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春樂活坊】潘懷宗的慢管教養-我家是動物園
2013/11/15 13:47:38瀏覽229|回應0|推薦1
 

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在心與心之間。在教養孩子時,你需要放慢一點腳步,用心去傾聽、用眼睛觀察,才能洞察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文/潘懷宗

超愛動物的老大

我有三個孩子,老大是兒子,叫若承,個性溫和,不太會與他人起衝突,從小到大,我和太太都對他很放心。他喜歡上山下海,接觸大自然,對動物更是迷戀不已。
我對動物則是敬而遠之,在實驗室照顧動物已經夠累的了,回到家裡,休息的時間都不夠,不想再照顧動物了。若承跟我完全不一樣,他實在太愛動物了。

每次全家出遊,只要稍稍一晃眼,他的身影就會消失不見,每次都得讓我們扯著嗓子四處找人。有一次找了好久,才發現,原來他跑去草叢找一些蜈蚣,讓我們又好氣又好笑!很多人害怕蜈蚣,擔心被咬以後會又痛又腫,所以逃之夭夭;若承則總是小心翼翼地呵護牠們,生怕牠們受到了驚嚇。

愛動物是若承與生俱來的天性。只要有人惹到動物,他一定會翻臉。有一次,他在天母街上走著,看到一個人用鐵鍊圈住一隻小猴子的脖子,牽著牠快步走著,若承立刻憤憤地說:「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動物呀?簡直是殘害小動物的行為!」,如此激動地為猴子打抱不平,要不是我們多加勸阻,甚至差點就要衝上去和對方理論。

流浪狗之家的常客

若承念高中時,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隻受傷的流浪狗,遍身又髒又臭,一般人多半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會想趕牠走,但他二話不說,立刻將牠抱起,直奔動物醫院,把身上僅有的四百多塊全部拿來當作醫藥費,直到牠被醫治好了,才把牠送到流浪動物之家。

高三那年,他常到臺北市士林區社子堤防的洲美街流浪狗之家擔任志工,一有空就去幫忙溜狗與餵食, 替狗洗澡。這是一位英國人Se a nMc -Cormark創設的機構,聽若承說,Sean以前在英國一家鄉村酒吧當經理,來到臺灣後一邊教英文,一邊四處旅遊。漸漸地,他發現臺灣有許多可憐的流浪狗,它們患了皮膚病、被車子撞斷腿、被人虐待⋯⋯讓他看了於心不忍,最後,他發現自己再也沒有辦法坐視不管了,於是投入救狗的行列,救援的數量多達數百隻,後來也開始自己養狗。若承跟 Sean 很有話聊,即使後來他到美國去念書,還是很關心 Sean 收養的每一隻流浪狗的情況。

念動物系是一生所愛

由於若承太愛動物的關係,我們的家裡就變成了一個小型動物園,雖然一家人必需長年與好幾種不同動物相處,卻也增添了家裡歡樂的氣氛,但同時帶來的困擾也不小。作父母的,都冀望孩子能夠開心,對此我也就不多加干涉。

當若承申請到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動物系時,我其實一點都不意外,畢竟那是他的最愛,他早已打算用一輩子的心力來照顧動物。在寒、暑假期間,若承會去美國華盛頓州當地的動物醫院做義工,照護動物,回臺時也會到臺大動物系進修。2012年,他從大學畢業,且繼續申請獸醫研究所就讀。

協助判斷力

若承申請美國研究所時,由於我是過來人,同時也很關心他想申請的學校及申請的條件,於是特別抽空陪他一起去南陽街補習班搜尋相關資訊,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孩子的成長。只要孩子喜歡的事,我多半不會拒絕,而是選擇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一個孩子會下判斷、做決定,並非短時間就能學會,而是從小透過與家人互動,同時從學校與社會累積了足夠經驗,才能逐漸學會。只是,判斷能力會隨事情的複雜性變得愈來愈艱難,有時也經常會超過孩子的能力,身為家長,有責任協助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何才能學習正確的判斷呢?首先,家長必須先引導孩子了解整件事情,從了解過程中進而下決定,而不是省麻煩,直接給孩子自己的答案。因為,判斷往往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最後決定也都不一樣,因此,要培養孩子擁有做出關鍵性決定的能力。家長可事先判斷哪些是簡易判斷,哪些是難度較高的判斷。比方說,孩子要買藍色、白色或黑色的鞋子,因為牽涉個人的喜好,是較容易的判斷,但是要不要養狗、養寵物就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了,它會涉及個人的能力,個人時間,以及家庭中其它成員的接受度⋯⋯等等。

當初,我一開始並不同意若承養狗,就是因為家裡沒有夠大的空間,還有考量到餵食、衛生等問題,不是「要養」或「不養」這麼簡單,其實,這些溝通過程也是幫助孩子自行判斷,讓他了解很多事情絕非只有「二分法」而已。

搞懂孩子,以同理心相待

我每天在外頭工作相當忙碌,回家後還得準備資料,所以一向與動物保持安全距離。後來若承開始在家裡飼養各式各樣的動物後,我勉為其難地接受與動物近距離的接觸,有時難免對我的生活造成一些干擾,但孩子們喜歡就好,屋裡有孩子們的鬧聲、笑聲、與愉悅的氣氛,反而是件很快樂的事。

老婆及孩子也知道我有太多事情要做,通常不會要我協助餵食之類的事,我們也不會因為動物的問題發生爭執。孩子們從小到大都與我們維持和樂融融的親子關係,坦白說,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就是順著他們的毛摸,減少反彈,採柔性勸導。懂這個「懂」字很重要,可是卻又很難。畢竟,為人父母的「懂」,跟小孩不斷成長的「懂」是不相同的。雖然孩子是自己生養的,但他們畢竟還是獨立的個體,不是複製了另一個自己,所以要格外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性格與需求,成長及發育過程的身心變化,而且要試著將心比心,不要強迫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甚至用自己的想法綁住他們。

喜歡孩子和「懂」孩子是兩樣情;懂得,才知道如何平衡彼此之間的不同觀點。我認為,教養的關鍵點是必須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了解他的所思、所想,這才是真正的懂,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孩子。

我在醫學院教書時,大一新生要到醫院擔任志工,目的是透過推輪椅等服務的工作,讓他們理解一個病患的身心狀態,藉此讓他們早些體會病人的不舒服,並且能以同理心來醫治自己的患者。

我常覺得教養孩子這件事跟對待朋友、員工及夥伴一樣,不能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而是要從孩子的立場去設想,也就是同理心。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與孩子互動,教養這件事會變得比較容易,而且也比較不會陷入僵局。

同理心的本質是「心態」,在要求孩子對自己負責任之前,要先用心去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困難是什麼?造成他們偷懶、耍賴、不高興的原因是什麼,再透過陪伴、鼓勵等方式,幫助他們找到勇於負責的快樂,幫助他們建立追求成就光榮的動機。

(摘錄自《潘懷宗的慢管教養》/平安文化出版)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本期十一月號《BRAVO!快樂升學》雜誌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948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