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春小鳥
2007/03/18 23:52:31瀏覽837|回應0|推薦4

杜忠全

有些歌曲原是再熟悉不過的,在自己自覺得生命的存在時,他們就已經在的了。當初聽到這些歌,甚至於學會了哼唱這些曲子,似乎就跟自己幼年時期在方言以外學會了標準語那樁事是同時發生的。時光荏苒,歲月悠悠,往後的年歲裡,總是一再地聽、乃至反覆地哼唱這些歌曲,就跟自己無時無刻地都要吸進氧氣再呼出廢氣一樣,這種無意識的自然動作,已經再不需要去費神思索的了。

《青春舞曲》就是那樣的一首歌。

童年裡唱《青春舞曲》,當時大人們之所以會教我們唱這支歌,大概只是因為它的旋律簡單,而且唱詞簡短──除去重複的部分不計,也就只得區區的四句了。四句唱詞一遍又一遍地在黑膠唱片上反覆播唱者,也在我們的嘴裡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太陽下山了又換另一邊的山頭重新露出火紅的臉蛋兒來,唱得屋前屋后的紅花綠葉開了又凋、凋了又吐新綠;唱罷一遍又一遍的,然後是,童年也就在日升日落和花開花謝的無間輪轉裡,一陣煙似地消失無蹤了!

那是中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謠。遙遠的地方,那是在亞洲大陸的腹地,遠離蔚藍的海洋,而在大漠的周邊地帶。生活在赤道邊緣的海島上,我們當時的想像,都還沒能去到那麼遠的天邊呢!他們的陌生語言我們當然都不會懂,只是,那經過譯寫之後傳唱開來的異域風情,卻早已透過唱片的傳播與學校音樂課裡的課堂教唱,而融成了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了。

因為接觸的年代早,遠在自己懵懵懂懂不知天高地厚的幼年時段,所以向來都只當它是歷久傳唱不衰的兒童歌謠,沒多大的學問的。甚至於如若不是在無意間翻看到相關資料的話,也不曉得那是什麼人採集得來的民間歌謠:是王洛賓了嗎?這名字聽來似乎就跟那偏遠的邊疆地區,也跟我們的童年一般遙遠了呵!

1939年採集得來的維吾爾族民歌,但那僅只是洛賓老人的紀錄和譯寫下來的年代而已了。這支青春歌謠本身,在那天地洪荒的無垠沙漠與星散各處的綠洲之間,肯定是被當地的人們傳唱了更久遠的年代的,而我們自己的童年,比起那悠長的歷史時間來說,就更加顯得微不足道了!

小學時,我們跟著音樂老師的琴音與小夥伴擠在教室裡大聲地齊唱這支歌。雖然那時壓根兒都不曉得青春究竟為何物,但小夥伴站在一塊兒唱歌的時候,毫無疑問的,大家都是很快樂的。唱歌純粹就是張大嘴巴唱歌了,那時節在哼哼唱唱之間,我們當然不會去想那麼多的。今天黃昏落下去的夕陽跟明天早晨打東邊又升起了把我們給叫醒的旭日,以及今年落謝而去的花跟明年在枝頭上重新綻放的花,這起落開謝之間悄然無聲地消遁而去的時間,並不會讓我們衍生起多少的感慨。近來重聽到這支老歌謠,卻無端引發了一番尋思。那簡單的旋律與精簡的唱詞,卻原來不是當年的小毛頭歡喜悅意地哼唱之間可以輕易領悟的呢!

太陽下去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ㄧ樣地開,這時間流轉的自然定律,任誰一聽都能明白的。遠在青春以前的黃毛小兒,往往總是輕易地唱過了這兩段詞,於是也就認識了身邊自然現象的尋常變化。流淌的時間日夜輪轉不息的,小孩長大了後,一旦再次聽到這同樣的唱詞,或許便會驚覺歲月的飛逝無情了。然而,天地自然,終究是沿著它的運行軌跡,一刻都不停留地往前飛擲而去的,說它無情,那只是因為有情人類的情意炙盛,因而對自然界的運轉定理,無法在情感上與之密切地契合無間而已了。但是,這簡短的兩段唱詞,畢竟只是一種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沒有捎帶任何的情感色彩於其間的:陳子昂當年登幽洲台時面對天地悠悠而衷心感慨的生命孤寂之感,比這還要憤慨多了!說它適合作為兒童音樂初體驗的教材,大概就是因為這兩句看似簡單,而其實內蘊無窮的唱詞了吧。

日日都體驗得日頭昇沉與明滅,也都會感覺到身邊的花草樹木的吐綠開花以及和泥凋殘。然而,美麗的青春小鳥飛去無蹤影,比之自然無情物的悄然生滅,卻要更教人心生感慨了。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數也數不清的,為什麼就必得是小鳥呢?歌詞末後反覆唱著的”別的那呀唷”,以前只當作是毫無意義的襯詞──據說那也是維吾爾語“小鳥”的意思。小鳥以一副輕盈的體態凌空翱翔,活似生機勃發又踴躍跳動的青春,但飛過了眼前,轉眼就消失無蹤了!原本只是自然界的現象流轉,而這無限流轉的自然現象,雖然無關乎生命生滅之嘆,卻因為橫空劃過的美麗小鳥,遂而引發了對生命有限的喟嘆。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那是順著它思緒應當的理路,由人而及己,對自我的最終也將在自然運轉裡無可避免地消失無蹤,也就不能不感到莫可奈何了。

叫做青春舞曲,歌詞如此解讀起來,卻蠻叫人傷感的。然而,那簡單的曲子哼唱起來,卻顯出一副都無所謂的模樣。嗯,那是西北民族面對著荒漠的艱苦生活,因而衍生出一種樂天知命的感悟嗎?還是一代人隨著青春小鳥消失而去了,還有著代代相衍、接續不斷的青春來繼續他們的生命呢?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那來自遙遠地方的青春舞曲,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吧,我想……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htc&aid=82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