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精采度:★★★★★
文字優美度:★★★★★
涵義深遠度:★★★★★
私心推薦度:★★★★★
►作者:奧罕˙帕慕克
►譯者:李佳姍
►出版者:麥田
※本書作者為二零零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得獎評語為:
「在追尋故鄉的憂鬱靈魂中,發現文化衝突與交疊的新表徵。」
※本書榮獲二零零三年都柏林文學獎
-╳-
這本書我花了整整兩天才讀完。
這是一本非常驚人的書。不管是寫法還是人物的掌握,都具有相當的大師風範。
由許多故事線交纏成一個龐大的故事。
以下摘自此書導讀:
故事一開始是高雅這位鍍金師被殺之後,他以屍體的位勢,作出自我表白及回溯。但是,小說並不是以偵察兇手為其主軸,反而是從不同的觀點一一拼出整個歷史的圖像,先是高雅的屍體說話,他請讀者注意追究他死亡背後所隱藏的「一個駭人陰謀」,因為它「極可能瓦解我們的宗教、傳統,以及世界觀」。死者的記憶其實相當含糊,而且他每一段的敘事長短不一,反而是另一位敘事者,也就是出國十二年浪子回頭,剛從東方返回伊斯坦堡的布拉克,提供了較詳細且立足於個人成長經歷的集體記憶與心理認同戲劇。除此之外,有趣的是:狗、馬、樹、小孩也都來講述所見所聞,一幅一幅由遠而近,個人與群體、公共與私下彼此交織的史詩圖畫長軸於焉展開。這些畫師正在奧斯曼的引領之下,紛紛由邊飾、畫馬、著色、鍍金去呈現《慶典之書》的各種面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派之間對政教偶像、宗教儀式、繪畫再現的詮釋衝突、族群暴力,乃至伊斯蘭面對基督教勢力,細密畫傳統與威尼斯藝術、東方時間與西方時鐘彼此角力的背景之下展現個人的創意及侷限,同時四位畫師與師父、同事、宮廷、行政長官之間也充滿了矛盾,高雅被謀殺之後,他所遭謀殺的原因,不斷在各種敘事聲音中呈現出不同的緣由:貪人錢財、同行相嫉、愛情三角、宗教迫害等,似乎莫衷一是,很難下定論。這些歷史、文化上無法輕易釐清的衝突、變化、暴力、掠奪及協議,扣緊了公共與私人的大小事件,從內到外,由遠而近,或以大型敘事及其國家轉型敘事,或以細節,彼此交會、紋飾、掩蓋,構成了各種交互肯定、指涉或質疑的存在。什麼是主?何者是客?而真相又如何彰顯?
情節誠然複雜,但它絕不是一部生硬冷澀的文學小說。
我想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本,在我心中列為「好書排行」前幾名的小說。
-、獨特的分類和寫法
這是目錄中比較特別的部分:
--我是一具屍體
這是第一個章節,為這本書帶來一個戲劇性的轟炸效果。
全書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吸引我的開場--
「如今我只是一具屍體,一具躺在井底的屍首。」
同時,由於第一人稱的我已經死了,所以有許多精彩而富含哲理的佳句。
「在這裡,生死線上的另一邊,讓人覺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仍然繼續走下去。在我出生以前,已經存在著無窮的時間,而在我死後,時間更是沒有止盡。一直以來,我明晰地生活在兩團永恆的黑暗之間。」
--我是一條狗
這一章精闢的描寫了人對於狗的鄙視與虐待。尤其是那個時代,充滿伊斯蘭氣息的伊斯坦堡。
很明顯的嘲諷。我想我們都該學習,如何從不同的觀點來切入同一事件。
而誰說沒有可能我們人類是最自大乃至於反倒是無知的動物?
