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4/03 15:47:25瀏覽709|回應2|推薦7 | |
米亞的學校採取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學方式。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學校進度。每個星期一老師就會給每個小孩一張這星期的進度。每個小孩有三到九個功課要做。通常都是數學和瑞典文﹐視小朋友自己的能力而訂。比方說米亞通常都會拿到六個格子(一個格子就是一件功課﹐做完了之後就可以自己畫掉﹐格子都做完了就可以到老師那兒領貼紙)﹐包括數學練習本幾頁到幾頁﹐一個字母功課﹐一個瑞典文功課﹐一個數字功課﹐一個遊戲﹐一個故事功課。數學練習本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有的已經在練習數字1-100的加減﹐有的還在練習數字1-5的加減。練習本還有很多補充教材﹐小朋友必須都完成了才可以劃掉格子。至於字母功課也不像我們自己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小朋友必須要寫字﹐造字﹐剪貼﹐在報章雜誌上找字和圖片剪貼﹐做補充教材的「遊戲」﹐畫畫及念一本書的一個篇章才算大功告成。
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小朋友做每件事時都需要一個規則﹐在做某個功課時要先把這個功課的規則拿出來﹐再照著規則的指示去做。規則通常都是用圖示的﹐簡明易懂。這樣老師就可以專注在幫忙有需要的小朋友﹐而不是指指點點﹐囉囉唆唆﹐一再重覆告訴小孩子該怎樣做﹐下一步做什麼。對於有學習障礙﹐或是心不在焉的小孩﹐這種自習方式就比較麻煩一點﹐所以老師要花較多的時間去幫他們。
米亞對這種自我進度教學的方式接受程度還算很高。剛開始的時候她的速度很慢﹐總是心不在焉地看別人。所以老師派給她的格子很少﹐只有四格﹐還常常做不完。有的小孩做得很快﹐就派到八個格子。後來她的速度快一點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想領貼紙的關係﹐現在她幾乎每星期都可以把格子做完。格子就變成六個。但是她每次做「故事功課」時都做得很慢﹐因為她又寫又畫﹐要花很多時間。這樣那星期的進度就做不完了。
不過她最討厭的功課竟然是遊戲。因為這個功課要找個同伴陪你一起做。「你知道要找個同伴有多難嗎?」有一次聽她這樣說。我知道她比較不敢主動找人幫她。但是她的朋友應該有很多呀。現在已經很久沒聽她這樣抱怨了。有時她提早做完所有的進度會很高興地告訴我。我們就一起欣賞她選的貼紙。
米亞的學校鋼琴老師也是用貼紙來拐小孩子的。在初上課時就要我們準備一本筆記本好讓家長知道小孩做了哪些事。照理每次都會讓米亞選張貼紙貼上去。當天一起欣賞她選的貼紙就成了我們的習慣之一了。但是上課的時間有時實在太短了﹐只有三十分鐘。所以有時會連好幾個星期沒空寫留言也沒空發貼紙。我還會覺得有點悵然若失。不過也代表米亞學得快﹐所以時間過得快﹐讓老師沒時間做別的。
後來米亞放寒假了。由於怕她守著電視﹐所以我告訴她我也要給她「功課格子」﹐她很興奮地說好。我就開始每天給她2-4個格子。其實除掉每天都要做的彈鋼琴和看一點書外﹐只有兩個功課而已﹐通常都是數學或寫作文﹐但也有「出去和貓咪玩」、「陪媽媽散步」、「打掃房間」「畫畫」﹐後來又加上「打字」的功課。
如果她做完了當日的格子﹐我就在格子下面貼張貼紙﹐她也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她若要看電視﹐也可以很理直氣壯地看了。我也不用再囉嗦地唸﹕「去彈鋼琴了。去看書。去….」每四天我就給點獎勵﹐比方說她可以買貼紙或領零用錢20元。如果她要累積起來換大一點的也可以。
自從用了這個方式後﹐她開始很自動地去彈鋼琴了。也很忙碌地想把當日的格子做完。我就想如果這個辦法好用﹐等她上學了﹐我還要繼續用﹐只是不需要給太多的格子。
剛開始用這個方法時受到Calle的激烈批評﹐認為我會把小孩的學習熱忱都破壞掉了。我想了又想都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問米亞她自己的感受﹐米亞說這種制度很好呀﹐她覺得很開心﹐爸爸白擔心了。Calle後來就不說話了﹐但我知道他還是很反對的。Calle用大人的眼光去感受米亞的學習﹐認為這種「格子教育」像是「軍事教育」﹐太制式了。我離童年太遠了﹐沒辦法用小孩的眼睛去感受米亞的心理﹐我選擇這種還算適合小孩的方式﹐希望是對的。如果不幸錯了﹐米亞你得原諒媽媽呀。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