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3 20:40:48瀏覽1723|回應0|推薦0 | |
精準預言金融引爆時點 宋鴻兵:2011年才是海嘯最高峰 2008-11-13文/林宏文 「去年二月至五月,是美國的次貸風暴,今年六月到八月,則引起全球的信用違約,如今大家都已見識到威力。不過,後面還有更大災難;我預言,明年四月到九月,美國的企業債將會出大問題。這是一個規模比房貸還大一倍的市場,屆時,極可能出現大規模擠兌、社會動亂,嚴重的程度不會低於現在。」 不理專家的撻伐 繼續拋出災難預言 「同時,這次的災難會一直持續到二○一一年,那時將是整個風暴的最高峰期。葛林史班不是說嗎,這次金融海嘯,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信用危機,問題這麼嚴重,怎麼可能在一、兩年內就解決?」 坐在北京金遠大廈的辦公室裡,右手燃起一根菸,《貨幣戰爭》的編著者宋鴻兵,語氣平靜地吐出這些字,似乎全球金融海嘯所有的發展情節,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從去年五月在中國上市至今,《貨幣戰爭》一書已連續一年多擠進中國財經暢銷書排行榜,狂銷百萬冊以上;今年十月初,此書在台上市,很快就擠進金石堂、誠品及博客來財經書籍熱門排行榜。 不過,其中內容大膽指涉西方金融家的情節,引起眾多金融貨幣專家的撻伐。 但,此刻不管外界如何批評,宋鴻兵依然堅定他的信仰,並繼續拋出更多的災難預言。 對於西方社會的理解,宋鴻兵其實有很完整的親身經歷。一九九四年,宋鴻兵赴美留學,取得美利堅大學碩士學位;之後,他在美國,包括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資訊安全、聯邦政府等單位,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最後並在房地美及房利美兩家公司擔任高級諮詢顧問。 二○○五年夏天,宋鴻兵開始動筆寫書,○六年底,他把這本書帶回中國找到出版社。○七年五月,書一出版,便遇上中國股市最熱絡的時刻,此後上海股市從六千點直瀉而下,再加上次貸風暴狂掃,許多銀行家因為信用擴張及槓桿操作過度,接連搞垮幾家百年企業,與《貨幣戰爭》一書中的描述似乎有相當多契合之處。 不過,儘管許多人不認同,但宋鴻兵的預言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基於他親身經歷的第一手資料。「我在兩房工作時,就已覺得那個模型是建立在許多不可靠的假設之上,就像蓋在沙地上的建築一樣,遲早要垮的。」 以兩房工作經驗 成功預測次貸風暴發生 ○二年起,宋鴻兵在房地美及房利美兩家機構任職,在房地美,他主要從事的是金融衍生品的計算;在房利美,則負責開發設計自動貸款審核系統。 宋鴻兵分析,房利美持有的相對優質的抵押證券,都被其內部人員自己留下來;至於對外出售部分,雖也超過三個A的信用評級,但實際品質很低。「這意味著一旦出現抵押貸款違約情況,兩房號稱高達九成以上的優質貸款率,將變得毫無意義。」 基於上述判斷,宋鴻兵在他的《貨幣戰爭》一書中,就有章節描述他對美國次貸風暴及由其導致的信貸風暴做出了預判,而且,時間點就落在去年的二月至五月及今年的六月至八月。 「原因很簡單,這三個月屬於調息高峰,儲蓄率受到重要影響,兩大機構為籌集季度所需的二三二○億美元資金而出借的短期債務滾動失敗,資金鏈因而斷裂。美國制定的七千億美元救助計畫,就是為了讓金融機構在接下來的兩三個季度中,可以保持資金狀況平穩,但這終歸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計畫。」 對歷史的描述 引發金融學者重話批判 宋鴻兵特別強調,他在預測這些危機的發生時點,基本上就是以這些債券的還款高峰期為何時,並據以科學的判斷;因此,他也據此計算出,明年美國企業公司債違約的爆發期,應該在四月至九月間。 不過,《貨幣戰爭》這本書,卻引起了諸多的批判,尤其是對歷史的描述,更讓許多金融學者說出了重話,認為作者分析錯誤,而且不了解金融運作。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指出,作者建議重回金本位制度,似乎是不太明白現代金融基礎。陳志武說,「看過這本書的感覺,像看金庸小說一樣不能太當真。」 此外,美國俄亥俄州托利多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欣也認為,這本書中有很多常識性的錯誤,例如有關美國聯準會(Fed)是一個私人擁有的中央銀行的說法。「Fed的股根本不是私人銀行的股,分紅就是幾十塊錢,跟美聯儲巨大的贏利是不能比的。而且,這些所謂私人銀行的成員實際上並沒有發言權,跟一般私人銀行是很不一樣的。」 將這個論戰引爆到最高點的,則是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胡祖六,他在《財經》雜誌用(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六千字的文章,批駁宋鴻兵的觀點。 胡祖六認為,「該書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謬誤甚多,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言過其實,或根本是妄加猜測、肆意定論,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資訊,可能誤導政策制定者。」 為台灣版寫序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則表示,原本他也很猶豫要不要為這本書寫序,但看完書後他覺得,「拋開陰謀論不談,這本書對貨幣的諸多描述,確實可供世人深思。」 宋鴻兵表示,他只希望一般人及中國政府更清楚了解國際金融局勢,並密切注意金融風暴的影響。現在中國已經富了,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定要避免危機的轉嫁。 