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絲竹中秋
2011/09/12 13:32:17瀏覽925|回應0|推薦7

◎杜忠全
舊曆七月的最後一張撕去了後,八月中秋就在轉角處等著現身了。
說真的,對於七月節鬧騰騰的街頭光景,我一向不熱衷,也壓根兒翻不出什麼記憶情感來的。傳統的七月節,不管那是中元還是盂蘭盆,除了一般家庭少不得的過節祭祖,我們家是半點兒節日氣息也沒有的。一整個七月節,城裏城外的街區慶典和各門各戶的焚香燒紙,我們家按老祖母延續而下的傳統,是一概不作興這一套的。來到八月秋節,才是堆疊許多溫馨回憶的傳統節日,只是,過節的方式和心情,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不同……
小時候,童年老家所在的鄉區地帶,家家戶戶幾乎無不祭月的。晚飯後八九點鐘,人們都在院子正中擺起方桌,讓素果祭品把桌面給占滿了再點起香燭,尋常日子鮮於亮起的屋外燈管,登時也把院子照得光燦燦的。圓月當空高懸,大人們忙進忙出地准備祭月,大小孩子也提著自制或市場上現買的燈籠紛紛出動,平常入夜以後都被關在屋裏溫書做作業的,這一天夜裏都獲得解放,得以放肆地耍鬧一宿了……中秋的兒時記憶,吃喝玩樂的當然不少,但最先浮現心底的,總是跟燈籠有關。那透明色紙裏頭的微弱照明,雖然不時會讓風給吹熄,卻仿佛照亮了整大段的童年——甚至比當空升起的那一盞渾圓天燈來得亮!
長大之後,當然沒興致再提燈巡行,但照舊得年年過中秋。後來的中秋,是看著家裏的後輩小人兒提燈過節;比起我們從前自個兒糊貼的陽春燈籠,他們的顯然要炫得多,往往是燒不壞摔不破又吹不熄的電子塑膠燈,每每還一路唱起時下流行的曲調。只是,那時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似的。中秋少了些什麼呢?哦是的,是院子正中的祭桌早教撤了去,後來,後來人們多不在中秋夜祭月了。於是乎,每到中秋,就只是桌案上多出了一盒盒應景的月餅。節日前,人們熱絡地往來饋贈,節日後多得來不及吃完的月餅,提醒你這節日來了又去,歲月無聲無息地匆匆又一年,只是少了往昔的雀躍與期待。
後來遠去他鄉了,中秋節望月,月,當然是故鄉的圓。記得有一年,一個熱心人關懷備至地遞了盒小月餅來,提醒說快過秋節了。提著月餅回到秋意漸濃的山頭,我把精致的餅盒打開,數了數不下十來個的精巧小月餅,心想如何獨吞得了,於是不無開心地撥打宿舍電話,將月餅分贈給幾個同樣淪落天涯的異鄉人,僅留下三兩個來陪自己過節。異鄉的秋夜嚼起月餅,覺得那滋味還不如窗外頭的天邊月:那團團圓圓的雖不是故鄉月,卻也仿似故鄉月,秋夜朗空,還是挺耐看的就是了。只不過,窗外頭總不時飄進一陣又一陣焦膩的肉香,中秋,幾乎變成集體烤肉節了,豈不怪哉?
去國又還鄉,中秋不再有千里外的牽掛了,日子每每只是尋常。只是,市場上的應景布置,還是提醒著節日的來臨。只是,中秋又如何呢?月是尋常的故鄉月,月餅,而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天想吃而買不到?如今到了這年頭,提燈更別提了,祭月尤其更不合時宜,但總該還有一些什麼,讓過節的日子來得不一樣吧?
那就准備一點兒心情吧。

中秋晴或雨,月亮露臉或躲起不見人,但日曆上分明提醒,這節日是錯不了的了。回想這幾年來的中秋,那是循例有一二場月下聚敘,從半個月亮現身天際開始便錯開日子來邀約了。應節的中秋聚,飽食的正餐和餐後茶敘及閑話胡扯之後,有時披著銀白的月色循夜路回家,或者毫無預警地刮風灑雨,你便趕在風裏雨裏不無狼狽地回到家。回到家裏,而中秋,只要不急於熄去燈火,便未算完結;無論陽臺外的天邊月在不,節日依舊得以繼續。
那就聽上幾段絲竹清音,讓節日的悠長氣息繼續蔓延,反正,反正中秋就合該有絲竹的……
於是乎,提燈是童年回憶,祭月是陳年舊事,睹月思鄉也成前塵往事了,而今月到中秋,每每我只管在生活忙碌的間歇裏,好整以暇地聽幾段絲竹——而且偏是平日興趣不大的江南絲竹。絲竹嫋嫋,不抒情也不嘮嘮叨叨地敘事說古,這水氣淋漓的純器樂,只是充作清夜裏並不喧鬧的背景樂音,偶爾讓一些錯落在不同時間段落的老畫面回播,就像人們年年都講一遍月裏仙子的不死神話,或者玉兔、蟾蜍還是伐桂的古老傳說一樣……
反正,反正節日就合該穿綴著一些回憶的。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南洋商報,商餘版-流光有情)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htc&aid=563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