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4 13:36:03瀏覽10571|回應0|推薦36 | |
103.0426日,「馬祖藍眼淚之旅」的第二天行程目標是東莒島。 昨夜在北竿島的塘后道沙灘上如願的看見了「星沙」後,心滿意足的回民宿休息,只是夜裡開始下起雨來,所以原本預定今日的第一個觀賞日出的行程只好取消,吃完早餐就搭車到碼頭,搭船回到南竿島後再轉搭船前往東莒。 從南竿島轉往莒光島所搭乘的船是一艘較大的「馬祖之星」,看起來很豪華氣派。 馬祖之星內部也十分的寬敞舒適,很像台東開綠島、蘭嶼的交通船。 今天前往的東莒島屬於馬祖縣的莒光鄉,莒光鄉公所的網頁這樣介紹莒光的地理位置: 「莒光鄉有東、西莒兩島,鄉公所位在西莒島,但在面積上,東莒略大於西莒。東、西莒兩島四面環海,且多峽灣港澳, 極富漁獲之利。目前東莒島上居民約兩百餘人,這裡不但曾經是平服倭寇的古戰場,也是屹立於閩江口不滅的明燈,除戰備工事外,古樸的福正與大埔兩座漁村、年 代久遠的二級古蹟東犬燈塔與三級古蹟大埔石刻等,均值得憑弔一番。」 航向東莒的的航程上,天氣依然不佳,陰雨綿綿加上視線不好使今日的東莒之行充滿變數。好在經過50分鐘的航程,很快的就到達東莒島,下船後天氣也逐漸轉好。 猛澳港旁的大海灣旁,軍事據點上巨大的標語:「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同島一命」,讓人驚覺這裡曾經是戒備森嚴的戰地。 每天往返的交通船,是孤寂的東莒島島民每天的大事,船來時短暫的熱鬧之後,隨著船隻的離去,東莒島重回寧靜。 先到船老大民宿安頓行李,民宿旁的東莒傳統建築,斑剝的牆面上處處是時間留下的刻痕,很難想像這裡就是東莒島最熱鬧的地方。 午餐之後一人一輛機車,在島上開始巡行,東莒島很小,不到一小時就可以環島一周。 第一站,是東莒遊客中心旁的福正村。 「福正村是「福裡」、「澳正」之總稱。位在東莒島東北端,居民雖已大多遷居,但隨海崖而建的閩東聚落仍保存良好,山頂上有一座著名的東莒燈塔,列名國家二級古蹟。 全村背倚燈塔而築,閩東式的花崗岩石屋,緊湊地錯置於小小的平地上,雖然時代的轉變,人去樓空,但依山面海的漁村形勢,和一顆印式的石屋,彎曲狹窄的巷 弄,遠遠望去,宛如一座石頭城。村貌樸實,又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傍晚時分,佇立在港口旁的涼亭,憑欄遠眺,火紅的日輪漸漸西沉,將海面染成一片金碧 輝煌,常令遊客不禁駐足,流連於此地的素樸自然之美。」 福正村幾乎已無居民居住,大批的傳統建築已逐漸的荒廢中。 一些還保存良好的建築,可能還有村民居住。 退潮的福正港灣中,還有幾艘繫泊的小型船隻。 當然最顯目的還是山頭上的軍事陣地 福正村村落大門口新建的一批仿古建築,不知是否做為民宿使用。 四月的午後,整座東莒島靜悄悄的,只有海風呼呼的吹過。沙灘上一輛戰車仍然據守在空無一人荒蕪的陣地上,當年那些遠離家園在此服役的年輕弟兄,曾經陪伴他度過多少的風雨歲月,如今弟兄們早已返回家鄉成家立業了,只有每年春季盛開的天人菊熱情的與他為伴。 東莒島的旅客服務中心也設在福正村,我們是今天唯一來訪的遊客,服務人員熱情的接待。 第二站是福正村小山頭上的東莒燈塔 「東莒燈塔又名東犬燈塔,創建於清同治11年,於民國7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在結構上,東莒塔身為花崗岩石材,牆厚99公分,座身向上微縮。燈塔的高度約19.5公尺,登 上內部的螺旋狀樓梯,就會與塔頂的鏡機相遇。過去內部的燈器採用二燈蕊多孔油燈,後來改為白熱石油氣燈,為英國伯明罕強斯兄弟燈塔公司的製品,這家公司同 時也負責燈塔的建造。燈器發出2萬9千燭光的光力,再經過蚌型玻璃透鏡折射後,光程可遠達16.7浬(約31公里)。」 「東莒燈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連接燈塔與辦公室的草地上,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的白色矮牆,一 般遊客都不明白這道白色矮牆的功能,據燈塔守塔員表示,由於燈塔所在位置的地勢較高、風力強勁,這道防風牆可以讓工作人員在強風吹襲時,低身快速通過,工 作人員手上的煤油燈才不會被吹熄。」 「雖然東莒燈塔每夜依舊閃耀著一長兩短的燈號,但在GPS衛星定位系統發達,輪船都裝有先進雷達的今天,燈塔不再背負實際的引航功能。儘管如此,這座燈塔卻已成為東莒地標,也是遊客白天前往欣賞古蹟、拍照留念,夜間在此賞月與觀星,令人留流忘返的最佳景點。」 燈塔所在的小山頭上視野非常好,也意味著海風極強,高大的植物無法生長,低矮的野花則是把握春天回暖的天氣,遍地的開放。 燈塔後方有兩座古老的「霧炮」,是當年燈塔的標準配備,春夏之際海面平流霧大時,燈塔的光芒會被霧掩蓋,那時就會發射大砲,用炮聲提醒往來船隻燈塔方向所在。 