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2009/09/02 15:54:05瀏覽436|回應0|推薦11

最近常常在本地的雜誌上看到有關於青少女自殘及自殺的報導。有些孩子因為把自己自殘的「證據」藏匿得很好或者父母的確疏於照顧﹐往往在得知孩子有自殺的傾向時﹐已經太晚了。在求醫的過程中﹐有時也讓孩子有機會擺脫醫護人員或家人的戒護﹐達到自己「求仁成仁」的願望﹐讓活著的親人慟不欲生﹐許多的父母自然是有一千萬個不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一意求死。

 

人家說「好死不如歹活」。活著就有一個希望在﹐但是想求死的人心中大概已無任何希望或欲望(除了想死的欲望外)。年紀大一點的老人家或長期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會有想「一死了之」的「念頭」大概是很正常的。(請注意﹐我說的是念頭﹐而非欲望。)年紀比較不大卻中年失業﹐若兼婚姻不如意﹐再兼被人倒會倒債的人也會有「死了一了百了」的「念頭」。台灣的升學壓力很大﹐每年總會有幾個「看起來很開朗」卻「實際上心事很多」的資優生因升學壓力而自殺。而有這種因升學壓力想死的「念頭」的學生應該很多吧﹐只是沒有「真正」行動的「勇氣」而已。(這種勇氣就不要了吧!) 還有被「霸凌」的學生大概也有不少有「死了乾淨」的念頭吧! 我想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可能都曾碰到過有「想死」的念頭的「不如意」時期。但是那種「念頭」卻不等於「決心」。(不然世界上就沒有人口爆炸的危機了。只剩下「去死卻沒死成」的人﹐這樣人口就所剩不多了。)

 

在瑞典﹐小孩子(青少年)大概不太會有升學的壓力。但是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卻比台灣的孩子高了很多。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這麼「一心求死」的呢? 在看了這些報導之後﹐我也著實害怕﹐哪一天我家的小孩也鬧自殺。所以我想先自力救濟。

 

我們家以前的鄰居有兩個小孩﹐一男一女。女孩子姑且稱呼她Sofie! 我們家不是太常和鄰居打交道的。總覺得保持「君子之交」的距離就好了。再加上鄰居其實也離我們家一百公尺﹐所以我並不是常和鄰居聊天。Calle倒是常在工作時被鄰居「打擾」﹐借這借那的﹐好不煩人。Sofie的爸爸是從小就移民過來的希臘人﹐媽媽則是土生土長的瑞典人。在Sofie約十六歲時﹐和她挺親的外婆過世了。從那個時候﹐Sofie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不愛說話﹐不想上學﹐並有自殘的習慣。剛開始﹐她的媽媽以為那是因為外婆過世的原因﹐讓Sofie變得很憂鬱。但是後來情況嚴重到她意圖自殺三次。最後住進青少年精神病院﹐讓院方二十四小時戒護。經過約一年半的心理輔導後﹐Sofie才對心理醫生說出為什麼想死的原因。原來Sofie的爸爸在娶她媽媽前另有過一段婚姻﹐育有一子。離婚後孩子歸媽媽撫養﹐但還是有和爸爸接觸。這個兒子比Sofie大約十歲。在Sofie姐弟還小時﹐有時Sofie的父母要同時出門時就請這個「半兄」來當「臨時褓姆」。結果卻「引郎入室」﹐這個「半兄」竟然性侵年幼的SofieSofie在潛意識下強迫自己忘掉這段不欲人知的事情。事隔多年後卻因外婆過世的悲傷又勾起這個不堪回首的記憶﹐從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淵而不知如何自救。只好用自殺這種強烈方式向父母及社會抗議與求救。

 

後來Sofie的媽媽堅持去告她先生的兒子﹐這時的他都已結婚生子了。但是因為事隔多年﹐證據不足﹐案子無法成立﹐最後不了了之。而Sofie在住在醫院一段時間後﹐又轉到青少年更生所﹐更生所鑑於她需要和家庭分開一段時間﹐幫她找了一個住所安置下來。在那其間﹐連Sofie要回家探親都要由更生所的護士陪同才可以。現在據說Sofie已經康復了﹐又回到原來的家住。去年他們找到更合適的住處﹐就賣了房子搬走了。希望現在的Sofie真的是身心健康才好。

 

小孩在到了一定的年紀後﹐父母的地位就落在很後面了。老師、同學、朋友及學校的環境都比父母的份量「重」得多。想想看﹐孩子一天在學校的時間有多少﹐而父母和小孩真正相處的時間有多少﹐那就可以得知所以然。因此學校及同學間的一切都可以牽動到一個孩子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一個看似開朗﹐和同學互動良好﹐成績優良﹐在家聽話的孩子會有想死的「決心」呢?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有什麼書籍及網站可以供父母參考的 ?

 

ps 在瑞典﹐一般的正統報紙是不報導有關自殺的事件的。(太多了﹐可能會造成倣效的反效果。)只有一些較喜歡八卦的晚報會報導一些較特殊的自殺事件﹐比方說一對男女在社區公園的秋千上上吊。)但是若是牽涉到青少年的自殺事件的話﹐則連晚報都是很有「職業道德」地略過去。饒是如此﹐我們還是看到不少的例子﹐可見情況嚴重。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naliunilsson&aid=328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