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詞艱深度:★★★☆☆
內容實用度:★★★★☆
涵義深遠度:★★★★★
私心推薦度:★★★★☆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譯者:陳信安
►出版者:麥田
這本書總共有九個章節,都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議題,一直以來也都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
邊讀邊思考,很傷腦力,如果要一直保持思路清晰的話。
常常看到某一句話或某一個論點會泛起:「啊沒錯!以前我怎麼沒想過呢?」的感覺。
╳
chapter 1:真相、謊言、錄影帶--關於知識的真假
英美出兵蓋達恐怖組織,當初他們打著「反恐戰爭」的旗幟。
相較於過去的戰爭(例如二次大戰),大眾明顯提高質疑的眼光。
光是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知,大眾已經逐漸開始刪選政府和媒體傳給我們的訊息,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或者接受某一部分。
書中引述反戰政治家彭森畢的言論:戰爭一旦爆發,第一個陣亡的就是真相。
畢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種族來看,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甚至有可能是完全相反。
在這一章我接觸到了認識論,探討真相的本質和與我們的關係。
其中有兩種觀點。
實在論認為真相確實存在,不論我們是否得知。
非實在論則認為真相不是單純的就在那裏,而是被製造出來的。
我的直覺支持非實在論。
但是這會引發很巨大而且令人畏懼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有甚麼資格說誰對誰錯?是否沒有真相存在?如果真相因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那我們還能稱之為真相?
其中必須釐清的是我們提的真相,是指對大眾而言,而不是對特定個人而言。
相對主義便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我們不應自尊自大,以為自己知道所謂真正的真相。也不該將自己的觀點加註在他人身上。
然而,這本書告訴我的是:
從這幾點就導出真相不存在的結論是不正確的。
事實或事件狀態的真相,和價值觀或觀念的選擇,是互不相同的兩回事。
承認真相存在並不會導致多元的消失。
所以重點就是證據。
但證據不一定會說話。而且我們不能因為找不到推翻的證據就認定它為真。只是還沒有找到而已。
但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完美而毫無瑕疵的證據。證明成了不可達成的目標。
作者在此提到了溯因法,也就是支持最佳的解釋。
結論是,我們應隨時提醒自己可能應該是錯的處於絕對的獨斷和完全的相對主義
認為真相因人而異而抱持絕望的態度是錯的,也許我們不能確定真相是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樣子,但我們仍應秉持著謙卑和追根究柢的精神來看待它。
╳
還有以下幾個也是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議題。同樣的也是顛覆了我很多思想。
chapter 2:為所當為--私人生活與公眾議題
chapter 5:飽受質疑的科學--試管紛擾
chapter 6:綠色思考--自然環境的概念化
chapter 9:從受孕到入棺--何時可以結束生命
╳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閱讀時它帶來的驚奇與震撼,也因為它教我如何從不同面向來反思,或者深入剖析一則新聞。也許我們不必把這些新聞帶到全然哲學的思考,畢竟將哲學融入生活後就不是原來的本質了。
總是有許許多多的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我們爭論我們辱罵我們被他們搞的暈頭轉向。
就像辯論。
生活思想充滿了斷言。而我們可能全然不知。
從一個因到一個果的過程,需要一段不短的推論。
間斷式思考是必須被避免的。
不過,說一句話或下一個決定,就要經過嚴密的思考論證,也未免,
也太過辛苦。
畢竟,不完美的論點也可能得分只要技術夠。
就像我們所相信的看到的可能不是對的。但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深根柢固。
我想的可能是不對的,甚至大錯特錯。
但至少我思索過。
這就是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