「我認為,有一點中國政府必須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誤聽一些言論,讓國內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這是錯誤的。因為定價權不在你手裡,與你博弈的人是莊家,他操縱著整個市場價格的漲跌。從黃金到石油,近來價格暴漲暴跌,實際就是美國幾大投資銀行,反覆作多作空,連手操縱的結果。」宋鴻兵表示。 十月初,雷曼兄弟倒閉後,執行長富爾德(Richard Fuld)在國會作證時,把責任全都推給別人,這個畫面傳送到全世界,讓許多不甘損失的投資人更加氣憤。 宋鴻兵說,很多投資人這次賠到慘兮兮,但好像都沒有人做過分析,金融其實是零和遊戲,有人賠就會有人賺,當大部分人的財富都被轉移走了,那麼,到底誰賺走了這筆錢? 宋鴻兵認為,這些財富已被移到很多離岸群島,像開曼、所羅門這些不受監管的地方,規模應該達到二兆到三兆美元,這些在國際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的銀行家,又完成了一次「剪羊毛」的行動。 「我在美國前後十四年,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讓我見識了這個號稱全世界最強的國家,其實用哲學思想上存在著根本的難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全球金融海嘯會如此嚴重的原因。」 宋鴻兵認為,美國一向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這種哲學思想是有問題的,西方文化一直是掠奪式的,是你贏別人輸的遊戲,不像儒家講的是公平與共享。西方文化是狩獵式的,重視個人表現,獵物由自己獨享;但東方是農業文明,一起耕作,共同發展,講究集體精神。然而,「現在很多人對美國盲目崇拜,總覺得美國什麼都最好,我只是想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讓大家打破這種想法。」 雖然在美國工作了十四年,他覺得自己很多想法很難被同化,還是和老外很不一樣,也是他如今舉家搬回中國的原因。 去年九月,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邀請宋鴻兵,連續四周播放他的《貨幣與帝國》系列講座,播出後,引起市場極大回響,當時,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文暉分析這個熱潮,認為《貨幣戰爭》的暢銷,「正暗合了目前中國富強起來後的集體焦慮。」 不管是中國的集體焦慮,或是中國式的西方陰謀論,也不管它是否只是一本通俗消遣娛樂的書,貨幣戰爭已開啟了中國與西方經濟列強較勁的論戰,而立場鮮明地站在中國這一邊的宋鴻兵,肯定會在金融風暴仍持續肆虐的國際經濟局勢中,持續代表中國小老百姓的一個聲音。 對宋鴻兵說,《貨幣戰爭》已是翻過去的一頁,他現在已由理論轉向實務操作,這種轉換需要時間調適。「現在我的定位應該是一名商人,如果有可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學者型的商人,在實踐中檢驗學問,又把學問轉化為生產力。」 政府出面救災 慎防大廠趁勢棄船 文/林宏文 日前行政院提出六千億元「 大企業救災計畫」,把正陷入巨額虧損的國內四大DRAM廠列為首要救災對象。這項美意看在產業界及金融界眼中,都認為是「愛之適足以害之」,另一方面,國內DRAM業者似乎已在為未來「棄船」做準備,這恐怕才是最大的問題。 兩個多月前,經濟部及工業局的多位主管,就開始四處徵詢產業界及金融界人士,認為DRAM廠商向國內銀行聯貸四千多億元,一旦DRAM廠發生財務危機,對國內經濟可能產生的骨牌效應,絕對不下於次貸風暴的影響,於是把DRAM廠列為首要救災對象。 不過,即使主管機關有令,但早從今年初起,就有不少銀行拒絕再對DRAM廠進行融資。而且,對於財務壓力較小的業者來說,原本冀望這波不景氣可以汰弱留強,順勢進行產業整併。如今的救災行動,反而阻礙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DRAM廠充滿變數 台灣目前四家DRAM公司中,台塑集團下就有華亞科技與南亞科技兩家,每年台塑集團都要投入近六百至八百億元到DRAM產業。隨著王永慶過世、王永在退居幕後,王家第二代接班,華亞科跟南亞科的未來也出現變數。王家第二代成員就曾有人私下說過,DRAM是燙手山芋,長期算起來沒賺錢,但投資又是無底洞,是七人小組最頭痛的難題,未來最有可能的出路,就是想辦法賣掉這兩家公司。 這次華亞科大股東英飛凌退出,把股份轉賣給美光,已為台塑集團的動向做了預告。過去美光一直靠購併壯大,例如一九九八年購併德儀的記憶體事業部門,如今,美光入股華亞科,可能是日後收購的前奏。 另一個可能,則是將華亞科與南亞科合併為一,雖然兩家公司都否認這個傳言,但以台塑集團對DRAM的支持可能轉彎的情況來看,未來兩家公司不排除先進行合併,待兩年後DRAM景氣回升,再一舉併給美光,這可能是台塑集團在DRAM產業最好的退場劇本。 至於財務情況向來不佳的茂德,在技術來源韓國海力士第三季虧損高達十二.七億美元的情況下,無處求援,幸好金士頓總裁孫大衛決定強力支持,由於孫大衛與茂矽及茂德長期往來密切,早期就曾金援茂矽,此次孫大衛總計拿出近一億美元給茂德,只是,光靠孫大衛的個人融資,雖暫時度過難關,茂德未來的挑戰仍然很大。 此外,茂德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合作夥伴海力士財務狀況不佳,加上韓國政府對技術輸出也多所限制,對茂德的發展也產生較多不利因素。 而現金較多的力晶,目前已與爾必達簽署更深度的結盟,爾必達除了分別增加力晶與瑞晶的持股外,也宣布暫停在大陸蘇州十二吋晶圓廠的設置計畫,集中全力在力晶與瑞晶的投資擴廠,由於力晶與瑞晶已占爾必達超過五成的生產量,兩家公司此刻結盟相當合理。 作為目前日本惟一的一家DRAM大廠,爾必達社長 |
|
( 時事評論|財經 ) |