

左看:中立空間的不可能

  近日來,成功大學新廣場的命名爭議持續延燒。成大校長黃煌煇要求成大學生們應放棄投票結果,遵守「去政治化」原則。他打趣地說,大家不妨用他自己的名字為新廣場命名;但他可能忽略了:黃校長重申「去政治」的治校原則,卻在校園空間中片面、篩選地進行去政治化,無疑是一種政治表態,他作為一校之長的言行,也形構出一種政治姿態。

  公共空間的命名,從來就是社會權力與其政治意識形態延伸的產物。西元1931年,成功大學的前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成立,在1945年日本撤台之後,成大陸續歷經「成功」、「勝利」、「光復」到「建國」校區的設立,及至民國72年增設醫學院,以及「敬業」、「自強」兩校區。上述這些校區在地理上的分布,係國民黨政權初來台之際,於校園空間的「拓疆」歷程中,意圖傳達教化的政權認同意味。

  如今,戰後60年來,當前的政治情勢隨著全球化與兩岸關係的變動,「光復大陸」與「反攻大陸」等當年的反共意識,如今已成為台灣社會與政黨政治裡過時的戒嚴餘燼。然而藉由空間命名,所部屬、嵌入的空間政治,卻已如影隨形,內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成為植入戒嚴時期教育的反動裝置。這個內化的症狀有多嚴重?大概就如對於中正、光復與建國等字眼的政治性,如空氣般覺察不到的病入膏肓了。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跳脫命名政治的意識形態之爭

  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間命名政治,已經無所不在。公共空間的命名,展示了空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對於特定歷史地理、意識形態與價值理念的偏好。競奪命名政治,似乎已成為競奪意識形態優先性的空間戰場。

  但就算如此,爭得了空間命名的意識形態優先性,也未必代表那個「命名」本身的價值,就能獲取某種普世價值的地位高度。換句話說,就算是支配性的權力,當前早已隨著中正路、中華路、中山路、光復南北路、愛國東西路……等散布在城市空間中,這些詞彙背後意識形態的有效性,早已隨著其理想性於實踐上的自我破滅,而成為無意義的地名。

  反過來說,就算是成大新廣場真的成功爭得了多數參與投票學生們所願的「南榕廣場」,也不代表成功大學自此之後便脫胎換骨,校園裡瀰漫著一片鄭南榕嚮往、追求的「自由時代」。

  欲解殖民、擺脫空間中的威權象徵,並不在於重覆過去封建政權所為,法西斯式地剷除、消滅一切殖民的痕跡。更重要的,反而可能是怎麼在這些爭論過程中,拓展民主化實踐的空間。因此,最後仍需回歸有意義的爭點-也就是成大校方究竟在這場校園投票中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運用什麼樣的程序杯葛多數決結果?又或者,決定命名的方式,需要的是比多數決投票更細緻的民主操練?

陸已興/國小教師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070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