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哪會走來政治這條路
2015/11/30 16:57:22瀏覽853|回應2|推薦6

哪會走來政治這條路(11月30日壹週刊【沈政男觀點】)
沈政男

絕大多數人對政治事務都有意見,但只有一部分人會公開表達;很多人都愛聊政治、罵政治人物,但只有少數人會參與政黨或選舉活動;而在政治活動參與者裡,更只有極少數人最後選擇躍上檯面,從政或參選。

沒有人天生懂政治、敢投身政治,政治人物在躍上檯面之前,通常有幾個歷練過程:啟蒙、學徒時期,最後才踏出從政第一步。

政治人物的啟蒙有底下幾種型態。如果是來自政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產生興趣,通常從小就熟稔政治事務,比如藍綠的第二代政治人物;來到高中、大學,受到同學、老師與校風影響,也可能開始關心政治議題,甚至投入學運或校園改革,比如保釣世代或野百合世代;也有一些人本來不關心政治,出社會以後實際體驗到不公不義或人間疾苦,而開始反省政治對人的影響,比如教授或醫生從政。

啟蒙只是思想層面的奮起,在產生行動之前,通常必須有一段學徒時期,以蓄積參與政治的經驗與能量。很多人的政治意識老早啟蒙,但未必有「實習」的意願或機會,那就只能停留在關心的層次。擔任「政治實習生」有幾個管道,一是擔任政治人物的助理或幕僚,比如陳菊當省議員郭雨新的祕書,宋楚瑜與馬英九當蔣經國的口譯;二是為政治人物助選,比如賴清德幫陳定南選省長,柯文哲幫陳水扁選台北市長;三是與政治人物共事或給予協助,比如美麗島律師世代為涉案人辯護,蔡英文協助李登輝起草兩國論;四是投身社會運動,從政治邊緣逐漸進入運作核心,比如呂秀蓮與王如玄都是婦女運動出身。

至於能不能踏出從政的第一步,除了牽涉個人意願、家庭支持,也有機緣因素。從政意願會隨著年紀與生涯發展而改變,柯文哲就是面臨中年危機而在政治上找到出路,當然也有人對政治始終敬而遠之,比如這次幾個副總統候選人都是別人拒絕後的替補人選。家庭支持主要來自配偶,如果另一半不支持,政治人物很難安內攘外,而就這點來說,單身政治人物的罣礙較少;也有少數政治人物,大人大種了要不要參選還須問爸問媽,比如朱立倫。至於機緣因素,有人猶豫後放過,也有人立即把握,從此走上完全不同的生涯道路,比如蔡英文因為民進黨2008大敗而臨危受命擔任黨主席,以及陳建仁接受蔡英文邀請擔任副總統候選人。

用以上三點來觀察2016立委候選人可以發現,藍綠政黨候選人的出身,少數出身政治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政治產生興趣;大部分或者從學運啟蒙,畢業後從立委助理或幕僚做起,或者事業有成後先投入地方選舉,累積政治經驗,再參選立委;也有幾位出身學界,與政黨合作後決定投入政界。而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大都屬於首次參選的「菜鳥」候選人,比如時代力量的黃國昌、林昶佐、洪慈庸,社民黨的范雲、苗博雅、呂欣潔、李晏榕,以及無黨籍的潘建志等,他們大都出身學運或社運,在參與社會改革後決定進入政治領域爭取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

政治人物躍上檯面的過程,跟問政、執政風格會有關聯。政治世家出身者,必須在意長輩的看法,也得照顧政治樁腳;黨工或幕僚出身者,除了政治沒有其他專業,從政不只為了理想,更要保住自己的飯碗;教授醫生出身的政治人物落選了,揮揮衣袖回去重操舊業即可;而學運社運出身者,難免陳義過高,分不清夢想與幻想。

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政治啟蒙,想關心政治的人有管道可以發聲,想從政的人有機會可以歷練,而且最重要的,想躍上政治舞台的人除了品德與才能以外,不受種族、階級與財富限制。或許除了藍綠勝負以外,這也是觀察2016大選的另一個角度。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37255248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03 11:48

台灣選舉數十年,

有很多政客的不歸路很不堪,

不是傾家蕩產就是琅璫入獄,

能夠全身而退算祖宗有保佑。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2/01 16:03
台灣人總認為討論政治會傷家人和朋友的和氣, 所以都閉口不談, 結果變成各說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