這時候我發現霧砲前方有一些軍事的碉堡建築,很像我所熟悉的砲兵部隊佈署,立刻吸引了我前往探查。 果然,碉堡裡是一門155mm口徑的加農砲,是我33年前在金門擔任連長時所使用的武器,所以會如此的眼熟。 巨砲靜靜的矗立在潮濕的碉堡中 砲身上凝結著露水,已經出現斑斑的鏽痕。對於我這老兵而言,這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事,心中的感慨也特別的深。這是國家多麼重要的軍事裝備呀!兩岸關係雖然日趨平緩,但是中共從未承諾不以武力犯台,這樣的場景讓人看來憂心忡忡。 近年政府為了裁減國防經費而大肆裁軍,不知主政者是否曾親臨第一線觀察,這樣的戰備狀況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嗎? 東莒島之旅的第三站是神祕小海灣: 「位在福正村南面的神秘小海灣,是最近這幾年才被大力推荐的新景點,灣澳道路崎嶇難行,但海蝕地景優美,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附近設有觀景台,讓遊客駐 足。從某個角度望去,神秘小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因此民間流傳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因此又名呂何崖。」 東莒島的第四個景點是大浦港,也是相傳藍眼淚會出現的地點。 大埔原名「大浦」,福州語彙「浦」為小港灣之意。東莒附近海域早先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澳口開口向南,為一個天 然港灣,景色秀麗;聚落區朝向的「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採取合宜的漁作澳口,因而 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與習性。 大埔澳口外面不遠處,有一座林坳嶼立於海上,島嶼蒼翠,植物生態資源豐富,但目前並無交通工具可以前往,只能遠眺美景,拍照留念。 昔日的大埔,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國民政府遷台之前,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居民200餘人,港外停泊近百艘漁船,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但後來由於漁業蕭條,人口外流,村內只有一兩戶人家偶而前來居住,昔日的漁村榮景已成追憶。 大埔村的這一片海灣,就是傳說中東莒島曾經出現藍眼淚的海灣,期望晚上再來時能夠有好運氣。 大埔村一面牆上的大型海報,顯示這裡曾是一部以明朝為背景的電影「花漾」的拍攝地,描寫盤聚於此地的一群海盜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 在島上走訪了四處景點之後,返回民宿用晚餐,入夜之後的好戲正式上場。民宿主人帶領我們到猛澳港碼頭等待藍眼淚的出現,因為依據他的經驗,今晚碼頭出現「藍眼淚」的機率最高。 船老大民宿主人因為是漁船船長,對於附近海域的情況最為熟悉,據他說藍眼淚是由渦鞭毛藻受到外力的刺激時所發出的藍光,要我們等待在碼頭的階梯旁,窩鞭毛藻受稻浪潮的衝激,最容易在此發出光來。於是我們架好相機,耐心的在碼頭邊等待,隨著天色越來越黑,終於有人大喊 :「出現了!出現了!」經過他這麼一喊,大家專注的凝視水面,果然水面上出現一點一點的藍光,隨著波浪上下起伏著。 窩鞭毛藻所發出的藍光非常微弱,所以非常怕光害,有辦法的船老大居然把碼頭上的燈光全部給關了。 這幾張藍眼淚的相片,是我使用大光圈的鏡頭,採用長時間曝光才拍攝下來的,只見藍色的光點在岸邊隨著潮水不斷的打轉,長時間曝光之後階梯邊出現藍色的光影,就向沿著階梯流入海中的藍色淚水,或許這就是藍眼淚名字的由來吧。 夜色越深、光線越暗,或許是眼睛已經習慣了微光,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水中的藍色光點。只是或許是數量不夠多,藍眼淚只出現在階梯旁,遠一點的海面或礁石旁都沒有出現,傳說中數量多時整個海面都會變成藍色的「藍色啤酒海」,那樣的壯觀景觀一直未曾出現。 拍到晚上十點多,天空下起細雨,還隱隱的聽到雷聲,基於安全大家這才決定撤退。只是聽說已經有一群人提早離開,到下午去過的大埔港尋找大片的藍色眼淚,讓後知後覺的我心裡不無遺憾,但是看著越下越大的雨勢,只有認份的撤退,只有祝福那一群朋友能夠拍到壯觀的藍眼淚場面了。 來馬祖的第一個晚上,就在北竿島的海灘上就看見了藍色的星沙,第二天晚上在東莒就看見了真正的藍眼淚,我們這一團的運氣算是好的了,爾後的兩天晚上會有更好的運氣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