「狗會說話,不過他們只對懂得得人講。」
--我將被稱為兇手
兇手的心態很值得探討。他充滿矛盾。
他一方面不太願意接受自己是兇手這個事實,另一方面又確信唯有透過這個殘酷的途徑,才可以拯救整個畫派。
他恐慌卻又極度聰明。
如果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它必然會是一位頂尖的殺手。不留痕跡而穩定。
「嫉妒變得跟顏料一樣,成為一位藝術大師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是一棵樹
這是一棵被畫在紙上的樹。他不屬於書典不屬於手抄本的一頁。
他被傳閱過、他不斷的被遞出又不斷的被收下。
無法定義。
找不到任何屬於自己篇幅的漂泊。
「我不想成為一棵樹,我想成為它的意義。」
--我是一枚金幣
偽金幣與純金幣清楚的透露出人對錢財的貪婪。
錢,越多越好。居乎是無需經過思考的。
不夠多,可以偽造。
於是世界變得真真假假。
--我是死亡
該如何面對死亡。儘管它只是一幅畫。
或者該這麼問,該怎麼畫出死亡?該怎麼知道畫中的就是死亡?
「死亡不是一件玩笑。創造我的細密畫大師,如今出於悔恨,每夜在街上無盡徘徊。他相信他已變成了他自己筆下的人物。」
--我,撒旦
很有趣地,撒旦在這章提出不滿的抗議:
他並不是全天下所以邪惡罪行的根源。
的確,很多人犯下的罪行純粹是出於個人的慾望盲目和無知。
上帝天使的反面,會不會有一天,變成了人呢?
「不管我說甚麼,你們都準備相信它的反意。不過,精明如你們,也該察覺到我話語的反意不見得全然真確。」
二、線索、風格與簽名
作者很巧妙的穿插各個角色的自白及價值觀念,讓人不禁猜測著兇手的真面目。
然而,一遍又一遍,你會迷失在文字之中,一再的推翻自己先前的推論。開始游移不定。
其實,這是一種很享受的感覺。
在欣賞小說之虞,也是對自我的挑戰。
關於風格,該如何定義?
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有專屬自己的風格?
有一說,我們應致力於創造自己的風格。唯有透過不同的風格,才能凸顯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但又有另一說,我們不應追逐個人,而應走向中庸。風格往往會導致鬥爭混亂和變卦。
舉個例子,兇手就不該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風格將是最終揭開兇手瘡疤的元素。
我個人比較偏好第一種看法,也就是,要有個人的風格。
至於我覺得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誠然,風格可能導致競爭。但這完全是取決於個人的心境和良善,有了風格不代表就必然會有上列的敗壞現象。更何況良性的競爭是社會的良方。
三、藝術文化的鬥爭
一切皆關乎權與勢。
利益實在太過誘人,魚是最高上的藝術也無可倖免。
大師與殿下間的互利關係、畫派間的鬥爭、畫師間的鬥爭、為了謀生的降低藝術品格。
這樣,還算不算是當初的藝術?如果創作的意義不再存在,那麼作品又將呈現出怎樣的格調?
雖然原本就清楚這個事實,卻還是,無限感慨。
四、男女主角的愛情
布拉克癡心著愛戀的表妹莎庫兒,在被迫離開的十二年裡,他沒有忘記那絕麗的容顏。
美麗是一種致命的武器。
因為莎庫兒的美麗,無數的男人為之傾倒,為她揮舞著劍,為她流血。
讓布拉克等了十二年的莎庫兒已經嫁了人,還有了兩個兒子。
儘管他們最後除去了一切障礙,結為連理。
卻是一段違反道意的婚姻。卻是如此實際,因為男人需要女人的溫柔,而女人也需要一個,足以保護她和孩子們的肩膀。
大兒子對布拉克的強烈敵意更顯示出彼此可能爆發的嫌隙。
看似完美動人,實質上是相互利用的愛情。
而莎庫兒畢竟,冰雪聰明。
她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在現實的摩擦下,最佳的抉擇。
她攻於心計,披著美麗的外衣。
五、紅的象徵
紅是鮮血,是紅毯紅蠟燭紅墨水紅衣裳。
熱情。真誠。炙熱。強壯。華麗。劇痛與狂喜。任何強烈的思想和情感,奔放。
紅是對阿拉的狂熱,是對伊斯蘭藝術的信念,是對一切的信仰。
「紅色的意義是什麼?」
「顏色的意義在於它出現在我們面前,而我們看到了。我們無法向一個看不見的人解釋紅色。」
紅是我無法表達的完整與破碎。
紅是這本書。
而我推薦這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