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5 01:53:39瀏覽454|回應3|推薦7 | |
從上個學期末﹐Mia班上開始了「念一千本書」的活動。每個孩子每天都要唸一點課外書。(其實他們並沒有『課內書』--實質看得到的教科書﹐除了一本數學課本讓家長看得到外﹐其他的課程都是『無書狀態』。)每看完一本書就會在一隻蜈蚣身上塗一個小格。看看是否可以在暑假前全班可以念完一千本書。如果要由全班平均分擔一千本書的話﹐那每個孩子要在暑假前念完44本書。現在他們已念完四百多本了﹐還差六百本書。有些投機一點的孩子就會念特別薄的書﹐或是特別簡單的書。但是看在眼裡的老師並不會出面阻止﹐「再簡單的書也有可以學習到的地方」﹐以及「看簡單的書總比不看書的好」是老師們的哲學。每天在看書的時候也要做記錄﹐寫在表上﹐看看自己看了多少。老師還會不時寫信提醒家長﹐不要忘了叮嚀孩子在家的時候也要閱讀。讓我們這種常忘了登記孩子在家閱讀進度的父母汗顏。 米亞的學校會這樣重視閱讀﹐其實並不難以了解。這裡的教學並不是像台灣的黑板教育。(註:黑板教育是指老師在黑板前面很賣力地教書﹐小孩子們排排坐好﹐聚精會神地聽課。我並無對黑板教育有任何負面看法.畢竟在台灣受的十幾年教育都是這種黑板教育. )在這兒每個孩子都要經由閱讀來吸收知識﹐就是數學也一樣。老師只是「用來」啟發孩子﹐及解答問題。如果孩子不喜歡閱讀﹐或有閱讀障礙﹐那就很難吸收知識﹐就有可能落在同學的後頭。而到了國中以上的階段﹐若是閱讀速度不夠快﹐就會有「書唸不完」之恐慌感。所以這兒總是希望小學生盡早養成閱讀習慣。 聽說在台灣﹐現在也開始提倡孩子要多念課外書。以前上小學時﹐家中只有教科書可以看﹐所有其他的課外書在爸爸的眼裡一律都是「雜書」﹐不值得一閱﹐並「有害身心」。家裡除了課本外就只有爸爸的康熙字典和顏真卿(或柳宗元﹖)筆帖一本。課本在分下來的第一天就翻完了。翻完自己的書﹐就去翻姐姐的課本。最喜歡的就是有故事的課文。除了這些課本﹐父母也樂意讓我們買參考書﹐參考書上的故事也一下子就翻完了。學校有課外活動的書﹐雖然一班可以分到六七十本之多﹐但很多重複的書目﹐真正唸到的也只有十幾本而已吧。在那時正是求知心切的時期﹐買不起書﹐只好經常到書店去「看書」﹐或是和家境好的同學借書。那時因為唸的是音樂班﹐有好幾位同學的家境不錯﹐父母也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不是像我們這種有讓孩子自由發展的父母。有時到這些同學家去玩﹐最吸引我的恐怕都是書架上那一排排印刷精美的兒童讀物吧﹗ 不過奇怪的是﹐台灣的童書作家很少﹐少得和台灣的總人口數不成比例。在書店擺的童書﹐那些看來印刷優良的兒童讀物許多都是外文翻譯過來的。翻譯的筆法往往讓人覺得不通不順﹐沒辦法當床邊故事唸給孩子聽。至於青少年的讀物並不是沒有﹐但是本土的作家作品真的偏少。我記得我小時候念的福爾摩斯探案及亞森羅頻盜案都是由日文版翻過來的。所以福爾摩斯並不叫華生「華生醫生」而是稱他「華生君」哩﹐對了﹐好像還譯成「華頓君」﹐幫華生醫生改名換姓了。不過從日文翻過來的至少還通暢一些﹐從英文翻過來的有時會讓人看得「霧煞煞」﹐根本看不懂。我有一本極早期的「咆哮山莊」就是這樣好像用「翻譯機」直接印下來似的不通﹐看得令人噴飯。 看來鼓勵米亞當中文童書作家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各位﹐如何﹖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